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背景下,氢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相关产业发展势头看好。在向氢能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水中的矿物质及其他杂质会在很短时间内对膜造成破坏,为实现稳定的氢气生产,延长 PEM 系统的经济使用寿命,必须不断将这些杂质降至最低。因此,水净化系统在PEM工艺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极具前景的水电解制氢技术
水电解制氢是获取氢能的重要手段,如果这一过程所需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则可实现极低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全球成熟的电解水制氢技术主要是碱性电解和 PEM 电解两种方式,另外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正在发展阶段。
其中,PEM制氢是指使用质子交换膜作为固体电解质,并使用纯水作为电解水制氢原料的制氢过程。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反应速度快、产物纯度高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输电的不均匀性、间歇性、波动性。因此在能源存储、燃料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与碱性电解法相比,PEM 电解法的电流密度高,可以在较小的系统中生产氢气;产生的气体无需进行脱碱处理,且分子级微孔的离子膜厚度很小,不易产生氢反渗透。并且PEM型的电解槽内两级室的集电器结构紧密且有弹性,重量仅是相同产氢量的普通电解槽的1/3,零极距,槽内阻小。此外,由于氢气的高压出口,PEM电解装置技术可以直接连接到加油站。
从技术角度考虑,其采用的电解池结构紧凑、体积小、利于快速变载,电解槽效率高、得到的气体纯度高、所需能耗低,更适合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因此,PEM水电解技术被誉为制氢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的水电解制氢技术之一。目前,该工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可以实现兆瓦级的高效生产。
PEM工艺需要大量净化水
PEM 技术采用多个水回路,还需要不断引入清洁水源,以补偿制氢过程中的水损失。据统计,在 100 兆瓦 PEM 系统中,每小时大约需要循环 6000~7000m3的工艺用水。由于矿物质和其他杂质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严重损坏膜,因此工艺用水需要净化。
与此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工作温度在 50~70℃ 之间,系统组件中会释放出金属和有机杂质。为实现稳定的氢气生产和 PEM 系统的经济使用寿命,必须不断将这些杂质降至最低。
因此,PEM工艺中需要高效的水净化系统。
离子交换树脂实现高效水处理
针对此需求,特殊化学品公司朗盛在其Lewatit UltraPure系列中开发出了可用于PEM电解水处理的特殊离子交换树脂牌号,结合紫外线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工艺水处理方法。朗盛推出的Lewatit UltraPure 1242 MD(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SBA)、Lewatit UltraPure 1212 MD(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SAC)和Lewatit UltraPure 1295 MD离子交换树脂,针对该应用进行了优化,以确保低总有机碳(TOC)排放。
目前,朗盛液体净化技术(LPT)业务部门正在与知名气体生产商洽谈,以制定PEM电解厂高效水处理标准。LPT技术市场经理Hans-Juergen Wedemeyer解释道:“我们的技术专长与高性能离子交换树脂相结合,为系统的水净化过程提供了支持。初步应用测试结果可模拟工厂条件,并优化使用最先进的Lewatit UltraPure离子交换树脂。朗盛因此为可持续的、气候友好型能源供应提供了支持”。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