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政府系列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政策支持下,纺织化纤行业生产逐步恢复,运行质效有所改善,发展势头正在稳中向好,为稳经济、促就业、保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我国化纤产量为5827万吨,占全球比重71.7%,国际竞争力、盈利能力提高,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完成营业收入8571.2亿元,成为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疫情之下,化学纤维更是在口罩、防护服、用于人工心肺循环领域的中空纤维膜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9月8—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青岛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青岛大学、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主办,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分会、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欧瑞康集团协办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青岛大学 2020)暨第26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大会汇聚了国内外相关行业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等相关单位代表,探讨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纺织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更好地满足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技点亮化纤未来
“十三五”以来,我国化纤工业科技实力大幅增强,技术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高功能性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技术等由跟跑逐步走向与世界领先水平并跑的新阶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视频致辞时强调,未来面向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我国制造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化纤行业仍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加强纤维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支撑。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它承载着“十三五”的任务目标结点,连接着“十四五”的挑战变革发展。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用三句话总结了化纤行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的重点:炼化一体、功能化差异化、高性能纤维是亮点;劳动力短缺、疫情倒逼机器换人;供应链管理、品种和品质是企业间竞争和维系客户关系的核心因素。
针对“十四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他同样用三句话进行了概括:“塑料微粒”催生绿色科技,“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制造”的跨越,从成本竞争到人才和核心优势竞争的过渡,此外,核心科技、智能科技、绿色科技、时尚科技、互联网科技以及品质科技将共同推进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智能科技方面,生产装备、检测、物流要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能源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要形成网络化,并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绿色科技方面,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再利用技术、建立绿色发展体系,重点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包括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制备、生物原料及生物基化学纤维制备、钛系催化剂在聚酯纤维中的应用等;时尚科技方面,洞察消费趋势,进行品牌培育,纤维作为原料和中间品,主要通过企业品牌以及与下游终端结合两种途径打造品牌。
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际存在差距的原因:一是技术缺乏科学指引,二是科研缺乏工匠精神,三是社会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基于这三个原因,端小平强调,当现在经济发展慢下来的时候,当行业发展速度慢下来的时候,唯有依赖科技创新来深化发展,为此我们将会面临考验:第一,企业可持续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考验;第二,从基础理论到小试、中试、量产能力贯通的考验;第三,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转换能力的考验;第四,企业家忍耐和学习能力的考验。
院士聚焦纤维材料科技发展
纤维新材料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化纤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应该关注哪些趋势、把握哪些关键点来顺应这一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纤维新材料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位院士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探讨。
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
纤维材料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如何赋予合成纤维“功能、舒适、智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竞争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针对功能化纤维材料的功能组分添加量多、分散性差,功能相高温加工不稳定、持久性差,功能+高感性纤维成形加工难、制成率低三大瓶颈问题,提出了有机无机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学术思路,建立了全流程功能杂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功能性和舒适性不能兼顾的产业界难题。此外,结合纤维材料的舒适体感,探讨了现阶段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侧重点: “人体-服装-环境” 之间的热湿传递的研究现状及局限性,介绍了纤维材料舒适性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基于制备柔性导电直至智能纤维是发展柔性器件的重中之重,通过介观杂化,实现了“软-硬”组分多级结构设计与调控,开发宏伟结合构建智能纤维新方法与新装置,所制备的连续性智能纤维,在生物响应、环境感知、柔性储能、智能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朱美芳院士强调,智能化是未来纤维的发展方向之一,下一代纤维发展的图谱,一定是从元素出发,多组分,从中心地带、分子、原子到外围,最后延伸到智能家居、国防运输等各个领域,实现万物相连。
先进功能纤维材料的研究开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指出,随着我国纤维材料产能的急剧扩张,常规纤维品种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低等严峻问题,因此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化纤维材料是实现纺织行业差别化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具体来看,主要就是以聚酯纤维为主体,与其他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的功能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功能改性多元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功能要由单一向复合、由简单向多重构筑发展;技术手段多样化,通过化学共聚、表面改性、物理共混添加等多种技术赋予纤维材料多种功能,推动国内纤维产业转型升级。
王玉忠指出,未来的纤维材料将是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行业发展更多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创新,实现重点品种的产业化生产;更要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绿色制造的“清洁生产”。
新材料与新技术在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从全民健康防护到特殊职业需求及工程作业场所安全防护需求,纺织纤维材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带领的浙江理工大学纺织与材料相关研究团队在抗菌材料开发与应用、聚酯工业丝防护材料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陈世昌代表团队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负载催化功能抗菌纤维新材料的制备,包括涤纶负载TiO2抗菌除甲醛、涤纶负载CuPc/TiO2抗菌、涤纶负载FePc抗菌等,实验表明纤维负载酞菁抗菌材料的抗菌效果优异,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二是聚酯工业丝在安全防护领域的新应用,包括道路防护用聚酯工业丝、柔性纤维防护网、深海系泊缆绳用聚酯工业丝等。未来,材料制备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将引领纤维产业的发展,同时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等将成为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聚焦全球化纤行业发展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指出,全球化学纤维的消费量和生产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纤维生产国和出口国。2019年欧洲化学纤维生产量占世界化学纤维生产量的6%,位列第三,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产能过剩、贸易问题、原材料成本、欧盟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等正在影响着欧洲化学纤维产业的发展。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欧洲化学纤维产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例如高品质和高质量、专业化和适应性、高效率的企业结构等。
此外,欧洲化学纤维行业也注意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产商在环境、健康和安全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均遵循最严格的标准,包括不断提高能源和生产排放清洁水平、越来越多地使用经认证的可再生纤维等。他表示,对于全球化学纤维产业而言,可持续领域将存在很多机会,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日本化纤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理事长富吉贤一介绍到,基于循环经济战略,日本化纤协会于2020年5月新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工作组”,以全面审视各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建立“纤维-纤维”回收体系、开发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化学纤维、应对微塑料纤维问题等。他表示,循环经济将仍旧是后疫情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化学纤维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希望世界化纤界的同仁们一起来应对。
化纤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针对目前化纤行业与其他纺织机械行业相比较好的原因,欧瑞康化纤板块CEO Georg Stausberg先生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中国主要化纤生产企业已经在整合生产链,将其生产链延伸到了石化领域,从而在更好地控制全球业务的利润。整个纺织行业都应紧密合作,建立全球循环经济,回收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自动化和数字化过程具有各种创新的可能性,欧瑞康将努力提供此方面的解决方案。
后疫情时期化纤行业发展思考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在抗击疫情中,纺织化纤做出了贡献,也涌现出了一些新技术、新业态,给行业带来了一些深刻变化,这些新动向对行业将有什么影响?“后疫情”时代行业应如何发展?与会专家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指出,总体而言,我国纺织化纤产业链健全,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影响也会进一步减小。今年疫情促进了防护材料的发展,我国化纤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开发,有一定的积累,为中国、世界抗疫做出了贡献,今后还要继续加大新型材料的科技研发。另外,疫情也推动了互联网线上线下行业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突破,今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加快行业的创新发展。“十四五”期间,行业要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继续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继续研发绿色纤维。
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夏延致认为,今年疫情促进了健康、医疗、防病毒、环保纺织品的发展,也给行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机遇,比如口罩中的过滤材料,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物基纤维是“十二五”“十三五”国家发展重点,如今在各方的推动下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将成常态化,这将为生物基纤维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国产碳纤维远远赶不上国内需求,未来随着国产碳纤维技术的进步,其应用将越来越广。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表示,未来,中复神鹰将在两个方面加大碳纤维的开发,一是成立专门的生产线生产,以满足国家对碳纤维产品的需求;二是要在碳纤维规模化上下功夫,扩大规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升级换代,实现碳纤维的稳定发展。三是推进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四是加大绿色环保生产。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钊钧认为,今年疫情让行业整体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碳纤维作为朝阳产业的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当前这个特殊时期,国产碳纤维可能会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对碳纤维产业的未来发展,要提升规模化能力,实现碳纤维的质量稳定,同时要强调高强高模,要低成本、高效制备,实现两条腿走路,助推国产碳纤维走向国际。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叶兴表示,后疫情时代,公司加快企业自身布局,加快产业链建设;推动企业绿色、智能发展;依托国家先进功能性纤维创新中心加快新型纤维研发,未来会继续强调再生循环纤维的绿色投入。
烟台泰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迟海平表示,虽然受疫情影响,今年企业销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利润却有一定增长,一方面得益于生产防疫物资,另一方面则是公司整体产品结构调整的成果。泰和新材从氨纶到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很多基础材料的技术,也得出了16字心得,即创新引领、平台支撑、人才保障、成果转化。
9月9日,大会进入专题报告环节。主讲嘉宾就如何降低纺织品废弃物危害、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降解性能、化纤长丝车间智能制造全流程解决方案、我国海洋生物多糖纤维研究及产业化进展情况、闪蒸纳微纤维非织造材料研究和发展情况、纤维材料具有哪些医疗防护功效、国产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技术发展情况、基于离子液体溶剂的再生纤维素材料制备技术进展情况、疫情之下化纤企业如何促进国内外市场双循环等引领化纤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多方面内容进行了分享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