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世界能源消费增速将放缓
2022年5期 发行日期:2022-03-02
作者:■常晓宇

  2021年12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2021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以下简称《能源展望》)分析指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趋势愈加强烈,全球能源业正加速驶入绿色低碳转型轨道,多个国家陆续出台更加清晰的减排路线图。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发展面临多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各国减排目标和认识也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实行竞争性、博弈性政策措施,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进度差异较大。

  《能源展望》以参考情景(延续现有轨迹)、合作减排情景、博弈减排情景对不同环境下世界能源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各国应因地制宜走适合本国国情的低碳转型之路。同时,也以参考情景(延续现有轨迹)和三种“碳中和”情景,分别从可持续转型、CCUS技术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更快突破等方面,探讨了不同技术进展下的中国能源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消费增速将放缓


  2021年全球经济与能源消费恢复强劲但不均衡,能源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凸显。从2021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停电,到欧洲地区能源供应紧张,再到巴西、印度等国相继出现电力供应不足,局部供需失衡导致全球能源价格暴涨,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作为能源转型领跑者的欧洲地区,可再生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与地缘政治因素交织,导致能源供给紧张,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已达峰,未来将稳步下降。预计206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为168亿~191亿吨标油,2015—2060年年均增长0.5%~0.8%,比1990—2019 年增速低1~1.3个百分点;2060年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将降至0.71~0.78吨标油/万美元,2015—2060年均下降1.7%~2.0%,比 1990—2019年降速高0.8~1.1个百分点。

  未来,世界能源消费重心将呈现东移趋势,亚太将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区,2015—2060年增长26.1亿吨标油,占全球增量的75.6%。

  在合作减排情景下,各国应根据本国国情,充分利用资源、技术等相对优势,选择适应本国的低碳转型之路,如亚太地区低碳转型更加依赖低碳非水可再生,而中南美地区依赖水电。

对世界能源展望的四大结论

  受各国更加注重本国利益、更加维护本地区产业优势,减少新能源新技术分享交流、加大地缘政治博弈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化石能源保持主体地位时间将更长。预计到2060年,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仍达47.2%,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6.3%、17.3%和23.6%。

  另外,在全球博弈减排的情景下,由于技术合作与共享不充分,能源技术发展放缓,先进技术大规模应用时间晚、规模小等原因,到2060年能源相关碳排放仍高达185亿吨。

  《能源展望》总结了对世界能源展望的四大主要结论:

  一是现有政策措施难以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参考情景下,2060年能源相关碳排放达222亿吨,远不能达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要求。

  二是国际社会充分合作是实现2℃温控目标的关键。合作减排情景下,各国出台更加积极转型政策措施,技术进步、能效提升加快推广,2060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降至31亿吨,温升控制在2℃以内。 

  三是大国博弈将不利于世界能源转型发展。博弈减排情景下,由于技术合作与共享不充分,能源技术发展放缓,先进技术大规模应用时间晚、规模小,到2060年能源相关碳排放仍高达185亿吨。 

  四是实现1.5℃温控目标需要生产生活理念的深刻变革。首要,要加快节约用能,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减少个人生活用能和碳排放;其次,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废物充分利用和绿色循环经济充分发展观念和氛围;最后,要加快突破关键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围绕化石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稳定化持续攻关突破。

中国能源系统实现零排放的三个阶段

  2021年,中国围绕落实“双碳”目标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和路径勾画。低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是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但多数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仍在孕育发展中,给未来转型路径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于是,《能源展望》将中国能源系统实现零排放目标分为三个具体阶段:

  一是碳达峰攻坚期(2020—2030年),主要任务为协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与碳达峰行动;削减煤炭消费,加大煤炭清洁利用;加大石油替代,控制石油消费增长;加快发展天然气,消费增长200亿方/年;确保清洁能源满足一次能源需求增量;实现能源相关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二是碳减排加速期(2030—2050年),主要任务为节能提效整体突破;煤炭做好兜底;石油平稳过渡;天然气消费达峰;非化石能源实现规模发展;CCS/CCUS规模化推广。

  三是碳中和决胜期(2050—2060年),主要任务为化石能源回归原料属性;CCS/CCUS规模化商业应用;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以新能源为主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成;能源相关碳排放实现深度脱碳;2060年实现零排放目标。

对中国能源展望的四大结论

  2021年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预计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为2.3万亿千瓦时,增长9.7%,新能源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其中新增超过1.68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分别占33.1%和28.4%),约占全国新增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60%。中国氢能布局与产业链构建实质性推进,一批氢能生产和加氢项目在全国多地启动或投运。

  《能源展望》展望中国能源的四大主要结论为:

  一是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将于2030—2035年间达峰,约41.7亿~42.5亿吨标油(60亿吨标煤左右),之后略有回落,2060年降至39.4亿~41.1亿吨标油(57亿吨标煤左右)。经济发展动能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模式形成和能效提升是主要因素。

  二是化石能源消费将渐次达峰。煤炭消费基本已进入峰值平台期,未来转向兜底保障;石油消费将于2030年前达峰,未来凸显原料属性;天然气作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最佳伙伴”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稳定器”,其消费将在2040年达峰。 

  三是终端电气化与电力低碳化协调共促“双碳”目标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各行业电气化率均将提升,2060年终端电气化率将达60%左右,用电量将在13.3万亿~15.2万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快速提升,2060年将达83%~91%。 

  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巨量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仅电力部门投资就将在1万亿~2万亿元/年,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全社会燃料支出将于2030年前达峰,约9.4万亿元/年。之后,随着用能规模及单位用能成本的变化,基本稳定在8.5万亿~9万亿元/年水平。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