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钦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面向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暨钦州产业园区招商推介活动”在钦州成功举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许显辉,钦州市委书记、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钟畅姿,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燕等嘉宾出席大会并先后发表致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傅向升,杭州化工研究院院长姚献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白雪松,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覃元臻,钦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主任王雄昌分别作主旨演讲。
抓住红利期,共享新机遇
许显辉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广西石化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全区石化产业产值2333亿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已初步形成以北部湾沿海为核心,桂中、桂北联动发展的石化产业格局。重大项目建设加力提速,重点引进了上海华谊、浙江桐昆、湖南中伟等知名行业龙头企业,“十四五”以来投产和在建的石化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化工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广西已在11个市批准设立了15个化工园区,钦州石化产业园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千亿级专业化工园区,连续11年上榜中国化工园区30强。对未来合作,许显辉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二是加强园区共建合作;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
钟畅姿表示,本次大会以“共享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发展新机遇,打造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主题,高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钦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围绕加快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战略任务,以平陆运河经济带为主轴,深化产业园区改革,提升产业园区能级,高标准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钦州片区,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中国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高燕表示,广西自治区与东盟区域陆海相连,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度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前沿区域。多年以来,广西面向东盟加快加大开放力度,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紧紧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在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满1年之际,东盟已连续4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政策红利还在不断释放,各方经贸往来愈加活跃,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程将登上新的台阶。
王雄昌在报告中说,广西钦州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窗口”和“桥梁”,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枢纽。面向东盟发展石化产业,钦州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发展条件和完整的发展思路。钦州石化产业形成了“规模化”“多样化”“一体化”“多元化”的发展架构,钦州石化产业园连续11年进入中国化工园区30强。到2026年,钦州大宗通用化工品生产能力将超过2000万吨/年,其中包括400万吨烯烃、200万吨化纤原料。钦州市围绕四个“聚焦”,整合提升全市重点产业园区,统筹石化下游产业布局,构建临港与腹地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一是聚焦“延链+”,发展材料加工产业;二是聚焦“补链+”,发展化纤纺织产业;三是聚焦“场景+”,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四是聚焦“科技+”,发展创新型产业。
聚焦发力点,加强中国-东盟石化领域合作共赢
高燕指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二者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表现出了强劲韧性,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外溢效应。产业新生动力不断涌现,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合作规模持续扩大,有效地推动了地区的能源转型。
未来,加强中国-东盟之间的石化产业交流合作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发力点:首先,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在清洁能源、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深入投资合作机会,加快发展双方石化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和东盟石化市场的共同繁荣。其次,切实以创新作为关键引领动力,在石化产业中加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数字经济新要素、新模式、新业态的引入,可以为跨境产业链合作发展激发出新的动能,成为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引擎。现今,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正在加速演进,中国-东盟石化工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发展新格局,将给双方带来崭新的机遇。
中国是世界第二石化大国,石化产品稳定供应市场的能力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都底蕴十足。傅向升认为,中国-东盟合作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互补优势。近邻的区位优势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以及随着东南亚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石化领域的聚酯、专用料等产品,都将为东南亚市场需求提供保障、做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认为,当前,中国-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日益紧密,设施联通日臻完善,贸易畅通持续深化,资金融通稳步推进,民心相通逐渐增进。但仍面临域外国家的恶性竞争、域内缺乏优质熟练的人力资源、域内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负面影响等挑战。因此,对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域内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相对低廉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产业园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和优惠政策以及RCEP的促进作用都是利好国内石化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的有利条件。
1. 东盟多国油气、矿产资源丰富,但开发、加工、冶炼技术有限,中国石化企业可“大展拳脚”。例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缅甸等国除了拥有较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备量之外,还蕴藏着多样的新能源。此外,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成矿地带对于中国的金属化工冶炼企业来说可谓是一片“蓝海”。
2. 东盟多数国家拥有相对廉价的土地和人力资源,这同样为中国石化企业“走向”该地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 东盟国家内部林立着诸多与中国合办的产业园,它们可为中国石化企业出海提供良好的“避风港”。
4.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化行业成为中国-东盟在RCEP框架下重要的合作领域。RCEP 是由东盟提出并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投资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政策保障机制和服务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符合东盟各国发展水平和互利共赢要求,原油、天然气、褐煤等基础能源产品进口基准税率维持较低水平,放宽人员临时入境准入范围和延长停留期限并缩短货物到达后的通关时间。RCEP成员国都把石化行业列为优先发展选项。其中,中国出台了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区、砂拉越再生能源走廊将石化行业列为重点鼓励投资对象,泰国将炼油、石化原料、塑料产品等列为鼓励投资行业,文莱将生产炼油、塑料以及合成材料作为先锋产业予以优惠政策支持,越南规划到 2025年集中投资发展石化行业。
覃元臻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 共享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发展新机遇》的主旨演讲。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是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发展的重大部署,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积极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而设立。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极具发展优势: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二是便捷的物流优势;三是广阔的市场优势;四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五是一流的营商环境优势;六是最优的产业政策优势。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情报顾问朱文瀚在报告中指出,东盟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原油加工和石油制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化肥、农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医药、涂料/油墨/颜料、纤维及纤维单一、专用化学品、专用设备等相关产品。从加总汇合情况来看,东盟(作为整体)202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口额约0.37万亿美元,出口额约0.25万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进口额达约0.18万亿美元,出口额约0.12万亿美元。东盟(作为整体)近年来主要出口伙伴为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中国位列出口伙伴之首,2023年东盟对中国出口石化产品约544亿美元。同时,中国位列进口伙伴之首,2023年东盟从中国进口石化产品约894亿美元。
2023年,中国(作为报告国)进口东盟十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产品主要以自然资源等上游产品为主,石油天然气、原油加工和石油制品、橡胶类为主要进口产品。中国(作为报告国)出口东盟十国商品主要以加工后产品等下游商品为主,塑料制品、石化制品、化纤、橡胶制品等为主要出口商品。对于未来中国-东盟石化领域的发展,朱文瀚认为,应深化产业链合作,利用互补优势,加强投资和技术合作,提升区域内石化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利用RCEP的生效为区域合作深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关税减免、投资便利化等优惠政策,促进石化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应关注政策导向,如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等;关注产业合作及产业集群,尤其是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推动绿色发展,注重环保和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例如探索生物质燃料和塑料热裂解回收技术等新型领域合作机会。
从案例分析上看,随着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双方持续深化发展战略对接,加强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两国双园”模式可作为合作典范,继续推动双方产业链深度融合。可持续在机电产品、能源产品、塑料制品、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领域加强合作,并持续关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
“十五五”开局在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傅向升强调,当前我国石化行业受到的资源约束瓶颈再次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明显,绿色低碳转型挑战严峻,效益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与此同时,傅向升表示,进入新世纪,欧美化工竞争力持续增强,日韩化学工业逐步成熟,海湾地区快速发展,中国石化产业迅速崛起,世界石化产业在新世纪的头20年里整体水平实现了大的跨越,我国已经到了实现石化强国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五五”即将开启之际,我国石化产业正处于深化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定要通过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链协同更加高效、产品结构差异化、绿色化和高端化。
白雪松认为,在新时期,石化化工行业坚持以创新为主导、以高科技赋能,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加快传统产业延链升级,促进优势产品提质创品,发展精细化工和高端新材料产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安全环保智能化技术提升,促进石化产业节能降碳减排,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加大世界级石化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一流园区、一流产业,紧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坚定迈向石化强国的目标。
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石化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将是今后重要的课题。一是必须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引领驱动,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依靠领先的技术优势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石化基地、化工园区集聚水平,加大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构建区域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优化,加强石化产业对下游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一般可形成1∶2~3拉动系数,充分发挥石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三是必须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原料低碳、过程节能、CCS、绿电耦合、废塑料循环回收利用等技术。四是必须强化本质安全理念,采用先进的数智化系统,推进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提高运行效率,运营水平。
中国石油化工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松臣指出,当前,我国石化行业面临四大挑战:大而不优,结构性过剩;产研脱节,创新乏力;“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转型迫在眉睫;需求疲软,缓慢复苏。人口红利、制造业升级、服务需求的释放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决心将在行业螺旋式发展中持续注入向上的力量。
张松臣建议,化工企业可以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十五五”期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保持竞争优势。当前化工周期进入爬坡阶段,整体向好,但仍要保持韧性。尽管在下行周期中,化工企业可能会面临短期内利润下降的压力,但必须保持对长期发展的投资。研发、数字化和低碳发展等领域的投资尤为重要,这些投资将为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提供关键支持。
尽管在短期内削减这些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减轻财务压力,但这也可能导致企业在上行周期到来时无法满足市场的迅速增长需求。在下行周期中,化工企业必须紧抓机遇,积极寻找并利用市场中的潜在机会。这包括收购低估值企业、招募优秀人才、扩张新兴市场等。通过利用市场下行周期中出现的机会,化工企业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
在各方支持和推动下,连续五年举办的面向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已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助力推进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落实工作,为广西社会融合新发展,加快发展面向东盟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次大会以“共享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发展新机遇 打造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主题,聚焦“十五五”石化高质量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创新、绿色化工、AI赋能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彰显了行业同仁之间巨大的凝聚力和期盼石化行业变大变强的拳拳之心。
有关主管部门、权威专家学者,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30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期间,与会代表还深入到自贸区钦州港片区招商服务中心、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高新区进行实地考查,与地方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合作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