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碳交易市场启动, 2021“双碳”计划动若雷霆
2021年16期 发行日期:2021-08-16
作者:■ 隆众资讯 毕雁飞

稳定碳交易价格,实现碳交易利润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正式启动。在交易首月(7月)中,总成交量约595万吨,总成交额约2.9亿元。其中,开市首日的成交金额达到2.1亿余元,多日来交易方式以挂牌协议交易为主。除首日外,其余时间的交易价格较为稳定,价格在48~61元/吨,涨跌幅度在27%左右,该价格在短时间内较为稳定,60元/吨一线为近期持续上涨阻力线。

    从碳价格来看,欧洲市场从最初的10欧元/吨,到现在的40欧元/吨以上,已经实现市场化波动。而特斯拉也有幸成为碳交易的获利者,在2020年卖出了16亿美元的环保监管积分,远远超过了其7.21亿美元的总净利润,过上了自成立以来的首个“盈利年”。

    稳定的碳交易价格将会是短期内的主旋律,但欧洲如今近350元/吨的交易价格,提醒着我国碳排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


“碳配额”带来相对公平,“碳交易”鼓励积极减排

    

    从碳交易方式来看,相比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雏形,欧洲的碳交易市场在2005年便已成雏形,2013年步入正轨。欧洲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我国略有不同,在初期以免费发放为主、拍卖为辅,后转为欧盟统一限制排放总量,以拍卖方式替代免费发放。而我国实行的为确定全国配额总量,分发各企业的配额数量,并辅以交易所的挂牌协议交易及大宗协议交易来调整碳排放的实际变化。在碳交易市场的良好运作下,企业以技术实力保生产、促减排,将会在碳交易市场中抢占先机,逐步消除因减碳造成的成本上涨,同时这也是我国能源政策的积极导向。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当火电成本+碳排放成本超过新能源发电成本时,将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跨时代转型。

    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首批纳入交易的2225家发电企业几乎涵盖了我国全部火力发电企业。但在第二阶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业也将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或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绿氢、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EneFarm(居民燃料电池站)在我国的应用或将大幅提前。


碳交易市场全国瞩目,各大企业重拳出击

    

    自“双碳”目标确定以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央企、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了各自的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积极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余个地区发布“双碳”行动计划,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兵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能源集团等数十家中央企业发布了自身的“双碳”目标,而更多的国有、民营企业则以ESG(“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宣布了减碳蓝图。全国上下共同参与“双碳”行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近期的另一则重磅消息是,继以上海、武汉为双中心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启动之后,吉电股份发布企业公告称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署《吉林省碳交易市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努力,推动吉林碳交易中心的落地。

    该交易中心将依托乙方上市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逐步开展CCER、普惠减排量等中国自愿减排产品交易,并探索VCS、GS等国际自愿减排产品交易。同时,交易中心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开发碳中和债券、自愿减排资产抵押/质押、碳回购、借碳等金融产品,进一步拓展绿色低碳融资渠道,控制融资风险,为碳减排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通过金融手段推进东北地区的碳减排工作。


金融是绕不过的话题,在“碳时代”也是如此

    

    2021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55900亿元,同比增12.6%;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5.0%、69.8%、48.1%,新能源汽车或许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金融标的”。

    碳市场可以通过丰富的多层次产品来满足信用转换功能、期限转换功能、流动性转换功能等市场交易的基本功能,能够促进金融机构开发涉碳融资等创新性金融衍生品,有助于碳金融体系的深化和多元化发展。

    我国的“碳信托”早在2015年便由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爱建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起进行了初次尝试,该计划以协议转让方式完成了上海碳市场首笔CCER交易。而“碳基金”则是由海通新能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总计2亿元人民币的专项投资基金,用于全国范围内的CCER投资。

    时日至今,“碳中和债券”已突破百亿规模。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碳中和债券存续规模已达千亿,包括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华能集团、中核集团、三峡集团、国家电网等多家央国企均发布债券。

    据公开渠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6日,市场共发行110只碳中和债,发行总量为1207.04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共发行739.38亿碳中和债,交易所市场共发行467.66亿碳中和债,主要品种包括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与资产支持证券等,与债券发行伊始相比,品种不断丰富。

    相比于今年2月首次发布的6支碳中和债,我国的碳中和债市场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转盛,行业发展动若雷霆,已经成为了绿色债券的重要子市场之一。

    虽然如今的碳交易市场仅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间展开,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碳交易市场普及至各个碳排行业,“炒碳”在2030年成为微博热搜也犹未可知。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