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国内合成氨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2020年4期 发行日期:2020-02-16
作者:■ 中石化化工销售公司 杨红波

    合成氨是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在国家和行业调控政策引导下,2013—2016年国内合成氨行业产能出清、装置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市场结构趋于合理。2017—2019年合成氨价格高位运行,行业利润也较为丰厚。2020年后国内合成氨在市场格局、上下游产业链和调控政策上都会有较大变化,企业将经历又一次调整和洗牌。

一、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国内合成氨行业在经历短暂的稳定阶段后,市场竞争又趋激烈,行业又将回到微利阶段,市场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1.国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受下游需求匮乏、环保政策从紧、氮肥企业亏损等因素影响,国内合成氨行业过剩严重。从2013年开始行业增长率明显低于全国GDP和乙烯增长率,整个行业处于衰退期。装置产能从2013年的7400万吨,下滑到2019年的7000万吨;产量从5800万吨下滑到4750万吨。但2020和2021年中国将迎来合成氨新增产能的集中爆发期,产能将又回到7100万吨以上,且新上装置规模大、成本低,市场竞争会愈加激烈。特别是湖北和福建等地区部分企业将从外采液氨变成外销液氨,区域间贸易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2008—2022年国内合成氨产能和产量变化见图1。


    2.国内合成氨行业利润将缩减
    2013年国内合成氨价格开始逐步回落,价格从2663元/吨回落至2016年的2058元/吨。2016年后煤炭价格上涨、产能缩减和化工需求增长,合成氨价格大幅上扬,2018年平均价格已经超过3000元/吨,行业利润达到500元/吨以上。2019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环保政策从严、新装置投产和肥料开工率低等因素影响价格下跌,2019年国内均价将低于2800元/吨,部分主产地价格最低跌至2290元/吨。由于竞争激烈,预计2020年后价格仍会下挫,规模小、能耗高的装置将面临生存危机。
    3.合成氨进口规模下滑
    国际合成氨贸易较为活跃,2019年全球合成氨贸易量达到1950万吨,到2023年将超2000万吨。需求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印度、摩洛哥、土耳其和日本。外盘合价格从2012年开始一路下跌,由于进口合成氨利润较高,国内合成氨在2013年进口量不到20万吨,2019年已经达到了110万吨。预计2020—2022年期间,年进口量将小幅回落到100万吨左右,到2023年才会再回到110万吨水平。其原因一是由于海运液氨资源减少,外盘价格会逐渐回升,进口合成氨的利润明显减少;二是国内具有接卸进口合成氨设施有限,只有湛江、上海、南京港和连云港具备接卸合成氨条件的储罐和设备,限制了合成氨进口量的增加。


二、原料及需求结构持续优化
     
    国内合成氨原料结构伴随装置技术改造不断优化调整,从油到天然气和无烟煤,从无烟煤到烟煤和褐煤,装置的成本不断降低,低原料成本装置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凸显,逐步替代高成本装置。与此同时,国内合成氨需求结构也有较大变化,化工需求比重增加较大,这部分需求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其具有需求稳定和价格承受能力强的特点,目前华东和华南合成氨价格相对较高。
    1.原料结构在不断优化中
    合成氨装置原料结构调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油改气”(即利用氧化工艺将原料改为天然气)和“油改煤”(即利用煤气化工艺将原料改为煤或石油焦),相关改造内容包括煤气化部分和合成气净化部分。经过此阶段改造后以煤为原料的装置产能约为78%,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装置产能在20%,油和焦炉气为原料的装置正在被逐步替代。第二阶段主要是航天炉替代传统流化床气化炉,其特点为热效率可高达95%,碳转化率可高达99%;对煤种要求低,主要以烟煤和褐煤为主要原料,装置成本较流化床汽化炉下降较大。合成氨原料优化是伴随合成氨装置大型化、集成化和清洁化改造思路逐步进行的。同时煤炭价格占合成氨成本的75%,煤炭价格的走势与合成氨价格走势高度拟合。据预测,2020年煤炭价格将下降5%~6%,这也将促使合成氨价格跟随调整。2017—2018年中国合成氨不同原料产能分布见图2。


    2.短期内需求结构趋于稳定
    近几年,国内合成氨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业需求所占比重增加。2010年,国内合成氨消费量为5000万吨。其中农业需求约占90%,工业需求占10%;而2019年国内合成氨消费量为4800万吨,其中农业需求占80%,工业需求占20%。合成氨下游需求分布见图3。

    合成氨来自化肥的需求主要是用于生产尿素,占肥料需求的80%。从2016年开始,我国尿素行业进入产能优化期,大量落后老旧产能被供给侧改革淘汰,尿素产能产量呈不断收缩态势;同时其开工率也不稳定,2017年全年平均开工率为55.3%,2018年为53.2%,而2019年为63.2%。而未来3年会有新增产能投产,仅2020年国内计划新增产能就有500万吨左右,同时国内停车待定产能将继续退出市场,新投产产能与退出产能相抵后,预计2020年国内产能产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产量同比增加约3.8%。
    合成氨在工业上主要用于生产己内酰胺和丙烯腈。与2019年相比,2023年己内酰胺产量将增加189万吨,该部分合成氨需求增量为140万吨;2023年丙烯腈增量25万吨,该部分合成氨需求增量为20万吨。综上,合成氨化肥需求和工业需求都会有所增加,未来三年需求比例增长相当,需求结构趋于稳定。 
  
三、由政策调控逐步改为市场调节
   
    2015年以前,国内合成氨产业链政策导向性强,主要通过政策调控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提高行业质量。2015年以后国家逐步将政策调控转变为市场调节,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形成、运行和调节机制。 

  1.《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废止,竞争会愈加激烈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原则上不得兴建以天然气和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三年内,煤炭调入省区原则上不得新建合成氨产能;新建合成氨生产装置,单套系列生产规模应不低于1000吨/日等准入条件。从原料结构、产业布局和产能规模上对合成氨行业加以规划,促进了行业的优化和装置技术经济性提高。2019年产能大于30万吨的装置占比73%。主要产煤省份合成氨产能占全国总产能56%。2019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原材料工业行业规范(准入)条件管理相关文件废止的公告》,废止《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此举势必增加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供应方面将会呈现增加态势,规模大、技术强、能耗低的企业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会优化行业布局,化工需求较大的省份将加大合成氨装置的建设,改变区域市场供需关系。
  2.煤炭定价机制逐步迈向市场化,合成氨价格承压
  2014—2018年中国煤炭产量徘徊在24亿~26亿吨,增长势头变缓。煤炭工业集约化发展成为主流趋势,以山西为例,煤炭企业数量已由原来的2200个减少至100个,矿井由2598个缩减至1000座。2016年以来煤炭价格上涨推动了合成氨价格的上扬。从2020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基于目前煤炭市场供需格局,电力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后,煤炭价格将承压下行,煤头企业成本会相应减少,合成氨市场价格也会有所调整。
  3.下游尿素行业不断放开
  以往国内尿素行业发展受出口和行业政策影响较大,政策的导向性非常明确。从2015年开始国家不断放开行业政策、取消优惠政策,利用市场调节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尿素出口政策不断放开,2008年开始国家推出尿素出口关税政策,并实行出口淡旺季制度;2015年开始取消淡旺季制度,统一执行80元/吨出口关税,2017年以后执行零关税。二是行业优惠政策逐一取消。2015年尿素行业电价、铁路运输、天然气优惠政策全部取消;2015年9月1日起,对纳税人销售和进口化肥,统一按10%税率征收增值税,原有的增值税免税和先征后返政策停止执行。2019年4月1日起化肥增值税率降低至9%。随着尿素行业开工率及产能利用率提高,产量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加之行业优惠政策取消,出口政策不断放开等政策叠加,尿素市场价格运行中枢将会下滑,合成氨市场价格也会跟随走弱。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