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提高竞争力 双酚A国产化需提速
2017年13期 发行日期:2017-06-30
作者:zhoukan2012

提高竞争力  双酚A国产化需提速

■ 晓铭

中、美、韩包揽产、消前三强

  近年来,世界双酚A(BPA)的生产能力稳步增长。2010年,全球双酚A总产能558.0万吨,2016年增加到687.4万吨。近几年,除中国大陆外,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双酚A的产能基本未发生变化。产能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东北亚地区,其中东北亚地区产能为345.2万吨,约占世界双酚A总产能的50.22%;北美的地区的产能为105.2万吨,约占15.30%;西欧地区的产能为132.5万吨,约占19.28%;中东欧地区的产能为15.5万吨,约占2.25%;中东地区的产能为27.0万吨,约占3.93%;东南亚地区的产能为59.0万吨,约占8.58%;中南美地区的产能为3.0万吨,约占0.44%。
  世界双酚A生产企业大都配套建有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下游产品,商品量较少。中国大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酚A生产国家,其次是美国,韩国,产能分别为121.0万吨,105.2万吨和98.0万吨(见图1)。2016年世界双酚A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1。
  近年来随着下游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世界双酚A的需求量稳步增长,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东北亚地区。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双酚A消费国家,2015年消费量为129.3万吨,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3.25%;其次是美国,消费量为96.8万吨,约占17.40%;再次是韩国,消费量为69.6万吨,约占12.51%。预计2015~2020年,世界双酚A的需求量将以年均约2.4%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总消费量将达到626.0万吨。需求增长主要集中在东北亚的中国大陆和中东地区,其中中东是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8%;其次是中国大陆,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8%。
  世界双酚A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2015年聚碳酸酯消费双酚A 353.2万吨,约占世界双酚A总消费量的63.50%;环氧树脂的消费量为190.4万吨,约占34.23%;四溴双酚A(TBBA)为7.1万吨,约占1.28%;其他方面(如不饱和聚酯、聚丙烯酸酯等)为5.5万吨,约占0.99%。2015~2020年期间,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仍将是双酚A最主要的消费领域,预计聚碳酸酯消费年均增长率约为2.0%,环氧树脂消费年均增长率约为3.0%。
中国成最大生产国
  截至2016年底,我国双酚A的总产能达到121.0万吨,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产企业。2016年我国双酚A的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2所示。
  根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双酚A的进口量为53.40万吨,同比增长约7.60%。2016年进口量下降到40.57万吨,同比减少约24.03%。在进口的同时,我国也有少量的出口。2005年的出口量最高达到0.93万吨,2010年的出口量为0.69万吨,2015年的出口量为0.06万吨,同比下降约53.85%。2016年的出口量增加到0.11万吨,同比增长约83.33%。
环氧树脂占最大消费量
  近年来,我国双酚A的表观消费量稳步增长。2016年的表观消费量为130.64万吨,同比增长1.01%,2011~2016年消费年均增长率为6.55%。产品自给率2005年为12.92%,2010年为40.31%,2016年为68.89%。2005~2016年我国双酚A的供需变化情况见图2所示。
  我国双酚A的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同,最大的消费领域是环氧树脂,其次是聚碳酸酯,此外还有聚砜、聚苯醚、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以及用于生产增塑剂、阻燃剂、抗氧剂、热稳定剂、橡胶防老剂、农药、涂料等精细化工产品。2016年我国双酚A的消费结构中,环氧树脂、聚碳酸酯和其他分别约占总消费量的63.5%、32.1%和4.4%。
  (1)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是我国双酚A最大的消费领域。其下游应用领域主要有涂料、覆铜板以及风电叶片等。近年我国电子电气、涂料和复合材料等产业持续发展,受其需求增长的拉动,环氧树脂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国内近年来集装箱与船舶建造、以及桥梁等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快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环氧树脂在涂料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印刷电路板产业一直保持着年均15%以上的高速增长,自2006年起,我国取代日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印刷电路板产出国,由此也带动了电子级环氧树脂需求的大幅增长。
  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中是除水能资源外,技术最成熟、最具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未来其装机容量仍将稳步提升。目前,风机叶片用的复合材料增强树脂主要是环氧树脂,该领域也是拉动双酚A的消费增长的一个动力。
  目前,国内环氧树脂市场结构性失衡仍是目前困扰树脂发展的一大问题,即基础型树脂产品供应过剩,特种型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环氧树脂企业多在通用型产品竞争激烈,而耐热、阻燃、水性、高纯等系列产品的市场多依赖进口。
  由于通用型环氧树脂产品技术门槛较低,前几年产能急剧扩张,近几年产品过剩越来越明显,加之环保、安检等因素的影响,后续新增产能受限,很多项目被推迟甚至搁浅,预期今后扩能速度将减缓。2016年,我国环氧树脂总产能约为194.0万吨,较2015年仅仅增长约2.6%。预计未来几年,环氧树脂对双酚A消费增长不大,预测2021年其消费比例将下降到50.0%左右。
  (2)聚碳酸酯。聚碳酸酯是我国双酚A第二大消费领域。目前,国产聚碳酸酯产不足需,每年都需大量进口。据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聚碳酸酯的净进口量为96.90万吨,2016年为109.58万吨。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推动了聚碳酸酯消费市场迅猛发展,成为全球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国内外聚碳酸酯界一致认为我国市场潜力巨大且相对稳定。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润吸引了世界化工巨头如科思创、帝人以及沙比克创新塑料公司等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我国投资建厂。沙比克创新塑料公司的母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与中石化合资,采用沙伯创新塑料子公司提供的世界领先的非光气法聚碳酸酯技术,在双方合资公司-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SSTPC)(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按50:50的股比于2009年10月设立)新建26.0万吨的聚碳酸酯装置,主要生产混合级、挤出级、光学级、模塑级等四大类聚碳酸酯产品;菱优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计划将其在上海工业园区的生产装置扩增到20.0万吨;台湾奇美公司计划在江苏镇江新建一套7.5万吨生产装置;日本帝人计划将浙江嘉兴聚碳酸酯装置产能扩增到22.0万~23.0万吨;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计划将现有装置产能扩增到7.8万吨。此外,国内多家公司也有扩产或新建项目,如阳煤集团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5.7亿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采用非光气法在山东青岛董家口经济区新建10.0万吨生产装置,装置已经于2015年4月施工,计划2017年建成投产等。如果这些装置均能够按照计划实施,预计到2021年,我国聚碳酸酯的总产能将达约160.0万吨,成为世界重要的聚碳酸酯生产国家。
  今后几年,随着大型公共建筑设施以及高速公路隔音墙的建设,预计聚碳酸酯在板材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研制与开发高强度、高透明、高耐候板材是未来聚碳酸酯板材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交通工具塑化轻质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聚碳酸酯在汽车车窗玻璃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国内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发展国产大型飞机等,为聚碳酸酯在高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良好契机。预计计算机和家用电器领域对聚碳酸酯的年均需求增长率约为6%~8%,铁路、公路、机场及城市建设,对聚碳酸酯消费年均增长率将为8%~1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光盘消费国家,但随着视频网站的大量涌现,在线收看对DVD销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从长远看,光学媒体对聚碳酸酯的消费将进一步压缩。预计到2021年,我国对聚碳酸酯的总消费量将达到约200.0万~210.0万吨。届时对双酚A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其所占消费比例将提高到45%左右,将成为推动我国双酚A发展的主要动力。
  加上双酚A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预计到2021年,我国对双酚A的总需求量将达到约175.0~180.0万吨。
原料价格带动市场价格
  近几年,我国双酚A的市场价格总体呈现下行态势。2016年虽然继续维持低价位运行,市场跌宕起伏,但整体却呈现出震荡上行的趋势。1~3月份价格维持为8100~8200元/吨,4~9月份维持在8600~8900元/吨之间波动,10月份之后价格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12月以9400元/吨的全年最高价格圆满收局,主要原因是2016年生产双酚A原料苯酚丙酮价格领涨牵动所致。
消费结构整体变化不大

  (1)世界双酚A将向技术先进、聚碳酸酯级品质和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从消费结构需求来看,未来世界双酚A的消费结构仍将以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等为主,消费结构整体变化不大。
  (2)欧美市场发展放缓,亚洲将成为未来发展之重心。近年全球双酚A生产能力持续增长,消费领域主要为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双酚A业已成熟,加上由于发达国家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未来几年,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对双酚A的需求量将相对稳定,增长幅度有限。但在亚洲,尤其是我国,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双酚A需求也将随之增长,由此导致世界双酚A的需求量仍将呈现整体增长的态势,但增幅将有所减缓。
  (3)我国双酚A的消费仍将以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为主,但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环氧树脂消费所占比例将下降,而聚碳酸酯消费所占比例将逐步提高。双酚A的未来市场主要取决于聚碳酸酯的发展潜力,一旦该领域需求减弱,势必影响双酚A产业的发展。
  (4)从双酚A未来的价格走势来看,今后双酚A与原料酚酮走势的关联度将进一步提高,鉴于苯酚丙酮产能急剧增加,苯酚丙酮市场在低价位区间运行的概率较大,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双酚A市场的浮动空间。加上双酚A市场同时受到下游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进出口,产量和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因而市场价格的仍将维持在较低价位运行,大幅度跌涨的可能性很小。
  (5)未来我国双酚A的产能仍将不断增长,供需局势将发生变化。一些企业新建或者扩建装置,如果按计划实施,预计到2021年,国内双酚A的总产能将达210.0万吨,届时我国双酚A的供需将达到平衡,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国产双酚A供应量的增加进口将逐步下降,再者鉴于国内原料酚酮价格走势,也使内外盘倒挂可能性降低使得进口望而却步。同时,出口量也将会有所增加。
  (6)未来行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发展机遇:其一随着近几年下游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行业的大幅度扩能,将促进双酚A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其二,上游苯酚、丙酮行业的大幅度扩能,将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原料价格也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所下降,将降低双酚A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其三,行业内将新生一批拥有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树脂产业一体化的企业,这些一体化企业将有利于双酚A行业整体发展。但未来行业发展也将面临下游消费增长受限、新增产能过快、企业利润减少、受进口产品挤压、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困难。
  (7)反倾销措施对我国双酚A的进口格局影响不大。我国先后多次对双酚A实施了反倾销。从近几年进口来源国看,进口仍主要来自中国台湾、泰国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其中韩国所占比例有一定下降,但影响幅度有限。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国台湾地区,2016年同比下降约46.04%。但反倾销措施导致未涉案国或地区同类产品大量销往中国,降低了保护国内产业效果。2012年,泰国PTT公司15.0万吨双酚A装置运行,其本土双酚A消费有限,销往中国0关税和反倾销税,运费低廉,成本优势明显,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双酚A进口来源国家,2016年进口量约占总进口量的34.78%。
未来发展还需加快国产化
  (1)目前我国双酚A生产装置均采用引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产进一步发展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而加快国产技术的开发迫在眉睫。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现有生产技术,开发新型催化剂和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重点解决高效催化剂的开发和产品回收精制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应积极开发新的原料来源,并尽快实现产业化,以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
  (2)借鉴国外发展战略打造从异丙苯、苯酚/丙酮、双酚A一直到聚碳酸酯或环氧树脂的产业链,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3)加快双酚A新的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进一步拓展双酚A市场。此外,积极拓展途径,扩大出口,以确保双酚A及其相关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表1  2016年世界双酚A主要生产厂家情况                          万吨

        生产厂家名称                                厂址                         产能   占总产能的比例/%
科思创公司 美国、中国大陆、比利时,泰国 117.5 17.09
沙比克创新塑料公司 美国,荷兰,西班牙 90.8 13.21
三井化学 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 36.5 5.31
陶氏化学公司 美国,德国 30.7 4.47
Hexion特种化学品公司 美国,荷兰 34.5 5.02
Saudi Kayan公司 沙特阿拉伯 24.0 3.49
三菱 化学公司 日本,中国大陆 37.0 5.38
Nippon Steel公司 日本 10.0 1.46
锦湖石油化工公司 韩国 42.0 6.11
LG化学公司 韩国 41.0 5.96
Samyang Innochem公司 韩国 15.0 2.18
长春化工公司 中国台湾,中国大陆 54.0 7.86
南亚塑胶公司 中国台湾,中国大陆 57.0 8.29
台湾Prosperity公司 中国台湾 10.0 1.46
泰国PTT苯酚公司 泰国 15.0 2.18
蓝星南通星辰合成材料 中国大陆 15.0 2.18
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大陆 12.0 1.75
其他  45.4 6.60
合计  687.4 100

表2  2016年我国双酚A主要生产厂家情况              万吨

                 生产厂家                          产能    占总产能的比例/%
蓝星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 15 12.40
上海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 21 17.35
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学有限公司 12 9.92
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 15 12.40
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 4 3.30
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 27 22.31
山东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 12 9.92
台湾南亚塑胶工业(宁波)有限公司 15 12.40
合计 121 100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