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一年,我国化纤行业在压力下负重前行,通过技术创新,抓住市场需求,加速行业转型。日前,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就有关行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等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以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CCN】2019年12月6日,2019年度纺织科技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发,有哪些化纤科技成果获奖?这些获奖成果凸显了化纤行业哪些创新趋势?
【端小平】2019年,纺织科技奖共授技术发明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奖77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62项;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4人。其中,5项化纤成果——威海拓展等“基于湿法纺丝工艺的高强PAN基碳纤维产业化制备技术”、桐昆集团等“高值化聚酯纤维柔性及绿色制造集成技术”、东华大学等“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化生产”、古纤道等“复合纺新型超细纤维及其纺织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北自所(北京)等“化纤长丝卷装作业的全流程智能化与成套技术装备产业化”获“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纺联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些获奖成果集中体现了化纤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及其应用技术实现突破;二是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迭代升级;三是绿色节能环保成为科技创新不懈追求的目标。
【CCN】当前颇受关注的先进功能性纤维产业创新方向有哪些?其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端小平】目前,先进功能性纤维产业创新方向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功能纤维新材料,如聚酯及聚酰胺高效柔性化纤维材料制备技术,以及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阻燃、高舒适性等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以及纺织染整技术生物基二元醇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纤维素溶解、溶剂回收等新型纤维素核心关键技术;二是高端用纤维材料,如高性能纤维功能材料设计和应用;碳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等及其功能材料设计、加工、制造一体化技术;三是前沿纤维新材料,如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及应用开发技术;光致变色、温致变色、能量转换、能量采集、多重响应传感等智能纤维生物医用聚酯纤维、生物医用聚乳酸纤维、生物医用再生纤维等。
【CCN】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应如何敏锐地嗅到商机,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创新方向,打通上下游以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端小平】我们要借助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上下游各个环节共同努力。化纤是源头,只有纤维和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创立相互促进,产生叠加效应,才能加快提升纺织化纤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比如协会每年兴办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不仅提升了创新型中国纤维企业及“中国纤维”品牌的整体影响力,还受到了针织、服装、面料、家纺、产业用等下游行业的广泛关注,为我国纺织工业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创新提供了有效有益的模式和思路。
此外,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培育和建设协同创新服务体系;还要加强产业链复合人才队伍培育和建设。
压力之下,龙头创新经营思路
【CCN】整体看,2019年化纤行业的运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和变化?
【端小平】2019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化纤行业需求端延续走弱,供需矛盾凸显;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行业盈利状况明显下滑;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负增长,且降幅较上半年继续加深。
但行业运行中也不乏亮点:我国目前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恒力2000万吨投产,新凤鸣首家实现涤纶长丝生产5G智能化升级,龙头企业、差别化细分领域企业仍保持较强竞争力,这些都在助推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
【CCN】逸盛石化、恒力石化、桐昆集团都在扩建PTA项目,对新一轮的PTA扩张形势,您如何看待?
【端小平】随着国内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推进,产业链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PX-PTA-聚酯三个环节共同享受一份整体利润,利润将由以前集中在PX环节向下游PTA、聚酯环节转移,产业链利润分配将趋于更加均衡。拥有PX-PTA-聚酯完整一体化产业链的企业将会保持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PTA行业整体运行平稳,行业形成了逸盛、恒力、桐昆、盛虹、新凤鸣等一批龙头企业。
2020年将迎来PTA投产高峰,行业竞争无疑将会加剧,要密切关注PTA产能大量释放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市场竞争力强弱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新进入的PTA产能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行业可能迎来一场洗牌和市场重构,这将加速落后产能的退出或转型。
【CCN】民营炼化项目恒力炼化、文莱炼化、浙石化在2019年集中投产,对行业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您对企业未来布局有何建议?
【端小平】2019年是我国炼化一体化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元年,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项目和恒逸文莱炼化项目一期已全面投产,明后两年浙江石化和盛虹炼化也将建成投产。预计到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控制的炼油能力将达1亿吨。
随着炼化项目的逐步投产运营,将使企业的经营业务从现有的中下游产业“PTA、聚酯长丝、聚酯短纤、聚酯瓶片、聚酯切片和CPL”延伸至更上游的“PX、苯和炼化”环节,实现从“原油炼化到化纤纺织”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民营炼化一体化发展将改变我国甚至世界的聚酯产业链格局,使我国化纤工业特别是合成纤维工业能够获得质量更高、成本更低、更稳定的原料供应,有利于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此外,未来几年也是我国世界级一体化炼化建设的高峰期,包括中石化四大炼化基地和国家规划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项目,炼油能力将进一步过剩。新建的化纤民营炼化项目是产业链自下而上发展的,产品结构是“大炼化、小油头”、“能芳则芳、能烯则烯”,避免了与传统大炼化的同质化竞争。
同时,企业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用工成本、大型装置带来的更低生产成本,以及企业自身具有PX到聚酯的整个芳烃产业链一体化的综合成本优势。另外,PX的产出具有动态平衡的特点,通过特定工艺和新型催化剂,可根据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调整工艺,控制产出比率和产品结构等。
以构建创新驱动力为己任,
促进由量转质
【CCN】请您介绍一下,在行业增长目标由量转质,创新驱动的红潮当中,协会作了哪些工作?
【端小平】2019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重点作了以下工作:
(1)成功建成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牵头推进的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已于2019年6月12日正式通过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论证;6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组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未来创新中心将围绕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功能纤维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构建功能纤维高效成型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前沿纤维培育与孵化平台,纤维工程设计与应用集成平台等,攻关纤维新材料柔性化制备技术,以及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加工、制造一体化技术,研发前沿纤维新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支持化纤强国建设。
(2)举办院士论坛及化纤科技大会,宣讲化纤科技信息。
2019年中国化纤科技大会于6月20—22日举办,以“科技驱动、融合发展、共享未来”为主题,致力于传播化纤产业链上下游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前沿技术,是我国化纤科技界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性、技术性盛会!
(3)创新抓手工作,促进行业基础技术研发、交流。
通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评选活动,推进化纤行业基础研究步伐。另外,2019年由中国化学纤维主办的《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杂志成为行业专业人员发表高科技纤维及应用等方面学术研究成果、展开学术探讨的重要平台,为业界人员了解行业科技动态、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了重要窗口。
(4)全面推进化纤标准工作
2019年完成了化纤标委会组建文件的准备和提交,目前,标委会组建方案已完成公示;全年共完成《循环再利用聚酯(PET)纤维鉴别方法》等4项国标、《涤纶预取向丝热应力试验方法》等25项行标审稿工作;协会接受工信部委托开展《碳纤维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团体标准的研制;中国化纤协会被确认为全国28家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单位之一,是除中纺联外唯一入选的纺织产业链单位。此外,以亚洲化纤联盟为依托,在上海举办亚洲化纤联盟标准化专题论坛,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和中国台北共7个国家和地区的化纤行业代表和标准化专家出席此次会议,与会专家介绍了拟立项的5项新的ISO提案,并就开展标准化工作进行了经验分享。同时,以此交流机制为契机,成功立项1项ISO标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相关标准的研制。
【CCN】您对2020年的化纤市场运行有什么预判?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应对?新的一年协会将重点抓哪几项工作?对行业有何期许?
【端小平】2020年,预计终端需求仍在低位徘徊,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预期在逐步上升,市场有望在多种宏观调控措施下有所改善。化纤行业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风险和挑战依旧,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任务更显紧迫。行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将继续提升。行业要做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着力化解风险,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不良竞争,合理控制新增产能投放。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协会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回头看”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提高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着重围绕深入拓展行业品牌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也将加强行业运行和发展规划专题研究,做好“十四五”化纤行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