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塑料经循环再生利用加工后的产品即为再生塑料,再生塑料是依据在其使用寿命结束后仍具有回收利用价值而存在的不同形态的塑料。目前,废塑料回收体系尚未完善,再生塑料行业两级分化较为严重,规模性企业数量明显少于小散乱污式家庭作坊式企业,集中度偏弱。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我国再生塑料价格一度逼近历史低点,产量和消费量也出现较大幅下滑。随着多重利好政策的出台,未来,规范化、规模化将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废塑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废塑料种类很多,分别来源于不同行业。塑料按其结构、性能可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两大类。几乎所有热塑性塑料(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能反复加热软化和冷却硬化的塑料)都具有回收再利用的价值,我国能回收利用的大都是热塑性塑料。国内市场上废塑料主要类型有9种,其名称、来源、加工产品名称及下游用途如表1所示。
行业新进入者较少,集中度弱化
再生塑料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属于靠近终端制品的原料,在某些方面与塑料原料可以互为替代。再生塑料产品有许多种,如再生PE(再生聚乙烯)、再生PP(再生聚丙烯)、再生PVC(再生聚氯乙烯)、再生硬胶(再生ABS、再生PS、再生EPS),再生工程(再生PA、再生PC)和再生PET(再生聚酯瓶片)等。
国内再生塑料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经历了利润高、无序竞争、野蛮生产的时间段后,由于其政策导向型的属性以及民众、国家对于环境重视度愈加高标准、严要求,2015年之后行业经历了诸多调整,目前仍处于成长期,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行业两级分化较严重,规模性企业与家庭作坊式企业并存。其中规模性企业数量少,产品竞争力仍有待挖掘,并未产生较大的垄断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数量众多,但存在诸多不规范,是每次行业政策或国家政策调控下受影响较大的群体。
由于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入低,再生塑料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但伴随国家对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加强,环保化、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近年来行业行情疲软,由高利润转向微利化,行业呈现出新进入者减少、转行转型者增多的现象。行业也由原来的高度集中转变为向分散化方向发展,仅在区域内相对集中,总体集中度较前期有所弱化。
2020年市场价格一度逼近历史低点
2018—2020年再生塑料价格走势如图1所示。2020年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19年末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及全球各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自1月末至2月份,多数化工大宗商品及下游衍生物市场交投处于停滞状态。受疫情不断反复的影响,2019年底经济下行趋势放缓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市场供需、投资、消费及出口等均受到较大冲击,对大宗商品市场供需链亦产生较深远影响。
再生塑料市场在整个塑料产业链内处于靠近终端的位置,此次疫情打破了许多再生塑料产品变动不甚频繁的情况。2020年再生塑料各产品价格及波动情况如表2所示。
从图1 及表2中可以看出,再生塑料各品种在2018年至今呈现逐年下滑态势。2020年,多数产品(如再生PE、再生PP、再生PA、再生PET等)呈现出“稳定——下滑——回涨——僵持”的走势,再生ABS略有不同,表现为“稳——跌——稳”的态势。
产量和消费量将大幅下滑
整体来看,再生塑料行业供应略大于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再生塑料总供应量为1274.71万吨,较2018年减少303.46万吨,较2015年减少1300.64万吨。表观消费量方面,整体看略低于供应量,2019年表观消费量为1270.43万吨,较2018年减少306.96万吨,较2015年减少1302.49万吨。值得注意的是进口量,自2019年开始,进口废塑料已经全面消失。这主要由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纺织废料、钒渣等品种。
国产废塑料回收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其供应偏紧成常态。在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形势低迷和环保趋严的影响下,2020年再生塑料企业经营相对困难,部分小微厂家可能会关停,再生塑料国内供需水平或进一步下降。另外,业内频传再生塑料颗粒标准即将出台,届时进口颗粒量或有进一步压缩。预计2020年再生塑料市场产量和消费量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政策引导将加速行业规范化
再生塑料是政策导向性行业,政策面对行业的影响是多角度的,包括对颗粒供应量和需求量、废塑料的供应量和企业自身规范经营的影响等。
第一,环保检查等常态化政策。
近年来,各级别环保检查越来越多。从2017年的环保检查全覆盖,到2018年10月的环保“回头看”;从2017年延续至今的蓝天保卫战,到例行的每年四季度京津冀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多种政策、法案、条例的颁布实施,都彰显出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
在历次的检查中,再生塑料生产和塑料制品生产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许多中小规模企业会被动停工一段时间,从而影响局部地区再生塑料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例如2019年7月中旬左右,因大气质量问题,山东临沂展开较强力度的环保检查,当地包括再生塑料在内的许多生产行业均受到制约。
第二,《巴塞尔公约》。
《巴塞尔公约》核心原则就是废物减量化,废物在产生地就近和环境无害化处理,以及废物越境转移控制。2019年4月28日—5月10日,《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经讨论,对《巴塞尔公约》做出修订,决定将塑料垃圾列入进出口限制对象。各方同意出口塑料垃圾前应事先通知目的国并获得同意,以限制目前猖獗的塑料垃圾出口行为。此次会议通过的提案将在2021年1月正式生效。
《巴塞尔公约》修订意味着,发达国家偷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将成为历史。总体来看,此事件对美国影响最大,因为新措施将禁止向未批准公约的国家出口被列入清单的垃圾。
此次修订能有效拦截废塑料进入国内,从源头上将废弃物排除在国门之外,与国内2017年实行的针对限制洋垃圾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再生塑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应面的影响上,目前国内再生塑料毛料来源主要依靠国内,不再是之前的进口和国内“两条腿”走路。
第三,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总体思路为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大幅提升。上海市已于2019年7月起强制垃圾分类,北京市也于2020年5月起正式开始垃圾分类。多位再生塑料业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并不会增加太多废塑料回收量,或者可能性较小。主要原因在于按当前回收方式,具有利用价值的废塑料已被居民或家庭集中到废品回收站-废塑料回收商-再生塑料厂家生产处理了。而垃圾分类后,预计多数可回收物仍将通过以上渠道进入,或许会增加一些回收量,但大规模增加的可能性较小。
第四,新版“禁塑令”。
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是自2008年首次提出全国范围内的限塑令12年之后又一次重提限塑,因此业内人士多称其为新版“禁塑令”。
新版“禁塑令”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禁止、限制塑料制品的具体要求和既定目标,并把塑料制品这一大类正式作为禁止、限制的主体,同时对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塑料制品均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做了更为细致的划定,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考虑到了当前现状,也彰显了执行政策的决心。这与2008年实施的仅限制生产、使用、销售塑料购物袋的内容相比,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实施可能。它不仅从供应端上将会增加废塑料,另外国家也提倡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再生塑料,也就是从需求端给予再生塑料行业支持。
综合来看,未来进入循环再生领域的废塑料将增多,国内再生塑料供应量及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加。近几年,再生行业仍在继续加紧调整步伐,不断完善行业标准。随着再生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及作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预计未来废塑料及其加工利用环节将得到长足发展。借政策风向,再生塑料行业规范化经营进程也将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