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细化了标准体系,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重点。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双碳领域标准化建设加速推进。双碳标准体系是构建中国“双碳”领域话语权,积极应对国际绿色竞争与壁垒的重要举措之一。预计未来三年,标准的主导牵头权将成为各行业头部企业的争夺重点,旨在将领先优势转化为行业绿色壁垒、提升行业话语权、保持领先优势,同时提升竞争力。
我国“双碳”标准体系现状与建设愿景
当前直接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国家标准有1800余项、行业标准2300余项,涉及碳排放核算核查、节能、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汇等多个方面。但距离依靠标准引领全面、深入、扎实支撑双碳目标的愿景,标准化工作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需要提高,标准的领域和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协调推进力度需要加大等。
此次十一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南》,深入细化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三级子体系”框架,即在“基础通用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市场化机制”4个一级子体系下,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和63个三级子体系,重点解决“怎么算”“怎么减”“怎么中和”“怎么交易”等核心问题。在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指南》强调要形成国际标准化工作合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国内国际标准对接。
石化化工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国家标准方面,国标委2022年7月公布《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72项,与石化化工行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共3项。行业标准方面,工信部2021年12月公布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110项,与石化化工行业相关的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共21项。已发布的石化化工相关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及行业标准专项计划见表1。
总体来说,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框架已完成初步搭建工作。然而石化化工行业下企业类型复杂、产品种类繁多,目前已有标准和已公布的制修订计划尚不能充分覆盖企业类型,低碳产品评价与碳中和评价标准仍存大量空白,而碳减排与碳消除标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标准制定工作开展难度相对较大。
石化化工行业头部企业“双碳”标准化实践
石化化工头部企业正在积极利用领先优势与国家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沟通,牵头建立相关标准,从而转化自身优势,提前占领相关领域话语权,设置行业绿色壁垒,保持自身领先优势的同时不断提升绿色竞争力。
1.中石化
中石化积极参与石化化工行业基础通用标准与碳清除标准制定,是2021年21项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制修订计划中8项计划的主要起草单位,详见表2。中石化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制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是联合油气及石化行业主要企业,进一步夯实油气生产和销售环节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检测、报告与核查方法学基础,研究提出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推动提升油气及石化生产绿色化水平。同时深化与国内外能源化工企业、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就绿色技术、绿色生产标准等积极开展探讨。
2.中石油
中石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详见表3)。依托标准制定工作,中石油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着力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企业影响力。当前,中石油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直接空气碳捕获与封存(DACCS)、生物质能结合碳捕获与封存(BECCS)、海洋碳汇等研究合作,推动建立完善CCUS标准规范体系。
3.万华化学
万华化学是“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化工新材料)”的筹建单位,正在一些化工新材料领域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以水性革行业为例,万华化学进入水性聚氨酯领域十余年,不断通过标准制定工作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在碳排放与碳足迹管理方面,万华化学2021年更新发布《万华化学碳排放管理程序》《万华化学碳排放计算指南》,2022年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产品碳足迹核算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及认证项目,并初步建立万华化学产品碳足迹数据库。万华化学制定的碳排放相关的企业标准详见表4。
4.巴斯夫
巴斯夫联合“携手可持续发展”(TfS),全新发布《产品碳足迹指南》。面向化工行业价值链, 为计算化学品从“摇篮到大门”的排放量提供了具体说明。它统一了整个行业产品碳足迹的计算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化工产品。未来,对于使用化学品的企业以及更为广阔的市场,它将有助于其更为直观地比较和评估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此项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是巴斯夫绿色优势的具体体现,是其绿色产品话语权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
化工行业标准建议
头部企业参与的碳达峰、碳中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与企业本身优势业务存在高度一致性,印证了这些头部企业之所以积极牵头制定细分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除了为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外,也是借助制定行业标准进一步扩大话语权,构建绿色壁垒来削弱同类生产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与欧盟如碳关税、《新电池法》等系列绿色法案的出台思路如出一辙,均蕴含巩固自身竞争优势的意图。
建议大型化工集团可统筹推动双碳标准牵头及编制工作
确定标准工作主推部门是大型集团顺利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以国际领先的化工企业巴斯夫为例,其专门成立可持续发展部统筹包含标准在内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万华化学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承担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低碳循环技术、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与标准制定工作。
已有双碳优势领域,建议尽快制定标准,实现优势转化
一是产品层级的评价标准方面:若多项产品具备全球和国内产能和技术优势地位,可考虑牵头制定上述产品的绿色低碳产品评价标准与产品种类规则,构建产品绿色竞争优势。
二是园区或工厂层级的评价标准方面:现阶段石化化工行业碳中和评价标准方面尚无突破性进展,而生产工艺相对简单、能源消耗以电热为主的工厂已陆续开展碳中和认证工作,可将这类企业的碳中和实施方案进行转化,率先开展化工厂碳中和评价标准制定工作。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石化化工企业碳排放研究的机构,在国标、行标、团标的编制工作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截至2023年4月,信息中心共牵头、参与/管理制修订标准793项,包含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其中自2015年后,共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含文件)30项,团体标准73项,管理团体标准173项。此外,信息中心承担着“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CSTM)委员会”化工领域秘书处、中国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等标准化组织工作,可全力协助集团标准制定工作主管部门完成相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