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能源转型,塑造更可持续的未来
2022年5期 发行日期:2022-03-02
作者:■唐茵

  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能源消费格局的转变已成为迫切要完成的艰巨任务,可再生能源即将走上历史舞台,成为能源领域的主角。

因地制宜降本增效,用好可再生能源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窗口期,国家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受资源禀赋影响,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政策上如何给予真正可持续的支持,让其与暨有的产业格局形成协同,这是“双碳”形势下需要应对的新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有了大幅下降。2010—2019年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加权平均成本分别下降82%、47%、39%和29%。可再生能源从过去的补充能源逐步发展为主流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未来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性的支柱能源。目前除了海上风电以外,其他可再生能源都走向了平价。

  可再生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供应不稳定的劣势,不论是风电和光电,虽然具有环保属性,但都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缺少煤电那样的稳定性,并且发电的能量密度偏低。以光伏发电为例,在一般光条件下,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能最高功率可达1kW/m2左右,5m2 的电池板在低纬度地区正午的太阳下晒1小时才能发1度电,这样的转化效率无法并网输送给用户。如何让这样的间歇式能源持续性地供应,使其变为优质能源是现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储能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此看到了希望。

  当然,用好可再生能源,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金融手段的激励。我国之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可再生能源在多方面提供了支持,这也是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弃光弃风现象也有所改善。《意见》强调,统筹考虑各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将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及最低比重目标科学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意见》也提出,要完善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及金融支持政策。

先立后破,促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去年,在能效双控、降碳减排的压力下,一些地方对高耗能项目实施“一刀切”式管理和运动式减碳,对工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及人们正常的生活。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要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一蹴而就。在当前的形势下,化石能源仍是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

  也正因如此,《意见》提出,要完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机制。其中包括完善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政策、完善煤电清洁高效转型政策,以及完善油气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再次明确了要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开采能力,推动炼化行业转型升级,加大减污降碳协同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副研究员朱彤也曾表示,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是能源转型的三个支柱之一。

  化石能源对于化工行业来说,不仅是能源也是原料。近年来,在石化行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已有大幅上升,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随着一系列绿色技术的突破以及新旧产能更新,有望再创佳绩。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例,通过现代煤化工与煤炭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了煤炭从源头到终端利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清洁高效利用。煤制油可以将煤炭转化为优质清洁的油品,煤制化学品可以对煤炭中碳、氢、硫、氧等元素充分转化或利用,部分碳可以固化在化工产品中,煤炭在煤化工产业中的原料属性地位凸显,减碳固碳效果明显。

  从每年发布的重点耗能产品的能效“领跑者”情况可以看出,原油加工、乙烯、煤制烯烃、合成氨、甲醇等行业能效都有显著提升。近几年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相继投产,炼化先进产能占比不断扩大,智慧化水平、装置能耗、“三废”排放均有大幅改善。前不久获评“中国石化绿色企业”的中科炼化项目装置均采用高效率设备,注重工艺优化管理,采用能量回收装置。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457万吨标煤,较设计值减少148万吨标煤。连续重整、乙二醇、丁二烯、常减压、加氢裂化、渣油加氢等6套装置成功取得中国石化同类装置能耗竞赛前三名的好成绩。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明确了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炼油等17个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对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还未消褪之时,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不可预见的事件时有发生,经济发展更应遵循稳定当头,稳中求进的原则。我国绿色能源产销用体系虽然已经快速成熟起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绿色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切不可操之过急,引起不必要的能源市场动荡。

协同创新耦合发展

  要实现能源的低碳绿色转型,创新仍是至关重要的驱动因素。绿色能源是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空间仍然很大,还有不少制约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一致不断创新。《意见》提到,要建立清洁低碳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构建以需求端技术进步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下游协同、供应链协作的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促进机制。

  此外,绿色能源要进入现有能源供应的大体系中,也需要与现有能源实现协同融合发展,才有机会实现逐步替代。《意见》提出,要完善油气与地热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协同开发机制,持续推动油气管网公平开放并完善接入标准,梳理天然气供气环节并减少供气层级。在满足安全和质量标准等前提下,支持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接入油气管网,探索输气管道掺氢输送、纯氢管道输送、液氢运输等高效输氢方式。鼓励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

  这需要大型企业首先做出表率。去年,巴斯夫宣布,公司在广东湛江一体化基地首批装置将100%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巴斯夫将根据最新的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电力相关交易政策,为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的首批装置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

  中石化宣布,“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拟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


  有国家顶层设计,有大公司加持,绿色能源必将会迎来新的更可持续的未来。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