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权全面实施对化工行业的影响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朱燕
2016年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就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前重点准备工作做出了部署。即将开启的国家碳市场碳排放总量将在45亿吨左右,约占中国化石燃料消耗所产生碳排放总量的50%。中国国家碳市场也将取代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根据规划,从2014-2016年底,是全国碳市场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的细则、技术标准制定,组织历史数据的报送核查,初始配额分配的方案研究以及地方开展相应的能力建设。经过前期摸家底和能力建设,计划2017年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2020年以后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阶段,即完善和拓展阶段,扩大参与企业范围和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纳管范围扩大到八大行业之外,门槛降低到年消费标准煤5000吨。
在筹备和数据筛选过程中,由于在碳市场数据收集、数据体系、配额分配方法等方面发现许多行业涉及的问题都非常复杂,因此2016年碳交易市场尚未准备就绪。2017年最新调整为电力、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其共同特点是产品比较单一,内部工艺流程简单,数据基础好,分配方法容易制定,行业之间争议较小。而这三大行业的规模就可能超过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规模,相当于欧洲碳市场的2.5倍,超出此前国家发改委的预期。
而就石油化工行业来说,产业链较长、比较复杂,一个企业有多种产品、多种工艺,甚至跨越不同行业领域,这对于数据监测、数据报告、核查、配额分配等都带来巨大的挑战,核算方法非常复杂,因此暂时没有被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但从趋势上看,待国家把相关问题梳理研究清楚,肯定是要将石油化工行业吸纳进来,预计会推迟一两年时间。
碳交易试点区域情况
目前,7个碳交易试点区域纳入的控排企业数量少、体量大、代表性强,覆盖行业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既包括钢铁、电力、石化、水泥等重化工业,也包括建筑、交通和服务业等非工业行业,详见表1。
在配额分配上,与欧盟碳市场类似,7个碳交易试点区域均采取Cap-and-Trade(总量控制交易)的方式,分配形式包括初始分配配额、新增预留配额和政府预留配额,分配采取免费分配与拍卖相结合、历史法和行业基准法相结合、事前预分配与事后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见表2。
在“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积极投身碳交易试点工作,努力探索CO2开发利用新途径。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00多家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包括146家石化和化工企业。
“十三五”以来低碳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的两年左右时间里,我国低碳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加强。2016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6.6%,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3.3%。2017年前三季度,碳排放强度又进一步下降了4%左右,目前实现“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进展态势较好。
从客观上说,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提高都对油气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适应碳市场的发展潮流,积极参与碳资产相关项目的开发与管理,抓住机遇,而且需要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其次,我国油气领域市场竞争主体不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清洁生产提供了竞争性平台,将导致环保监管更加严格,进而倒逼炼油企业等加速产业升级,强化技术、产品、工艺创新,提高炼油能效及产品质量。最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将加快区域资金流动,为石油化工企业发展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提升竞争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体来说,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油气行业改革进程,提升油气行业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市场活力和油企活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加快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洁能源替代应用,促进油气行业绿色发展。
相关工作进展及重点工作
201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发布《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石化企业及重点园区,编制完成了绿色发展六大行动计划,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已初步梳理出石化和化工行业符合国家发改委拟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名单,共涉及约2400家企业,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占纳入到第一阶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开展了炼油、乙烯、芳烃等23种产品碳基准值研究工作,形成了13个重点产品碳排放基准值制订研究报告。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立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无先例可循,其艰巨性和复杂性非同一般。我国碳交易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碳交易市场可带动外围减排市场,引领社会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能耗和排放大户,同时也是节能与污染防治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巨大,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难得的机遇,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朱燕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石化有机项目组高级咨询顾问,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拥有10余年化工行业从业经验,10年化工行业咨询经验。其专长领域包括丙烯酸、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丙烷、化工新材料、橡胶、超强吸水高分子材料等。朱燕曾在《中国使用超吸水性树脂(SAP)卫生材料生产企业调查》、《煤基合成气项目市场投资预测分析及发展尝试调研可行性报告》、《二异丁烯,三异丁烯和壬烯中国市场研究》、《EVA中国市场及竞争格局分析》等150余个咨询项目中担任核心咨询顾问及项目经理的角色。
表1 碳交易试点区域覆盖行业范围
试点区域 启动时间 覆盖行业范围 企业纳入排放门槛
深圳 2013-6-18 电力、电子等制造业,建筑等26个行业 >3000吨
上海 2013-11-26 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 >20000吨(工业企业)
化纤行业等工业企业,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 >10000吨(非工业企业)
馆、金融行业等非工业企业
北京 2013-11-28 热力、电力、水泥、石化、汽车制造、公共建筑 >10000吨
广东 2013-12-19 电力、钢铁、石化、水泥、陶瓷、造纸、纺织、有色、塑料行业等 >10000吨(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宾馆、饭店、金融、商贸、公共机构等非工业企业 >5000吨(非工业企业)
天津 2013-12-26 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 >20000吨
湖北 2014-4-2 钢铁、化工、水泥、汽车制造、电力、有色、玻璃造纸 >60000吨(标煤)
重庆 2014-6-19 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 >20000吨
表2 碳交易试点区域配额分配规则
试点区域 配额分配频率 有偿分配比例 是否允许拍卖
北京 一年一发 免费 允许
天津 一年一发 免费 允许
上海 一次性发放三年 免费 允许
重庆 一年一发 免费 未说明
广东 一年一发 2013年,免费97%,有偿3%; 允许
2014年起,3%无需购买
湖北 一年一发 免费 允许
深圳 一年一发 免费 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