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界农作物价格上涨,但仍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峰值水平,农化品生产商预计2021年世界农化品需求将温和增长。尽管农产品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小,但肉类和生物燃料整体需求下降,加上良好气候环境,使得2020年底农产品库存仍处于高位。咨询公司预测,除非出现重大干扰事件,2021年作物保护和种子市场将以中低个位数增长。
作物保护剂市场将小幅增长
IHS Markit Agribusiness的高级咨询师乔纳森·肖汉姆在在一次论坛上表示,2020年全球作物保护剂市场预计增长4.3%,达到624亿美元,而2019年下降了0.8%。“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2021年农化品增长情况可能与2020年相似。总体来说,农作物生产条件非常好,这是压低农作物价格的一个因素,”他补充道,“长远看来,农作物低价格将是新常态。”
IHS Markit农化品业务全球总监汤姆·斯科特指出,农作物商品库存很高,但主要集中在中国。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肉类消费量的增长也有突破,带动了大部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2019年肉类消费受到“毁灭性”猪流感爆发、经济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我们注意到,中国猪肉行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损失,”他补充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猪肉也是欧洲和北美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供应链之一。中国猪肉产量反弹应该有助于肉类消费增加,但预计全球肉类消费恢复到甲型H1N1流感爆发前的水平可能要到2022年。”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还影响了2020年的生物燃料原料市场,即玉米和油籽作物。IHS Markit Agribusiness称,尽管需求正在复苏,2021年下游仍可能采取更加谨慎的采购模式。由于中国和印度制造业面临持续的环境压力,以及疫情后潜在的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增加,2021年农作物保护产品价格可能会适度上涨。
然而,分销链中的破坏性力量可能会对农化品价格产生下行压力,尤其是在美国。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农民商务网(FBN)正通过在不同来源之间套利,为作物种植者提供价格更低的农用化学品。为此,主要分销商和农化品公司可能不得不做出让步。
生物制剂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为养活更多人口,农民正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许多杀虫剂效果不如以前,而新开发的活性成分越来越少,许多广泛使用的产品还面临监管压力和被迫退出使用。农民也经常面临保持盈利能力、以可持续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满足日益严格的最高残留限量(MRL)监管要求之间的权衡。尽管还有各种早期问题,生物杀虫剂和生物促进剂等生物解决方案正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世界生物杀虫剂市场规模约为35亿美元,生物促进剂市场规模约为15亿美元。未来市场将保持每年10%~15%的速度继续增长。
一些大公司对生物制剂的兴趣正在增长。2020年10月,先正达植保业务单元收购领先的生物制剂公司瓦拉格罗(Valagro)。瓦拉格罗是一家拥有700多名员工和8个全球生产基地的生物制剂公司。先正达预计,未来5年生物制剂市场规模将扩大近一倍。诺维信(Novozymes)和FMC在本月初达成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和商业生产生物酶作物保护解决方案,特别是FMC的双酰胺杀虫剂技术和针对亚洲大豆锈病(SBR)的生物防治解决方案。
去年底,美国最大的钾肥和磷肥生产商——美盛公司与 BioConsortia宣布合作开发及推出玉米、小麦和其他主要非豆科作物的固氮微生物产品。BioConsortia首席执行官马库斯·梅多斯·史密斯(Marcus Meadows Smith)表示:“固氮微生物在豆科作物应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现在所做的是用一种微生物来处理玉米、小麦和其他非豆类作物。”
与此同时,BSI已经将其首个产品Botristop商业化,Botristop是一种广谱生物杀真菌剂,用于预防和控制灰霉病。真菌病影响着全世界的高价值作物,每年造成数亿美元的损失。Botristop产品中的活性成分ABM-01以智利本土植物皂皮树为原料。BSI也有望推出另一种疫苗佐剂QS-21,同样基于ABM-01。另一家植物制剂公司——以色列STK bio ag technologies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天然杀菌剂,可用于包括葡萄、叶菜、果蔬、浆果、藤蔓、坚果、热带植物和葫芦的生长过程植保。目前,该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区。
化肥生产商看好2021年
化肥生产商们对2021年的市场前景颇有信心。“全球农业和肥料市场都很强劲,而且正在改善。磷肥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而钾肥价格保持稳定。预计2021年全球化肥市场供需将保持紧张,”美盛公司(Mosai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克·奥鲁克(Joc O'Rourke)在公司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从较长期来看,未来粮食需求增长将继续以亚洲为中心。斯科特说:“发生的改变是关于满足需求的供给将来自哪里的思考。过去20年,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在很大程度上由贸易协定和货物、人员和技术自由流动推动的全球供应链。”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各国考虑到粮食安全和脆弱性,供应链可能会变短。他补充说,贸易争端、政治变革和地缘动荡已经在“发酵”这一观点,新冠疫情爆发后又加剧了这一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