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15日,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
和信息化厅、钦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
—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暨产业链招商推介活动”在钦州成功举办。来自业内的多位专家就构建
石化产业双循环新格局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分享。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向大会发表视频致辞,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于广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自治区国资委党委书记秦如培,钦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雄昌,文
莱驻华大使拉赫玛尼,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韬等嘉宾出席大会并先后发表
致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RCEP产
业合作委员会主席、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
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钦州市常委、常务副市长、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管委副主
任钟恒钦分别作主旨演讲。
顾秀莲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东盟作为世界第
五大经济体,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离中国最近的资源聚集地,石化资源、能源高度互补。
随着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RCEP的落地生效,中国—东盟在石化领域的合作
正从10年前的资源、贸易为主逐渐向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合作演进。双方应抓住石化领域合
作的良好机遇,深化合作机制,不断升级伙伴关系。
顾秀莲表示,近年来,广西钦州作为面向东盟重要“出海口”,与印尼、文莱、马来西亚等多个
东盟国家在化工、能源材料等领域初步建立了跨境产业链合作,为中国与东盟在产业链、供应链等方
面相互融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展现了中国—东盟石化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未来,中国要与东盟伙伴在石化领域继续深化合作,开展全方位、深层次产业合作,共享成果、
共同进步;要凝聚区域合作力量,共同应对全球各种挑战;要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
秦如培表示,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规模体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在
能源安全、农业丰产和下游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东盟是全球能源和化工企业重要投资
区域和未来重点的新兴的成长市场。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近年来,在中共中
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充分发挥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
石油化工、新能源材料、海洋装备制造、光伏组件等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
全面服务中国东盟化工产业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王雄昌在致辞中说,“十四五”以来,钦州石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中国石油、华谊、恒
逸、桐昆等龙头企业先后追加投资和新建项目。2022年,钦州石化产业的产值突破900亿元,钦州石
化产业园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18个沿海石化产业园区之一,获评西部地区首个国家级绿色石化园区。
当前,钦州正围绕石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等特色
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
于广生在致辞中指出,“十三五”以来,石化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我国石化领
域投资继续大幅增长,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化学品制造领域投资均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增幅。
“十四五”是推动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在“双碳”
战略目标的驱动下,石化行业将在技术革新、绿色升级等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李寿生表示,广西石油和化学工业具有面向东南亚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桥头堡的显著优势。
其中,钦州港是我国西南陆路运输距离最短的出海口,也是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钦州
因此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被誉为新通道的“桥头堡”。与此同时,钦州石化园区正
在以加快转型、高端发展、高效管理的活力和优势,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跨越轨迹。
拉赫玛尼在致辞中表示,文莱希望能够在能源领域及化工领域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的深入合作。
建立中国—文莱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文莱—广西经济走廊。
钟恒钦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开放引领发展 合作共创未来携手打造面向东盟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
主旨演讲。钟恒钦表示,钦州绿色石化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成为全国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奠定了
全产业链发展的坚实基础,园区专业化配套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打造了跨界产业链的新模式。未来,钦
州将进一步推动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例如烯烃新材料、化纤纺织、精细化工等产业链的延伸
和集群式发展。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推动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在各方支持和推动下,连续三年举办的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已成为中国—东盟
博览会重要的配套投资贸易团队活动,助力推进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落实工作,为广西社会融合
新发展、加快发展面向东盟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次论坛是第四届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也是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
配套活动,大会以“深化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推动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加快构建
石化双循环新格局、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投资经贸活动等方面内容,聚焦国内外行业发展新形势,
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新趋势,低碳转型发展新方向,共同挖掘投资新机遇,为持续深化中国和东
盟经贸合作发展助力。
把握能源发展新趋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国分享了“碳中和”趋势下,国内外能
源发展的一些新形势。刘建国指出,全球能源格局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从
能源结构、能源高碳能源转到低碳能源,二是从地理分布来说,能源消费从以往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
国家转变,主要发达国家能源需求趋于饱和甚至出现缓慢下降。其中,就2000—2018年全球能源消
费增长来看,主要是中国和印度。未来发展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增速有所放缓,但东盟和
印度有所增长。美国、欧洲、日本基本有所下降,但中国、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比较明
显。
此外,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明显加速。受技术推动,加快向低碳化转型,与智能化、信息化
等加速融合。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博弈日趋激烈。与此同时,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这也部分抵
消了能源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全球能源强度持续下降,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发展中国家呈现下降,
比发达国家下降得更明显。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全球能源强度下降23%,发展中国家累计下降38%,
发达国家累计下降31%。
对于近中期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约束,刘建国指出,“十四五”时期,既要考虑碳达峰碳中和长
期目标,更要关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保护与节能降碳具有协同性,但现阶段对造纸行业的约束
更强,国家明确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包括空气、水、土地、生态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十四五”到2035年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重点城市、地区、增长极和增长带要发挥绿色发展引
领作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进一步改善环境治理,要持续推进煤炭减量替代。长江流域要
大保护,不能大开发;黄河流域要生态保护,这些都要求加快能源转型。
石化领域是能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过去一段时间,整体石化产业增长比较快,比如合成
氨、乙烯增长比较快,一方面是进入大发展趋势,有些产品过去依赖进口,现在被驱动替代。在未来
双碳目标、双循环格局下、技术进步的要求下,大发展格局会出现一定的调整。
当前,我国坚持内需为主、“重质轻量”方向发展;严控炼化、煤化工生产能力;调整拟建在建
产能计划及技术路线:大型炼厂减油增化、一体化发展;中型炼厂特色炼油、特色化工发展;发展原
料互供、绿氢利用、电气化等创新技术。
化工行业面临五大特点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CEO黄音国表示,在前期强劲复苏后,2023年东盟经济增速放缓,各国经
济表现分化加大,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新加坡、越南放缓更为显著;通胀趋于缓和,各国货币政策
紧缩或接近尾声。
2023年一季度,东盟六国GDP同比增长4.2%,较2022年四季度的4.6%有所放缓,与亚太地区整
体增速持平,各国经济表现分化大。
2023年二季度,印尼GDP增速5.17%,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5%以上,菲律宾GDP同比增长4.3%,
越南GDP同比增长4.14%,新加坡GDP同比仅增长0.3%。向前看,随着全球外需进一步放缓,这些以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的国家,短期内的经济增长或面临更多挑战。
区内通胀在二季度见顶回落,货币总体贬值,但幅度不一
在区内新兴经济体中,菲律宾的通胀水平最高,但是其通胀在3月达到8%的峰值之后在第二季度
下降,5月的最新读数为7.7%。新加坡5月的读数为4.7%,印尼的通胀已经从年初的超过5%下降至6
月的3.5%,其他几个经济体的通胀大约在1%~3%。
东盟六国出口普遍下滑,给经济造成拖累,部分国家旅游服务业复苏支撑经济增长
2023年一季度,东盟六国中仅有印尼这一资源品出口大国保持了出口同比正增长趋势,其余以
制造业出口为主的国家均已落入下行区间,菲律宾、越南跌幅最大,分别同比下滑13.8%和9.8%;东
盟化学品出口普遍同比下降15%~20%。
东盟六国出口下滑的原因在于新冠疫情期间全球需求波动带来出口红利逐渐消退,主要产业外需
下滑显著。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美贸易摩擦期间的产业链转移红利出现转向信号,美国表现出近岸
外包趋势,或意味着区域内贸易在未来将更加重要。
全球化工产品市场在2022年估算达到近31.5万亿元人民币(不包括油气开采及油品);经过五次全
球化工产业链转移,中国、亚太(除中国)、欧洲和北美,各占据全球化工市场的43%,15%,19%和
11%,形成相对稳定的全球区域性供需格局。
2011—2021年的10年间,中国在全球化学品市场的份额从28%增加到了43%,北美和欧洲是相
对下滑最快的区域。
黄音国指出,全球化工产品市场资本支出在2022年估算达到近1.76万亿元人民币(不包括油气开
采及油品);中国、亚太(除中国)、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各占据全球化工市场总资本支出的48%,
19%,12%和12%;中国仍然是全球化工投资的主战场;美国是资本支出效率最高的国家, 中国相对
较低。从2019—2022年全球化工50大企业产值增长表现来看,中国仍然处于大型企业扩张周期(增
速均超过15%),欧洲化工业受能源危机影响增长受限,而美国和日韩大型企业增长相对平稳,竞争
格局相对稳定。
未来10年, 化工行业将面临新的变革周期, 包括:①能源转型加速;②AI 智能化开始渗透,化工
边界拓展;③全球化工企业竞争力重塑 ;④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2022年全球化学品
产量增长约2.0%,2023年全球化学品产量预计将以 0.6% 的速度增长,各主要地区发展出现分化。
美国化学理事会(ACC)预计2023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将同比增长0.6%,其中,亚太、非洲和独联体
国家化学品产量的增长将抵消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化学品产量的下降;随着全球工业生产的复苏,
预计2024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将实现3.5%的强劲增长。2023年下半年起,有望看到化工业新一轮并
购潮,全球化学品公司或将以此应对地缘政治动荡及全球供应链分散的新商业环境。
未来,7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整体呈现上行趋势,化工产品价格在经历了1至2个季度的连
续下行以及由主动去库存转至被动去库存的阶段后,产品价格开始回暖上行,纯苯、甲苯、苯酚、
双酚A等产品价格明显上涨。
对于国内,自2023年初以来,化工原材料价格全线下跌,主要原因包括目前国际油价持续下
跌,导致石化行业原材料成本及下游化工品价格降低。且近年来全球,特别是中国化工行业产能过
剩问题突出,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不断,导致化工品价格不断下跌。
安环规范化背景下行业格局优化,“双碳”目标进一步强化领先企业优势,强者恒强趋势愈明
显。随着国内环保与安全生产要求不断提高,部分企业难以正常开工,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国内
石油和化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自2016 年以来持续减少。长期看,国内化工行业的竞争格局正由过
往“高投资、高增长”的态势转向为“行业集中度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胜出”的新常态,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黄音国强调,中国化工产业在未来2~3年将是重要的窗口调整期,产业将呈现五大特点:
(1)成本的竞争仍然是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大型化工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一体化整合。一种类型是以浙石化、恒力、盛虹为代表的大型民营
炼化企业逐渐形成一体化的低成本优势,对中石化、中石油的芳烃产业链发起冲击。这些民营企业原
本是从终端纺织业向上游原料端发展,随着企业的壮大,也逐渐横向进行布局拓展到乙烯,丙烯,橡
胶等全链条的基础化学品生产。随产能的不断扩大,到2025年乙烯,丙烯及PX都将有2000万吨的新
增产能(2021年为基数),自给率将分别达到90%、116%和118%,对国内市场及亚太市场都将造成
一定的冲击。另一类企业是传统中游化工企业,如万华化学、BASF湛江,他们在中下游产品族群中
掌握核心竞争力,加以原料端一体化布局,形成自己的创新加低成本的发展路径。
(2)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保障能源及化工基础产业链安全, 并择机向材料及新能源领
域布局
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保障能源及化工基础产业链安全及全国大市场的构架下,以全
国各生产基地及统一销售体系为基础,持续保持其在基础初级聚合物如PP、PE市场的垄断地位。以
ExxonMobil 为代表的外资企业, 通过在中国生产布局,进行mPE、PP 发泡等差异化竞争,继续割
据基础化学品的中高端市场。
(3)中国化工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与欧洲化工企业进行正面竞争
由于产业链转移的历史原因,中国化工产品结构目前在很多产业链上与欧洲企业产品高度重合,
例如,MDI为代表的聚氨酯产业链,以PC为代表的工程塑料,以维生素蛋氨酸为代表的人类和动物
营养产业链,欧洲加上中国产能占据全球70%以上,而目前中欧间产品价差又处于历史高位。在未
来2~3年,中国企业有望增加出口欧洲份额或是占领欧洲原本的出口市场。
(4)大型民营企业发力海外生产布局, 并建立海外销售网络
中国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但面临中美、中欧、中英等贸易封锁、关税、碳税等不确定风险,更
多的化工企业将在东南亚布局,并以东南亚生产基地作为出口到欧洲或是北美的大本营而减少地缘
政治的风险。
(5)碳达峰和碳中和带来机遇和挑战
在“双碳”目标下,短期内企业成本压力有所上升,缺乏创新、成本又无竞争力的中小型化工
企业将逐渐在2025年前淘汰出局,化工企业向大型化发展,产能集中度得以提升。具有减排工艺及
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将涌现, 形成新的“独角兽”化工企业。
理清路径开发减碳新举措
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中心副主任、中国石油安全环保研究院副总经理雍瑞生介绍了国内外石
油公司面对减碳大环境下的一些新举措。
“碳中和”下能源“三化提速”同步进行。第一,化石能源低碳化提速;第二,新能源规模化
提速;第三,能源管理智慧化提速。雍瑞生指出,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能源结构变化是
大势所趋。
路径之一:石油从“燃料”向“原料”转变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石油作为传统燃料的地位将逐渐下降,
而作为原料的地位将不断提升,石油将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塑料、医药等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化
工原料。同时,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将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路径之二:天然气从“桥梁”向“伙伴”转变
天然气从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桥梁向新能源最佳伙伴转变,保障能源系统安全稳定。天然气作
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将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作为燃料使用,还可以被用
于制氢、发电、供热等方面。未来,天然气将与其他能源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构建能源生态圈。
路径之三:新能源从协同油气向规模发展转变
新能源替代生产用能助力公司减少排放,外供零碳能源助力全国范围内减排。加大新能源的投
入和研发力度,通过规模发展来提高新能源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路径之四:负碳产业从产业链向价值链转变
做大地下埋存和地面化工利用碳资源池,打造公司新的经济增长极。未来负碳产业将成为一个新的
产业方向。积极探索CCUS、DAC等负碳产业领域,打造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和研
发投入来推动负碳产业的发展。
有关主管部门、权威专家学者,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400多
人参加了本次大会。期间,与会代表还深入到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
基地、北部湾港智慧港口创新中心、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伟钦州新材料产业基地进行实地考
查,与地方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合作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