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RCPE新机遇下,中国—东盟石化领域合作前景可期——2021年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论坛现场报道
年期 发行日期:2021-09-16
作者:■ 唐茵 常晓宇

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中国—东盟资源互补、合作发展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去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功签署之后,中国—东盟石化领域合作将打开新的局面。9月8—10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钦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1年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论坛”在广西钦州正式召开。国内外政府部门、权威专家、知名企业代表等就各自在石油化工行业的最新产业发展现状、项目投资、贸易往来、前沿成果及绿色工艺技术等作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RCEP将带来新机遇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30周年,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和中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建议,以“三十而立”为新的起点,加快与东盟国家石化领域合作方式的转型;要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条件下谋求发展;不断创新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必由之路。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RCEP正式批准后,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应结合自身优势,在重点石油和化工领域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扎实推进协定条款的落实,努力提升双方的开放与合作水平,打造石油和化工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典范。一是加大石化领域合作,满足对有机化工原料和塑料及制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二是加大农化领域合作,助力区域内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三是加大橡胶领域合作,建设全球轮胎等橡胶制品制造基地;四是加大化工园区建设合作,提升全行业生产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五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常国武表示,“十四五”时期推进对外合作,是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RCEP自贸区的建成将助推“双循环”。石化化工行业是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重要领域,应继续深化在经贸、产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中共钦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管委会主任王雄昌就深化石化国际产能合作、促进高端绿色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智能化”夯实基础,打造中国—东盟石化产业供应链基地;二是聚焦“高端化”延伸链条,打造中国—东盟石化全产业链基地;三是聚焦“绿色化”深化合作,推动中国—东盟石化产业向更高价值链攀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高凌云认为,RCEP与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将产生以下七大影响:第一,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整体水平超过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区域内部形成相对单一的市场与规则;第二,巨大的优势互补效应,不仅是短期内的互利,更是长期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三,区域内90%的货物贸易最终实现零关税,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第四,区域累积原则的原产地规则,增加了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第五,首次在亚太区域内达成范围全面的多边电子商务规则,加快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第六,秉持东盟“开放的区域主义”原则,东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性、主动性更加突出;第七,RCEP成员国将更多分享中国14亿人的消费大市场。

    在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广西和钦州大有可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乐秦指出,广西同东盟国家陆海相连,与东盟产业具有互补性和国际产能合作基础,跨境产业合作密切。作为广西工业振兴的重要支柱,近年来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创新,绿色转型步伐较快,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是广西深化与东盟产能合作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

    钦州市委书记、自贸区钦州港片区工委书记许永锞表示,随着RCEP的签署落地,和国家相关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球石化产业发展中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钦州这一国际门户港迎来了战略叠加的黄金机遇期。接下来,钦州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构建“长江经济带—钦州—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高凌云指出,处于RCEP覆盖区域枢纽位置的钦州,一要深入研究石化产业链在RCEP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和东盟之间存在的分工合作情况;二要围绕RCEP石化产业链布局石化创新链;三要打造面向RCEP石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四要围绕石化产业开展全球精准招商行动;五要尽快将钦州面向东盟区域性市场的相关政策具体化;六要扩展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论坛服务RCEP功能。


中国与东盟合作空间巨大

    

    中国和东盟对石油和化工产业都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双方也各具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区域石油和化工产业合作共赢的优势和机遇。

    当前,东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合作伙伴。我国从东盟进口的产品主要有对二甲苯、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天然胶和合成橡胶等,涉及761个税号。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橡胶制品(胶鞋、轮胎)、硫酸铵、尿素、磷酸氢二胺和农药等农化产品,以及纯碱、甲醇等基本化工原料,涉及1077个税号。东盟是我国天然橡胶主要进口来源地。全球天然橡胶产量约1360万吨,其中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产量就占了56%。75%以上的天然橡胶产自东南亚,而中国消耗了超过1/3以上的天然橡胶。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江辉指出,近年来随着东盟人口红利不断释放,石化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为满足需求,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盟国家正快速成为新的全球量化和化工生产的中心。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等正在加快炼化和加工能力。同时,我国也在广西北部湾等地继续布局面向东盟的大型石化基地。

    东盟国家人口红利不断释放,石化产品需求日益增多。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6846亿美元,同比增长6.7%。中国对东盟出口3837亿美元,同比增长6.7%;自东盟进口3009亿美元,同比增长6.6%。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为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石化行业贸易总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15.34%,我国对东盟出口石化产品金额461亿美元,进口石化产品金额589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中国—东盟石化行业贸易快速增长。1—6月,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额达4108亿美元,同比增长38.2%;中国对东盟出口2258亿美元,同比增长38.3%;自东盟进口1849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其中,石化行业贸易总额746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18.16%。我国对东盟出口石化产品金额311亿美元,同比增长39.46%,从东盟进口石化产品金额435亿美元,同比增长51.04%。RCEP的正式签署,对于中国—东盟石化行业贸易有重要促进作用。

    也正因此,国内不少企业已经在东盟国家布局。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源石化”)董事长、总经理王有德介绍了公司在马来西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经验。受国内行业竞争加剧影响,恒源石化2011年提出“两大转移”战略,即炼油板块向境外转移,化工板块向城外转移。“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恒源石化“走出去”实现转型的重要机遇。2016年12月22日,恒源石化以6630万美元对价,成功收购壳牌马来西亚炼油有限公司(SRC)51%股权,重命名为恒源炼油有限公司(HRC)。HRC一次加工能力600万吨/年,日加工原油12万桶,拥有自己的码头,年吞吐量750万吨。主要产品为液化石油气、丙烯、石脑油、汽油、混合芳烃、轻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组分。

    利用国内先进技术的国际转化,恒源石化投资4亿美金,实施4个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升级项目,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恒源在当地及周边国家的社会影响力。

    并购前,HRC总资产50.05亿元,负债率88.45%,净利润-21.78亿元; 并购后,销售收入从2016年的130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215亿元。2020年受疫情及市场大环境影响,全年销售收入114亿元。2021年一季度,销售收入34.94亿元;目前总资产77.53亿元,资产负债率56.09%;截至2020年底,净利润累计达30.98亿元。

    王有德坦言,HRC运营过程中也遇到了多重挑战。一是文化兼容问题。壳牌从20世纪60年代建厂,企业文化与马来文化深度融合,给恒源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提升带来挑战;二是国内一些产品和技术本身极具先进性,但在向境外输出时,过程标准与国际规范略有差距;三是国内政府监管制度与境外上市公司管理机制存在差异。


化工新材料在东盟合作前景看好

    

    在大会分论坛中,与会代表对橡胶、化纤等细分行业在东盟的合作前景进行了分享。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认为,橡胶行业在东盟的合作机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东盟国家进口天然橡胶,而且这也是必须要做的。2020年中国大约进口了590万吨天然橡胶。其中,从泰国进口262万吨,占比44%;从越南进口132.9万吨,占比22.5%;从马来西亚进口79万吨,占比13.4%,这些东盟国家大概占了中国进口天然橡胶95%以上的进口量。二是替代种植。2020年中国天然橡胶替代种植的进口配额是30万吨,2021年是27万吨。三是到国外投资建厂。近几年,以玲珑轮胎等为代表的中国轮胎企业纷纷借助“一带一路”在海外建厂,获得了成本、物流等方面的优势。

    过去几年,我国在全面建设化纤强国的目标上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付文静表示,近两年,随着国际纺织行业的转移和分工发展,中国和东盟在化纤纺织产业链贸易和投资方面不断推进。2015—2020年,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化纤数量不断增长,主要国家是越南、印尼、孟加拉,数量从40万吨增加到90万吨,品种主要是聚酯涤纶、棉纶等合成纤维。东盟主要化纤生产国包括泰国、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总储量不到400万吨,对比服装加工出口能力,对于化纤纱线、面料需求很大。化纤项目投资以聚酯涤纶为主,国内再生能源受到进口原料限制,也有企业到东南亚投资。无论从技术水平、消费市场规模,还是从产业链互补上看,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合作都将进一步强化各自的优势。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情报资讯事业部高级咨询顾问于宸博士介绍了东盟地区与中国的聚烯烃贸易情况。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是东盟地区主要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产能分布国家,根据东盟统计司的数据,2020年东盟地区出口中国聚乙烯总额约为23亿美元,出口中国聚丙烯的总额约为11亿美元,但进口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总额仅约3亿美元。东盟出口中国的总额远远大于中国进口的总额。近年来,东盟向中国进口逐渐增加,中国占东盟聚乙烯和聚丙烯出口总额比例整体上也是呈上升的态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出口额稍有下降,但也占东盟最出口额的40%,其中在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是主要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口国,占东盟出口中国总额的82.3%。而越南是东盟地区主要从中国进口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国家,占东盟自中国总进口额的56%。

    于宸表示,RCEP的签署,对石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有积极影响,将进一步助力国产聚烯烃走出去,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并推动中国在全球聚烯烃供应链的地位日益提升。成员国之间关税减让,为相关下游产业降低生产成本,也将进一步加剧国内聚烯烃产品市场竞争,但长期或可倒逼产业升级,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次大会上,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论坛组委会正式发布了由化信智库组织撰写的《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环境蓝皮书 2021年》,内容聚焦于中国—东盟石油与化工行业的投资机遇与风险研究,分析RCEP签署对东盟、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的影响,旨在助力中国与东盟国家石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并为投资者本土化经营提供决策建议与智力支持。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