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中国碳市场将呈现六大趋势
2022年3期 发行日期:2022-01-30
作者:王科 李思阳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运用市场手段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采纳。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33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投入运行,覆盖电力、工业、航空、建筑等多个行业。

  2017年底,中国全国碳市场完成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了碳市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碳市场的建设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开启上线交易,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79亿吨,成交额达76.84亿元。

  2013年以来,我国七个试点碳市场先后启动。试点碳市场预计还将与全国碳市场持续并行一段时间,逐步向全国碳市场平稳过渡。

  当前我国全国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的表现怎样?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碳市场的影响多大?未来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预期是什么?本文将对国内碳市场的情况进行回顾和展望。

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

  2021年7月16日,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地方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行。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的重点排放单位为2013—2019年任一年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的发电企业(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二氧化碳。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碳市场并存,尚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将继续在试点碳市场进行交易,但已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不能同时参与地方试点碳市场。

  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碳市场主管部门抓紧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配额核定和清缴的工作,加强和全国碳市场相关系统的对接工作,督促和指导重点排放单位完成配额清缴,确保2021年12月15日17点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17点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

  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是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将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层面,共覆盖了2225家重点排放单位。其中,山东省有338家重点排放单位,而海南省只有7家。重点排放单位在不同省份间的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异。

  截至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约为1.79亿吨,累计交易额约为76.84亿元,配额总量约为45亿吨。据测算,全国碳市场交易换手率在3%左右,远远低于欧盟417%的换手率。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还有待提升。

  全国碳市场的日交易量在初期较少,但从2021年10月份开始有上升趋势,并在2021年11月和12月剧烈增加。《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要求2021年12月31日17点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全国碳市场在初期交易量较少,履约周期临近结束时日成交量屡创新高。企业为了如期完成履约任务,在12月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整体来看,全国碳市场的市场成熟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的日成交均价在50元/吨左右波动,从8月开始逐渐下降后稳定稳定在40元/吨左右,在12月中后旬却再次回升,恢复至开市水平。整体上看,碳价波动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平稳。

  碳排放权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两种方式。2021年7月至12月底,大宗协议的累计交易量占比为83%,挂牌协议的累计交易量占比为17%。并且除7月外,大宗协议的月度交易量占比均远远高于挂牌协议的月度交易量占比。所以,大宗协议是主要交易方式。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全国碳市场的履约完成率为99.5%,履约完成情况较好。

中国试点碳市场的运行情况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1年,湖北和重庆试点地区共完成七次履约,剩下的五个试点均完成了八次履约。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纳入七个试点碳市场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2900多家,累计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约80亿吨。

  广东碳市场的累计成交总量和累计成交总额最多,而且远远多于其他的试点碳市场,是中国试点碳市场中唯一累计成交总量过亿吨的碳市场。湖北碳市场虽然开市时间较晚,但是其累计成交总量和累计成交总额均位列第二,其市场活跃度仅次于广东碳市场。深圳碳市场虽然开市最早,但其累计成交量和累计成交额均少于湖北和广东碳市场,但高于其他试点碳市场。重庆作为最后一个开始碳配额交易的试点地区,成交总量和成交总额均远远低于其他试点市场,而且其成交均价也最低,只有18.28元/吨。北京碳市场的成交均价则是七个试点碳市场中最高的,达到56.42元/吨,是其他碳市场碳价的将近两倍。天津与上海碳市场的开市时间、成交总额和成交总量整体上相近,但是上海碳市场的成交均价更高,达到30.71 元/吨,仅次于北京碳市场。

2022年中国碳市场展望

  未来中国碳市场将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通过释放合理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动,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进而实现碳减排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生产和生活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国如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2022年全国碳市场有望纳入建材和钢铁行业。2021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先后正式委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分别开展建材行业、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和基准值测算等工作。预期2022年,全国碳市场将纳入建材行业和钢铁行业,并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完成八大重点能耗行业全覆盖。

  2022—2023年全国碳市场有望优先引入机构投资者。2022—2023年全国碳市场的市场主体会更加多元化,有望引入机构投资者。更多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将有助于促进碳交易市场中碳配额的流通,形成更公平合理的碳价格,提高市场交易活跃度。

  全国碳市场有望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增加交易品种。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在现货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期权期货等碳交易衍生品。碳交易产品多样化,可以有效规避交易价格波动风险并且满足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增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活跃度。

  开征碳税进程可能提速。《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碳税是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征收对象的税种,更为灵活、覆盖范围更广,可以很好地覆盖那些排放量较少的小型企业甚至是个人,是对全国碳市场的有效补充。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未来有望加速出台碳税相关政策,与全国碳市场协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设置应会适度从紧。在碳中和目标下,未来我国碳减排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总量设置会适度从紧,并逐步加强核查监管机制的严格性与惩罚力度。

  中国碳市场将开始探索国际化道路。未来中国碳市场会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各碳市场的合作,借鉴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经验,加快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中国碳市场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在全球碳市场建设中有望发挥规模优势。

  本文摘编自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报告涉及的中国试点碳市场的数据均为线上交易数据,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和七个试点交易所,数据均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