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PP:价格战即将打响,企业何以突出重围?
2017年19期 发行日期:2017-09-28
作者:zhoukan2012

PP:价格战即将打响,企业何以突出重围?

■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公司研究院  谭捷

原料来源多样化  生产构成发生变化

  近几年,随着甲醇制烯烃(MTO)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许多企业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宁夏、陕西、新疆等西北地区,以煤为原料,通过MTO技术生产乙烯和丙烯,进而利用丙烯生产聚丙烯(PP)。此外,丙烷脱氢(PDH)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下游聚丙烯的扩张速度。我国聚丙烯生产能力增长迅速,先后有多套新建或者扩建装置建成投产。截至2017年8月底,我国聚丙烯的总产能达2309.0万吨。2017年我国聚丙烯主要生产厂家情况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聚丙烯行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生产工艺主要以国产环管法、巴塞尔Spheripol工艺、陶氏Unipol工艺、巴斯夫Novolen气相工艺为主,以上工艺的生产能力合计占总生产能力的比例已经超过70%,其中又以国产环管法占比位居首位,约占国内总产能的24%。
     (2)原料丙烯来源路线多样化。除了传统来自乙烯装置副产和炼厂丙烯之外,甲醇制烯烃工艺、丙烷脱氢工艺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丙烯来源逐渐多样化,导致传统石油路线聚丙烯产能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尤其是近两年,所建新装置基本上都是采用煤(或外购甲醇)制聚丙烯项目为主,目前我国煤制聚丙烯装置产能占总产能的比例已经超过30%。
    (3)由于新投产的煤(或外购甲醇)制聚丙烯项目逐渐增多,改变了以前聚丙烯全部由石化企业生产的格局,我国聚丙烯的生产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产能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化工分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厂家,产能为158.0万吨,约占国内总产能的6.84%。
     (4)2015~2017年,新建装置仍主要集中在内蒙、新疆、宁夏、青海等煤资源较为丰富省市,新增产能约占新增总产能的50%。此外,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新增装置较多,其中华东地区,新增产能约占新增总产能的35%;华南地区新增产能约占新增总产能的15%。
需求仍靠大量进口  编织品消费居首位
  虽然近年来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迅速,但产量仍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得大量进口。根据海关统计,2016年的进口量为301.75万吨,同比减少约 11.17 %。2017年1~6月的进口量为161.17万吨,同比增长约13.25%。在进口的同时,我国聚丙烯也有少量出口。2016年的出口量为23.97万吨,同比增长约44.05%。2017年1~6月的出口量为17.37 万吨,同比增长约 29.24%。近几年,我国聚丙烯市场的需求量稳步增长。2016年我国聚丙烯需求量增加到2127.45万吨,同比增长约5.87%。我国的聚丙烯产品主要用于生产编织制品、薄膜制品、注塑制品和纺织制品等,广泛应用于包装、电子与家用电器、汽车、纤维、建筑管材等领域。目前我国聚丙烯最大的消费领域是编织袋、打包袋和捆扎绳等编织制品,约占总消费量的30%,主要消耗聚丙烯通用料。注塑制品是第二大消费领域,主要消耗专用料,以进口料为主,特别是用于洗衣机、汽车配件等高档专用料大多是以来料加工形式进口的,其产品质量要求高、附加值也高,下游企业用料相对固定,约占总消费量的27%。我国聚丙烯的另外一个主要消费领域是薄膜,约占总消费量的24%,其中以BOPP薄膜为主,约占总消费量的19%。此外,纤维约占9%,管材约占75%,其他方面约占3%。
三分天下格局将现  高档料生产仍待加强
  发展趋势:
  (1)产能仍将不断增加。今后几年,我国仍将新建或者扩建多套聚丙烯生产装置,主要有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75.0万吨、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15.0万吨、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二期30.0万吨、甘肃华亭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万吨、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0.0万吨、宁波福基石化有限公司二期40.0万吨、江苏鹏程化工有限公司17.0万吨、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60.0万吨、中海油惠州炼油二期40.0万吨、古雷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30.0万吨、河北新华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80.0万吨、大连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30.0万吨、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二期30.0万吨、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90.0万吨、河北一泓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25.0万吨、陕西榆林府谷恒源20.0万吨、安徽淮安中安联合煤化30.0万吨、青海矿业40.0万吨、甘肃平凉华泓汇金30.0万吨、河南鹤壁石化30.0万吨、贵州毕节织金石化30.0万吨、内蒙鄂尔多斯中电投道达尔40.0万吨、新疆伊犁蒙大30.0万吨、浙江卫星能源有限公司30.0万吨、延长石油延安能化公司25.0万吨以及山西焦煤集团飞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0.0万吨等,如果这些项目能够按照计划实施投产,预计到2021年,我国聚丙烯的总产能将超过3000.0万吨。
     (2)今后几年,我国聚丙烯行业将面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汽车轻量化、节能环保及轨道交通发展,将使交通用塑料需求继续增长。此外,随着农业用大棚薄膜、包装业塑料制品、医药器械市场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对聚丙烯的需求仍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21年总消费量将达到约2300.0万~2350.0万吨。消费领域基本不变,但编织制品所占比例将逐渐减少,而注塑制品、纤维制品以及管板材等比例将增大,拉动国内聚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此外,高透明聚丙烯,纺黏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细旦和超细旦聚丙烯纤维,家用电器专用料以及汽车专用料等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3)考虑煤制烯烃和丙烷脱氢项目面临原油价格持续走低、环保法规愈加严格、国内外经济复苏缓慢、企业资金周转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预计今后煤化工和丙烷脱氢项目投产率将是决定我国聚丙烯产能和自给率的决定性因素。煤制丙烯进而生产聚丙烯仍将是国内聚丙烯产能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增装置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4)低价竞争加剧,原料多元化,企业运营模式多元化,中油和中石化对市场把控能力逐渐减弱,煤制烯烃企业话语权增强,中石油、中石化以及煤企三分天下的局面来临。低端产品供应量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再加上来自中东地区进口产品较低价格带来的竞争压力,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竞争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价格之战。
     (5)中低端产品竞争加剧,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目前我国通用料已经呈现严重过剩局面,尽管聚丙烯产量不断增加,但市场仍旧缺乏能够与进口中高端产品分庭抗礼的同类型产品。新投产装置多以生产同质化、低端通用料为主,技术方面的差距,还无法在专用料上满足国内下游需求,所以高端专用料还必须依赖进口。
  发展建议:
  (1)慎重新建或者扩建装置。由于我国聚丙烯装置产能已经出现过剩态势,今后应该慎重新建或者扩建新的装置,尤其是一些刚刚涉入该行业的采用煤化工或者丙烷脱氢制备丙烯原料的生产企业,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损失。
  (2)加快新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加快先进生产工艺,特别是气相法聚丙烯生产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新型给电子体、新型共聚、茂金属以及非茂金属催化剂的研发,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另外还应该积极追踪世界聚丙烯催化剂制备和应用技术,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生产工艺技术的差距,提升国产技术的竞争力。
  (3)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整体规模及技术水平。结合国家炼油及乙烯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相关工作的开展,逐步淘汰规模偏小、物耗能耗高、竞争力偏低的小本体装置。同时,严格行业准入制度,确保新建项目在规模和工艺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对上游基础原料如烯烃等项目的布局调控,优化聚丙烯产业空间布局,寻求生产成本与区域间调拨成本的合理平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增强抗风险能力。
  (4)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档牌号及专用料的生产,提高总体技术含量。结合国内汽车、建筑等产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加快高结晶高刚性产品、高速拉伸BOPP膜、热封膜、高透明包装及吹塑成型、高抗冲产品、薄壁注塑专用料等的开发和生产,把生产定位在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从而代替进口产品上来,逐步改变国内聚丙烯高端产品完全由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实现由成本竞争向附加值竞争的转变,规避行业目前已初步显现的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
  (5)继续探索原料来源的多元化,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6)选择合理的产品组合,建立通畅的市场渠道。对市场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合理组织自己的产品线,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产品组合的选择,在保证传统产品正常生产的同时,做到差异化竞争,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
  (7)关注市场价格走向,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聚丙烯产品的价格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应该高度关注国际油价,预测聚丙烯价格走势,强化对产品销售价格的操控能力,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针对市场上不同牌号产品的价格波动及未来走势,灵活调整产品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
  (8)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出口,以化解国内低端产品过剩的供需矛盾,促使我国聚丙烯行业稳健快速发展。

表1  2017年我国聚丙烯主要生产厂家情况                       万吨

     生产厂家名称                                          产能                                                      生产工艺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12.0 三井油化浆液法
 4.0 国产釜式液-气本体法
 28.0 Inoes公司Innovene气相法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公司 20.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pol液-气本体法
 20.0 国产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公司 22.0 三井油化Hypol液-气本体法
 20.0 Inoes公司Innovene气相法
中国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 17.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pol液-气本体法
 30.0 国产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20.0 Inoes公司Innovene气相法
中国石化广州石油化工公司 20.0 三井油化Hypol液-气本体法
 20.0 日本窒素石化公司气相法
 20.0 日本聚丙烯公司HORIZONE气相工艺
中国石化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 12.0 国内环管液-气本体法
 40.0 BASF公司Novolene 气相法工艺
 15.0 国产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 50.0 国产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 45.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zone工艺
中国石化洛阳石油化工公司 9.0 三井油化Hypol液-气本体法
 14.0 国产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中韩(武汉)石油化工公司 40.0 日本窒素石化公司气相法
中国石油大连石油化工公司 12.0 国内环管液-气本体法
 20.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pol-II技术
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分公司 30.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pol-II技术
 30.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zone工艺
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 9.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pol液-气本体法
 30.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油化工公司 14.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pol液-气本体法
 55.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 15.0 国内设计釜式液-气本体法
 30.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pol-II技术
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45.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陕西延炼实业集团公司 30.0 国内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浙江绍兴三园石化有限公司 60.0 国内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丙烷
台塑工业(宁波)有限公司 45.0 BASF公司Novolen气相法工艺,石油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司 5.0 三井油化Hypol液-气本体法
 25.0 Lyondell Basell公司Spheripol液-气本体法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化工分公司 158.0 BASF公司Novolen气相法工艺
神华煤制油化工包头煤化工分公司 30.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46.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山东晨曦集团有限公司 30.0 国产间歇式液相本体法
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 40.0 国产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河北海伟团交通设施集团有限公司 30.0 国产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60.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30.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公司 40.0 LyondellBasell公司的Sephripol工艺
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公司 30.0 第二代环管聚丙烯工艺技术
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 70.0 中国石化二代环管技术
内蒙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30.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中国软包装集团福州中景石化公司 70.0 中国石化二代环管工艺技术
神华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45.0 INEOS公司的卧式反应器技术
富德(常州)能源化工发展有限公司 30.0 国产二代环管液-气本体法
东华能源(扬子江石化)有限公司 40.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浙江宁波福基石化有限公司 40.0 DOW化学公司Unipol气相法技术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