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微利时代炼油行业破局路在何方?
2025年14期 发行日期:2025-07-15
作者:■ 唐茵

  2024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9.33亿吨,全年原油加工总量约7亿吨,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在近日召开的“2025亚洲炼油和化工科技大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要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着眼于通过创新降低炼油成本、开发高值化产品;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合理应对装置大型化、原料劣质化等趋势的新挑战。

炼油行业步入微利时代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认为,在全球石化产业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加快、效益持续低迷的形势面前,我国炼油行业面临的挑战也很艰巨。欧洲和日本的炼油装置都在重新评估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埃克森美孚、壳牌、利安德巴赛尔等跨国公司相继宣布对欧洲炼油装置的重新评估、定位和战略调整,三菱化学、英力士、三井化学相继宣布退出煤化工和基础化学品业务。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面前,要把握新的机遇,推动石化产业和炼油行业走出当前“内卷式”竞争加剧、效益下滑的困境,实现石化强国和炼油强国目标的新跨越。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炼油规模再创新高,已达9.3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千万吨级及以上炼油装置35家,占炼油总产能的55%以上。2024年我国原油加工量7.08亿吨,炼油装置的年均开工率只有76.1%,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指出,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47.6%;供应端过剩与需求端疲软共同加剧市场供需矛盾。预计到“十六五”末,汽柴油消费量预计下降合计1.3亿吨,但在建/规划装置产能扩张远超需求增速,化工产品将进入过剩状态。届时,炼油、化工市场均过剩。目前还没有找到大规模新增产品市场可供炼油、化工发展。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杜艳泽表示,随着交通用油占比持续下滑,化工原料占比持续上升,2050年前将超过交通用油占比。炼油行业将进入微利润时代。2024年炼油行业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及出口量等多项指标下行。柴油消费自2024年四季度起加速萎缩,预计柴油消费已达峰。

生存发展依赖两条途径


  在上述背景下,企业如何求生存、谋发展?李明丰指出,低成本炼油和高值化产品开发是现阶段炼化企业生存发展的两条途径。长期看,绿色低碳成为炼化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杜艳泽也认为,在新形势下,提高炼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在减油增化、产业集群化、装置大型化、延长运转周期,以及降低物耗、能耗。

  对于低成本炼油,李明丰表示,灵活炼油是基本策略,即炼油装置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在市场没有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不同产品之间差价有较大振幅,不能只以一个产品为目标。灵活炼油是适应市场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路径。现阶段可发展以催化裂解、加氢裂化、轻烃临氢/非临氢改质等柔性技术为核心的炼油—化工灵活转换路线。根据市场形势,通过调整关键柔性装置(柔性技术)操作模式,灵活调整油品及化工品生产,打造柔性炼厂流程,以柔性对冲市场风险。

  对于发展高值化产品,也需要谨慎选择赛道。李明丰认为,这类产品技术路线往往比较长,用途比较专一,需求量相对较小。而且市场潜在竞争者多,一旦产能饱和后,产品价格会快速下降。因此,更要关注技术路线的竞争力,投资回报率不能按照当前价格进行测算。

  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原副院长马安,围绕 “优化石油烃分子加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展开阐述。他提出以分子管理理念为核心,通过精准调控石油烃加工流程,实现产品结构高端化、能效利用最大化。从增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到降低加工能耗,为炼化企业打造差异化、高效益发展模式,助力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

  马安指出,增强精细化工、高端化工材料供给是未来化工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炼油业务将由过去重点追求获得最大轻油收率,向根据市场需求均衡生产轻质燃料油、化工原料、特色产品。当前,炼油技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出重大调整。

  炼化行业将在未来几年内纳入碳市场,因此炼化企业降碳迫在眉睫,提高电气化率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实现路径。马安认为,炼化过程用能形式主要以用热为主,燃料占用能比例在75%~85%。因此,提高炼化电气化率关键要进行热力(燃料)电替代。

应对“重劣质化”“大型化”等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新工艺的推广及大型炼厂的投产,炼油装置呈现大型化的趋势。杜艳泽给出了一组数据:1950—2020年,炼油企业加工能力为80万~200万吨/年;2020年至今,加工能力提升至260万~560万吨/年。反应器直径增长87%,反应器截面积增长246%。这一趋势在装置建设投资、生产运行成本、产品单位能耗和单位碳排放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同样对于大型化装置平稳运行提出了更高挑战。例如,反应器尺寸/截面积的大幅增加直接大大加剧了物料均匀分布的难度。

  此外,炼油行业还面临其他挑战:一是原料复杂化、劣质化趋势凸显。中东油加工占比逐步降低,俄油、南美、北美油增加,装置原料适应性挑战增大;沸腾床、浆态床蜡油、生物质油等劣质原料作为加氢原料未来将成为常态。二是产品质量要求提高,要适应“油转特”和“油转化”深度加氢、深度转化的需求。三是运行周期延长需求提升。柴油、加裂4年以上;渣油加氢也要求节约停工时间,与下游装置运行周期匹配,以进一步提升装置效益。

  杜艳泽指出,原料“重劣质化”及“装置大型化”带来新的工程问题:装置运行出现系统性问题,加氢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面临诸多挑战。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新型设备、异形催化剂、工艺工程等多角度开展系统性创新,成功攻克了物流分配不均、反应效率下降、催化剂运行周期缩短等难题,为大型化加氢装置长稳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炼油行业转型的关键期,如何提升炼油装置效率、降低物耗能耗,“油转化”该选哪条赛道才能摆脱过剩的魔咒,以及如何应对原料劣质化、装置大型化带来的新挑战,已经成为行业的共性问题,炼油技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转型过程“阵痛”难免,但行业竞争也将促进技术水平跃升至新高度。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