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引导和行业努力下,我国氯碱行业主导产品产能理性增长,行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1. 产能增长更加理性,行业布局更趋清晰
“十三五”期间,我国氯碱产能增速更加理性。2020年底,我国烧碱企业158家,总产能4470万吨/年;聚氯乙烯生产企业70家,总产能为2664万吨/年。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行业效益明显改善。
我国氯碱行业生产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2020年,我国烧碱企业平均规模28.3万吨/年,较2015年的23.8万吨/年增长19%。聚氯乙烯企业平均规模38万吨/年,较2015年的29万吨/年增长31%。
行业布局更趋清晰。东部地区依托下游需求支撑和相对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逐渐探索出与石化行业、氟化工、精细化工和农药等行业结合发展的模式;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化、一体化煤电盐化项目,逐渐形成几个大型氯碱产业集群;中部地区依托自身区位特点,利用临近下游重点消费领域优势发展氯碱化工,并重点发展精细耗氯产品,形成多个具有特色的氯碱精细产业园。
2. 企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优化加快
“十三五”期间,我国氯碱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兼并重组、拓宽下游应用等途径实现转型升级,产品结构逐渐向精细化、高端化、差异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此外,伴随氯碱企业规模和技术实力整体提升,以氯碱为基础的化工产业发展不断完善,耗氯产品种类日趋丰富,多种氯产品产能规模达到世界首位。除占比最大的聚氯乙烯外,我国已经形成甲烷氯化物、环氧化合物、高分子氯化聚合物、光气/异氰酸酯、氯代芳烃、漂白消毒剂等20多个系列,包括一级、二级、三级衍生产品及下游深加工等共约1000多种产品。
3. 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国氯碱生产技术和装备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氯碱装备国产化率位于世界前列,膜极距(零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在全球应用量最大,技术和装备引进力度增强。同时,氯碱生产技术、装备出口和自主创新活力初步显现。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氯碱企业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上深入探索并取得进步。
4. 节能环保取得新进展,绿色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国氯碱行业能源和资源消耗继续降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通过产业链设计和技术工艺创新,实现氯、钙和钠资源多次利用,通过实施资源、能源闭路循环,使资源整合利用更优化,产品结构更合理,环境更友好,效益更明显。
5.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交流进一步加深
我国烧碱和聚氯乙烯两大主导产品产能位居世界首位,氯碱行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在全球大环境下进行产业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产品贸易、装备制造、海外投资、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行业国际化能力有所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氯碱产品出口至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每年出口烧碱超过100万吨,出口聚氯乙烯超过50万吨,相关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原盐、二氯乙烷(EDC)和氯乙烯单体(VCM)等产品,丰富了我国氯碱行业原料来源。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和“一带一路”国家对氯碱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将助力加快我国氯碱行业国际化步伐。
展望未来,特别是“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行业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多变,机遇和挑战并存: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行业供应链安全风险加大;国内经济运行将回归常态,新发展格局促进需求潜力逐步释放;乙烯来源多元化,氯碱行业格局或将改变;政策环境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持续转型;行业面临国际履约新形势。
在未来发展中,行业应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进一步优化总体布局,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应用范围和应用体验,全力做好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工作,实现氯碱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