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焦炭: 去产能进入尾声 产业格局面临洗牌
2020年7期 发行日期:2020-03-31
作者:■ 卓创资讯 傅高一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焦炭市场在整个“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产能优化和以钢定焦等原则,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截至2019年底,焦炭产能已由2015年的峰值6.87亿吨/年缩减至6.47亿吨/年左右,完成进4000万吨/年的产能优化,有效解决了焦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已基本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所制定的5000万吨/年的产能优化目标。在经历了产能优化的5年后,焦炭和整个煤焦钢产业链将迎来新的阶段。
 
上下游议价博弈中不占优势
   
    焦炭可分为冶金焦、铸造焦与化工焦。焦炭是钢铁的上游原料之一,从钢厂与焦化厂的角度来看,钢厂在多数时刻掌握市场的绝对话语权。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国的焦炭行业,长期处于一个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阶段;另一方面,钢铁行业是国有+民营的组合模式,其中大型国有钢厂以河北钢铁为代表,加之以日照钢铁为代表的民营钢铁集团相对于基本由民营性质的焦化行业而言,占据政策、经济实力和集团规模等多方面优势。因此,焦炭价格多数时间取决于上游主流钢厂指定的采购价格。
    焦炭的上游焦煤则是以国有控股为主的状况,市场话语权较为强硬。同时,由于煤炭资源处于最初级的原材料位置,没有更上游的原料制衡,以及受国家调控等因素影响,焦煤的价格常年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波动的幅度与频率明显小于下游的焦炭与更下游的钢材。因此,作为煤与钢之间的粘合剂,焦炭在与上、下游的议价博弈中均难占到优势。
  
走在去产能的路上

    
   “十三五”规划之前,我国的焦炭市场一直处于一种半自由发展的状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钢材的需求不断提升,焦化企业在各地迅猛发展。其中,占据原料优势的山西,以及占据下游消费优势的山东与河北地区逐渐成为了焦化企业较为密集和集中的地区,三省的产能、产量占据全国焦炭产能、产量的一半以上。
   “十三五”规划发布后,各级政府严格执行优化产能任务,且效果明显,详见图1。可以看出,2015年焦炭产能达到峰值6.87亿吨/年;随后开始逐年回落,2018年产能达到近5年内低点6.45亿吨/年;2019年,虽然落后产能淘汰仍在继续,但是也有部分新增产能投产,且新增产能略多,故2019年焦炭产能再次反弹至6.47亿吨/年左右,规模以上焦炭生产企业将近400家。未来,焦炭虽仍有压减落后产能的任务,但实际执行力度有待考量。2020年焦炭的产能或将呈现增加态势。按照各地政策文件统计,2020年或有3000万吨/年左右的产能退出或置换,而前期置换新建的产能在2020年或将释放4400万吨/年左右。综合计算压减、整合以及新增产能投产,预计2020年焦炭产能或将增长2%左右。  


    从产量角度来看,2019年焦炭产量呈现小幅上涨的态势,未来的产量增速或将放缓。由于产能未来预期增加,开工负荷将成为焦炭产量的另一个决定因素。随着焦企环保设施逐渐完善,环保常态化的陆续执行,焦企整体开工趋于稳定。但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等外部条件预期转弱,焦炭价格预期不佳,未来焦企盈利水平或将受到明显压缩。届时焦企可能会采取主动限产保价措施,焦炭整体的开工负荷存有下滑可能。综合来看,2020年焦炭产量或达4.78亿吨左右,增幅约1.49%。
  
需求持续稳定上升
   
    我国焦炭下游消费行业主要有钢铁、铸造、有色金属冶炼以及化工行业等,其中钢铁行业占全部消费量的85%以上。2015—2019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环保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焦炭供应有所收紧,下游产品的产量则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对焦炭需求不断增加。5年中我国冶金焦炭需求持续增加,其中2019年总需求量预计在4.68亿吨左右,同比增幅3.31%。表1为2016—2019年我国焦炭消费结构变动表,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3年焦炭的消费结构变动有限。随着终端需求的增加,在供需两旺状态下钢铁行业占比进一步提升,而化工行业因西北等地区环保限产等因素影响占比略有回落,有色冶炼与铸造行业则变动较小。2019年我国焦炭消耗主要集中在钢铁行业,占到总量的89%,化工行业占6%,有色金属冶炼占3%,铸造占2%。受环保政策影响,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逐步实行“煤改气”;而铸造行业也在政策限制下稳定发展,后期对焦炭的需求或难有提升。2020年,钢铁产量仍有上升空间,故焦炭的需求量或将保持增长,不过增速将放缓。


    2019年,我国焦炭进口量激增,累计进口量达52.31万吨,同比增长475.26%。近年来,凭借价格优势等因素,我国焦炭出口量一直在增加。然而2017年出现近5年以来的首次下跌,2018年再次提升,不过受外围需求减弱影响,2019年又出现明显下滑。出口量近5年基本维持在1000万吨附近,相比于国内焦炭产量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一。总体来看,焦炭的进出口相对于国内市场,影响极其有限。

供需逐渐走向平衡
   
    2015—2016年,我国焦炭市场处于供应过剩状态;随着供给侧与环保政策的推进,产业链景气度提升,2017年供需矛盾缓解;2018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与盈利大幅提升,利好传导至原料端,焦炭市场供需两旺,供需格局趋于平衡,期末库存由2015年的3355.91万吨下降至2166.63万吨。2019年,在新增产能以及高开工率影响下,四季度供应略宽松。从平衡差角度来看,2015——2018年平衡差逐步减小,2019年再度扩大,5年间变化值为383.86万吨。

产业格局将迎来新的洗牌
   
    随着焦炭产业格局的逐步改善,煤焦钢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也逐渐缩小,趋于合理。在2016年之前,煤焦钢三大产品的盈利水平均处于较低位,产业结构上的落后使得各产品均无法获得自己理想的利润水平。而随着“十三五”规划逐步实施,煤焦钢产业链的利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2017—2018年是产业利润飞速增长的一年,螺纹的利润甚至突破了1000元/吨。而随着去产能政策的逐步完成,进入收尾阶段后,煤焦钢产业链的利润也逐步恢复至理性水平,相比于2016年去产能政策执行之前的状态,有了明显的进步,摆脱了常年亏损的窘态,多数时间均能保持盈利。
    上文提到的焦企相较于下游钢厂缺乏话语权,但在产能优化升级政策的逐步带动下,这种情况正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具体表现在:第一,随着焦炭的供需格局从过剩逐渐走向平衡,以往由卖方市场掌握绝对话语权的钢厂议价能力在逐步减弱,钢焦博弈、协商定价的情形则在不断增多。第二,焦炭在产能优化方面不仅“去数量”而且“提质量”,焦炭质量、自身产品价值的提升对提高焦炭议价能力的作用显著增强。同时产能置换政策为焦化企业“抱团”和集团化提供了一条可行之径,将零散、技术与生产工艺落后,以及生产效率低的中小作坊企业逐渐整合升级为集团化企业,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技术等实力,而且使其在与钢厂的博弈过程中“团队作战”,取得了1+1>2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的环保设施、标准化生产流程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焦化企业传统的高污染生产,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