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废塑料资源化利用, 化工可以做得更好 ——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 庞广廉
2020年15期 发行日期:2020-08-13
作者:■ 唐茵


    今年初,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前不久,九部委又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重点围绕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提出推进措施。一时间,塑料废弃物管理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看待“禁塑令”对化工行业的影响?作为塑料生产、回收、再生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化工行业在促进塑料循环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废塑料资源化,中国在行动

   

   【CCN】2019年我国共产生了多少废塑料?回收率大约是多少?在全球处于怎么样的水平?

   【庞广廉】2019年,中国产生塑料废弃物总量为6300万吨,这既包含了当年的塑料产品,也包含了过去生产、如今报废了的电视、汽车等产品中的塑料。其中,填埋的塑料垃圾量为2016万吨,占比32%,这在国际中是比较高的;焚烧量为1953吨,占比31%;回收量为1890万吨,比2018年的1830万吨增加了大约60万吨,增幅3.3%。废弃塑料的整体回收率达到30%左右,再加上在耐用品中的留存塑料,真正的遗弃量和比例很低。国内一些龙头企业正在布局回收体系,与全球塑料回收率相比,中国还是比较超前的。

    在回收结构当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瓶便于回收,回收体系比较成熟,回收率最高,达到75%,回收量达到630万吨。此外,聚丙烯(PP)、聚乙烯(PE)因消费基数较大,整个的回收量也处于较高水平,分别在350万吨和380万吨左右。废PS和废ABS的回收,得益于家电汽车的逆向物流发展,以及电子电器拆解政策的支持,回收利用率逐年在增加,回收量大概在120万吨。2019年中国废塑料回收产品结构占比中,废PET占33%、废PE占20%、废PP占19%,这些是我国废塑料回收的主力军。另外,PVC作为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废料占比达到15%。

   【CCN】废塑料再生技术可分为哪几种?分别有哪些特点?

   【庞广廉】主要分为物理再生和化学再生两类。

    物理再生分为三种:

    一是简单再生。即将回收的废旧塑料经过分选、清洗、破碎、熔融、造粒后直接成型加工生产再生制品。

    二是物理改性。即根据不同废旧塑料的特性加入不同的改性剂,使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材料,包括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增韧改性和共混改性等。

    三是化学改性。即通过接枝共聚,在分子链中引入其他基团,比如使用成核剂、发泡剂对废旧塑料进行重新的改性处理。包括氯化改性、交联改性和接枝共聚等。 

    化学再生分为四种:

    一是热分解油化技术。现在中国做的比较多的,也称“土炼油”,即通过一定的工艺,使塑料分解为初始单体,或者还原为类似石油的原料,再制取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热裂解、热解催化裂解法和催化裂解法。 

    二是超临界水油化技术。是以超临界水为介质,对废旧塑料实现快速、高效分解的方法。由于该方法具有分解速率快、二次污染少,而且经济性较好等优点,现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三是热能利用技术。废旧塑料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化学成分和重油接近,燃烧热达33.6~42MJ/kg,热能利用技术就是将难以再生利用的废旧塑料通过焚烧而回收利用其热能。

    四是共焦化技术。即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可以大规模处理混合废旧塑料的工业化实用型技术。它是基于现有炼焦炉的高温干馏技术,将废旧塑料按一定比例配入炼焦煤中,经1200℃高温干馏,可分别得到20%的焦炭、40%的油化产品和40%的焦炉煤气。


应对塑料污染,产业链应携手 

    

   【CCN】治理废塑料需要多方联动,6月23日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启动,6月30日中国石化联合会与终止废塑料联盟(APEW)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两个组织未来将有哪些具体的举措来促进废塑料治理?

   【庞广廉】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是我们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牵头成立的,发起单位囊括了中国石化、宝洁、陶氏、埃克森美孚、格林美、金发科技、翠丰集团、爱分类爱回收、美团、龙福环能科技、树业环保、科思创、苏伊士、BP中国、巴斯夫和SK综合化学等再生塑料产业链的多个关键环节的领先企业。

    工作组致力于解决塑料循环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通过重要利益相关方携手,构建再生塑料全产业链共同认可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打通塑料产业链各环节,推动绿色再生塑料的应用和绿色塑料供应链的建设,为中国、甚至全球的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出崭新的模式。

    AEPW计划5年之内投资15亿美元应对塑料污染,在建立之初有23家企业参与,包括化学和塑料制造商、消费品公司、废物管理公司、零售商和塑料加工商,每年都有明确的目标,目前企业数量增至47家,投资额已超过10亿美元。

    APEW倡导了四大支柱,第一大支柱是在几个主要的关键区域和国家建立废塑料回收的基础设施;第二大支柱是创新性的技术,包括回收再利用;第三大支柱是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教育和培训运动;第四大支柱是开展海洋打捞和陆地捡拾。中国现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中石化、彤程都已加入其中,还有一些企业比较感兴趣。作为AEPW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石化联合会希望发挥我们的本地优势和资源,建立中国专家团队,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中国。


   【CCN】据了解,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中成立了化学循环课题组,为何特别关注化学循环?

   【庞广廉】现在国内外都很关注这个话题,化学循环是未来废塑料回收的一大方向。一些不易通过物理回收使用,或目前被焚烧的废塑料,可以通过热裂解的方式,重新将其变为单体或者原料,然后回到生产环节,真正地打造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循环,这样的利用方式称为化学循环。

    虽然探讨的比较多,但全球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装置。巴斯夫目前正携手合作伙伴,计划在西班牙投资一套5万吨/年的废塑料化学循环设施,还有一些头部企业在做这方面的尝试。目前有哪些公司参与了化学循环的研究?有哪些相关技术有待产业化?哪些装置具有可行性?我们正和罗兰贝格开展行业调研,拟于年内推出化学循环白皮书。


“限塑令”影响,需理性看待

    

   【CCN】今年“禁塑令”密集出台,目前看来,对化工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庞广廉】对行业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将影响原生塑料的使用量。目前国家提出要限制13类塑料制品的使用,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及堂食的一次性餐具、塑料吸管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塑料的用量。随着“禁塑令”的逐步实施,塑料减量化使用是大方向。据测算,塑料吸管每年受影响的塑料量接近4万吨,一次性包装在170万吨左右,全部一次性塑料制品在400万~500万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塑料生产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袋等势必会被逐步替代。

    二是将推动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国内可降解塑料的产量还比较小,且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但在明确可降解塑料作为替代方案之一的情况下,国内投产投资热情高涨。预计到今年年底,PBAT、PLA、PPC、PCL等可降解塑料的国内产能将达到40万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公众对于可降解塑料误解还很多,需要建立标准体系,理性发展,切忌炒作概念。

    三是将引导化工企业关注可持续发展。要从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角度去追求可持续发展,这将是推行“禁塑令”带来的一个很大的成效。现在大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欧洲在循环经济这方面的理念、技术、产业体系超前中国很多,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地朝这方面去努力,这是好现象。


   【CCN】可以说,“禁塑令”带火了可降解塑料,您刚刚提到的公众误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庞广廉】什么是可降解塑料?现在公众对这个概念尚不清楚,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人都认为可降解塑料是在大自然环境中就可以降解,事实上,没有一种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就可以分解。欧洲对可降解塑料并未特别提倡发展,认为很多人不能正确区分,如果可降解塑料和不可降解塑料掺混在一起使用,那么原本能循环使用的废塑料就不能再回收利用了。我们认为,这种塑料称为可堆肥塑料更适合,即可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在适宜的微生物菌群的情况下分解。我们希望公众能有科学的认知,企业也能理性看待可降解塑料的发展。

    可降解塑料要实现降解的最佳效果,首先需要回收到位,在回收阶段就需要将其与不可降解塑料分开。其次需要可堆肥的设施来提供适合降解的环境。目前国内的堆肥基础设施较少,随着前端应用的兴起,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回收和堆肥设施有望逐步发展实现配套。


废塑料再生,怎样做得更好?

   

   【CCN】在塑料循环产业链中,化工公司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庞广廉】化工公司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化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曾分析过塑料循环经济的整个链条,从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到绿色物流,一直到最尾端的处理,一共9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跟我们化工公司的贡献密不可分。许多大型化工企业都提出,要从设计开始就把可循环可回收的理念考虑进去。比如之前我们使用的塑料包装是多层塑料的复合袋,现在陶氏设计了一种全PE的复合包装材料,这样就降低了包装回收的难度。另外,化工公司也在考虑为回收的废塑料提供更多应用可能,更多的把循环理念贯穿于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去。


   【CCN】目前我国在鼓励再生塑料使用等方面已有一些政策出台,您还有哪些建议?

   【庞广廉】希望可以加大废塑料处理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许多小作坊式的企业向大的回收企业销售产品时,无法开据发票,没法抵扣税费。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原生塑料和再生塑料的差价基本可以忽略,长远看来,如果要更好推广使用再生塑料,的确需要在税收和政策激励上来提高其竞争力。加大退税力度,这样就能为循环产业提供一定的盈利空间。另外也可以考虑对下游应用再生塑料的塑料制品企业进行税费减免,鼓励企业多使用再生塑料。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