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竞争压力不断加码
2020年5期 发行日期:2020-02-28
作者:■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最早由美国塞拉尼斯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成功并正式商品化,在电子电器、精密仪器部件、机械设备、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了PBT的国产化工作,关键原料1,4-丁二醇技术的突破,提升了企业新建PBT装置的积极性。2020年之后,产能加速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填补空白到出口国外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我国从日本等国相继引进了多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一时间,彩电成为老百姓争相抢购的紧俏产品,产品供不应求,曾有一段时间需要凭票购买。在彩电生产初期,采用的是引进国外散件在国内组装(CKD),后来为减少外汇支出,20世纪80年代初,为配合我国电视机生产企业逐步开始进行的零部件国产化工作,研制开发阻燃PBT被列入日程。
  北京市化工研究院接受了300吨/年间歇法PBT树脂中试和“乙炔法合成1,4-丁二醇催化剂”研发任务,并于1982年建成PBT 300吨/年中试装置,产品通过了化工部和北京市科委联合主持中试鉴定,填补了我国PBT工程塑料的空白。
  北京市化工研究院于1984年组织了第二次攻关会战,经过对原有涤纶设备的改造,并引进了ZSK83型双螺杆挤出机及外围设备,建成了年产2500吨阻燃增强PBT树脂生产线,实现当年建设、当年试车成功,达到设计能力,产品质量良好、稳定。从1985年起,化研院生产的PBT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军工国防等多个领域,并通过UL认证,开始出口国外。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始,国内陆续建成一些百吨级至千吨级的PBT小型生产装置。化工部南通合成材料厂(现为中国蓝星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PBT树脂研发、生产的重点企业,1994年该厂引进国外技术,建成亚洲第一套连续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法PBT聚合装置,年产量5000吨,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与此同时,北京泛威工程树脂公司间歇式DMT法PBT树脂生产线建成投产。由于DMT法工艺技术落后及主要原料DMT来源不广泛等问题,这些装置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1997年,仪征化纤公司工程树脂厂引进连续直接酯化缩聚工艺及关键设备,建成2万吨/年的PBT树脂生产装置,成为世界上第一套工业化的连续对苯二甲酸(PTA)法PBT树脂生产装置。该装置因工艺技术先进,又有自产对苯二甲酸原料优势,生产情况较好。


世纪之交关键原料国产化
开工率仍偏低


  PBT树脂的原料是PTA和1,4-丁二醇,其中国内PTA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展迅速,生产能力很大,原料供给没有问题;而1,4-丁二醇国内不生产,完全依靠进口。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PBT树脂,但一直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001—2002年之后,1,4-丁二醇的生产国产化,提升了建设新装置的积极性。2003年,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张家港分公司,收购了一套PTA工艺聚合装置,年产量1万吨。仪征化纤公司工程树脂厂、长春化工(江苏)有限公司、新疆蓝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也先后分别建成6万吨/年的PBT装置,江阴和时利工程塑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2万/年的PBT树脂生产线。南通星辰2008年引进德国Zimmer(吉玛)公司技术,建成6万吨PBT聚合装置,这是中国大陆首家引进企业建成了PTA连续法聚合装置。此外,还有一批正在建设的生产装置,中国PBT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但是,由于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市场开发等众多因素影响,国内PBT开工率还很低,2000年生产能力3.5万吨/年,产量1.64万吨;2010年生产能力26.2万吨/年,产量仅11.3万吨。


2012年起产能加速增长
竞争压力升级


  2012年之后,我国PBT产能增速明显加快,2013年和2014年的产能增速分别高达78%、65%,两年内新增产能高达55万吨/年。2016年,南通星辰进行自主开发,脱瓶颈改造,增加了固相增粘聚合,使装置产能提升20%,年产量达到7.2万吨,成为行业盈利能力最强、海外出口市场份额第二、产能规模全球第四的PBT树脂生产企业。
  截至2017年,国内PBT产能迅速突破100万吨/年,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很多企业陷入亏损境地。2017年国内主要PBT生产企业产能见表1。
  2018年,仪征化纤、新疆蓝山屯河、无锡兴盛各有6万吨/年装置按计划投放,但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因此市场竞争压力仍在升级。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