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内聚酯产能进一步释放,产出保持较高增速,龙头企业通过不断扩能提高行业集中度,话语权不断提高。为缓解国内竞争压力,部分国内生产企业扩展海外市场,2019年以来聚酯产品净出口量继续增加。然而,贸易摩擦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及订单往东南亚转移,聚酯行业内忧外患不断,企业步履维艰。
聚酯产能增速放缓,但产出仍保持较高增长
近年来,与原料PX、PTA产能大幅扩张不同的是,国内聚酯行业产能一直处于一种温和扩张的态势,且近几年整体新增产能多集中在桐昆、恒逸及新凤鸣等头部大厂中。在产能温和扩张的态势下,国内聚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经历2015—2016年产能增速下滑的态势之后,国内聚酯产业自2017年开始产能增速重新回到较高水平,其中,2018年国内聚酯产能增速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8.2%。而进入2019年,在全球贸易形势严峻及国内聚酯行业景气度逐步回落的拖累下,聚酯产业竞争格局加剧,年内部分工厂投产计划一再推迟,截至2019年底,聚酯共计新增19套装置,新增产能359万吨,总产能5889万吨,较2018年底增速回落至6.3%附近。2015—2019年国内聚酯产能、产量变化见图1。
终端需求不振加之产品利润下滑共同导致年底聚酯检修装置集中,数据显示,2019年聚酯开机负荷较2018年小幅下降,但由于年内359万吨新装置投产,使得2019年国内聚酯产出仍呈现高速增长。2019年国内聚酯产量将达4998万吨,较2018年上涨近10%。2019年国内聚酯新增产能见表1。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从新增产能来看,近年来国内新增聚酯产能多以头部大厂产能扩张为主。截至目前,2019年国内聚酯产业共计增加359万吨产能,而产能排名前十的工厂年内新增产能达240万吨,占年内新增产能的近7成。2019年国内聚酯行业CR10集中度见图2。
而从行业集中度来看,近年来聚酯头部大厂加快投产速度,行业集中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涤纶长丝行业CR10行业集中度已至55.3%,较2018年上升0.8个百分点。
减税红利提振企业信心
2019年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以及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关于增值税改革的消息,从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调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6%税率的,税率调整为13%;原适用10%税率的,税率调整为9%,以及扩大抵扣、加计抵减、留抵退税3项配套措施,是2019年减税降费的“主菜”。这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利好,新政策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帮助。
降税消息公布后,聚酯市场信心受提振,下游询盘积极性提高,产销量大幅提升。2019年初涤纶长丝企业检修装置陆续重启,行业开工迅速提升,然下游织机复工迟缓,市场询盘气氛不畅,产销维持在3~5成附近,库存不断累加。降税政策执行前夕,市场气氛逐渐升温,其中涤纶长丝产销率不断提升,交易日内,较高产销在300%~400%,总体产销率在150%以上。涤纶短纤产销在降税政策公布后陆续回暖,清明后,短纤产销爆发,交易日内日总体产销在600%,聚酯切片产销日产销总量在300%附近。诚然,除政策方面外,2019年3月底PTA装置集中检修,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聚酯品种涨势,激发了下游织造等终端用户的采购积极性。
出口数据表现亮眼
2015—2019年聚酯产品出口数据见图3。从进出口数据来看,2019年国内聚酯产品出口量较往年大幅增加,1—10月聚酯产品(涤纶长丝、涤纶短纤、聚酯瓶片、聚酯切片)出口量已超600万吨,接近2018年的全年水平。而涤纶长丝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前10个月份涤纶长丝出口量较去年同期激增近20%。而从净出口量来看,2019年聚酯产品净出口量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对当年产量占比较去年出现小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行业内普遍认为在终端织造需求偏弱的情况下,聚酯产出却保持了一定的高增速。
贸易磋商几经周折
业内学者普遍认为引起中美双方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类型归纳为五种:因一方某些进口激增或者进口限制引起的微观经济摩擦;双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宏观经济摩擦;与国际投资有关的投资摩擦;因双方贸易制度不同引发的摩擦;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起的技术摩擦。历时20余月,中美经贸关系牵动全球,缓解两国贸易冲突,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世界的繁荣与和平。按照常理和规律,即使作为推动谈判的最激进的手段,这场贸易战的意义也已经耗尽了,再接着打下去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上都难以解释。在2019年10月举行的华盛顿磋商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缓解了双方的贸易战紧张,再次燃起了两国公众及国际社会对中美最终达成协议的希望。
此前,2019年10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第3批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商品清单项下的产品排除公告,而美国当地时间12月12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了第6批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商品清单项下的产品排除公告,本次排除共涉及44项产品,其中包括纺织服装产品3个税号。截至目前,美方已发布6批2000亿产品排除清单,其中第1批涉及2个纺织服装产品税号,第2批涉及3个纺织服装产品税号,第3批涉及7个纺织服装产品税号,第4批涉及3个纺织服装产品税号,第5批不包含纺织服装产品,共计18个纺织服装产品税号。被排除的产品在出口美国时将不再被加征301关税。排除有效期可追溯至2000亿清单生效之日——2018年9月24日。本次公告中列明的被排除产品的有效期为2018年9月24日至2020年8月7日。
目前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聚酯生产企业出口影响有限,贸易摩擦导致的出口订单萎缩与人民币贬值对冲后,如上文提到,2019年多数聚酯品种实际出口量呈现增长的态势,然中美贸易摩擦或加速纺织产业外移。
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为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相关文件推进纺织产业转移。
纺织工业转移主要有三大方向:省内转移实现“双赢”构想;向中西部转移可兼顾出口和内需;产业向海外转移还不成熟,部分优势企业可考虑。从现有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制造业还没有发达到向国外转移的阶段。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大规模转移是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以后。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现接近5000美元,但是中西部地区只有20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空间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设备转移,更是文化环境的改变,需要一段了解和适应的过程。向中西部转移,由于文化环境相同,投资风险很小。而向海外转移,要熟悉别国的法律,特别要避免与当地文化的冲突,风险较大。当然也有一部分优势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区,此类转移主要考虑的是改变贸易环境,也有部分成本因素的考虑。
上文提到,由于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及国内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这些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因为这些国家对欧美出口不受配额限制,并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同时,这些国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了国外企业相当大的优惠空间,例如孟加拉对外资纺织企业减免10年所得税等等。
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论选择何种转移方式,是向省内转移,还是向中西部转移,以及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现状,明确企业转移目的,有效实现自身利益的合理化,找到企业转移的契合点,理性有序的转移,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纺织产业开始逐步向中西部迁移,2017年以来,伴随着环保整治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传统纺织产业集群集中整治印染以及喷水织机。印染行业项目主要集中在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新产能等量、减量置换,整体印染产能呈现逐步缩减的状态。
2019年国内聚酯行业主要表现出了三个特点,一是聚酯工厂的让利促销使得年内聚酯产品利润不断下滑;二是利润下滑及需求偏弱导致聚酯负荷略有下降;三是让利促销和负荷下降使得聚酯工厂库存水平较往年出现一定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年内聚酯产品受原料影响依然较为明显。后期来看,在2020年原料PX、PTA大规模投产的背景下,聚酯产业链利润有望向聚酯产品转移,而2020年终端需求将成为决定聚酯行业兴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