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化工火热与振荡
□ 本刊记者 宫艳玲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004年的脚步渐渐远去。对于中国经济来
说,2004年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对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
2004年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行业发展的火热形势、油价高烧引发的
连锁反应、化肥价格的牵动人心、宏观调控的威力渐显、安全与环境
的不可轻视……所有这些,都深刻地见证着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
展历程,并承载着众多业界同仁的辛劳和思索。2004年,《中国化工
信息》周刊也同这个火热与振荡的行业一起,报道和见证着这一番激
情燃烧的岁月。
困难与业绩 水深火热中的辉煌
2004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水深火热的困难中创造了新的辉
煌。在这一年里,煤、电、油、运的紧张形势全面凸显,化学工业赖
以生存的能源紧张,更重要的是煤、油等石油和化工的原料短缺更给
全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2004年,石油、原煤价格涨幅惊人,致使
化肥、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原料等“龙头”企业成本飙升。此外,电
力、运力紧张,价格上涨,更困扰着化肥、化学矿山、石化中下游等
行业。
与此同时,石油和化工产品价格也全面大幅上涨,2004年业绩可
谓全线飘红。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
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效益同步增长,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创历史最高
水平。预计全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24250亿元,销售收入23300亿元,
利润27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2004年1~11月,我国共生产原油15958.3万t,同比增长3%;
天然气开采366.8亿m3,同比增长18.7%;原油加工量24860.8万t,
同比增长13.9%;化肥产量4134.3万t,同比增长16.2%;农药产量
79.3万t,同比增长10.8%;重点跟踪的无机产品中,电石增长幅度
较大,其他均稳定增长;轮胎产量为21772.8万条,同比增长19.5%;
合成树脂产量1632.3万t,同比增长10.5%。
另外,2004年产品结构调整卓有成效。1~11月,全行业新产品
产值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全国柴汽比为1.93,同比提高0.14
个百分点;烧碱中离子膜烧碱占24.1%,同比提高1.63个百分点;尿
素占氮肥的比例达58.2%,同比提高0.06个百分点;农药中杀虫剂的
比例同比下降6.13个百分点,杀菌剂和除草剂分别提高1.36和2.01
个百分点;轮胎中子午胎占43.57%,同比提高7.09个百分点。
在能源、原料短缺形势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在多年来我国石
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并不多见。但是我们看到,资源(能源)
不足仍将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今后发展的瓶颈;另外,整体环境还
在恶化,污染还在扩展,治理难度加大,环境保护也是全行业应高度
重视的问题之一;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
科技开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仍是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多年之痛。
我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看到新的腾飞。
油价与能源 引爆连锁反应
点击2004年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关键词,油价高烧成为我国石
油和化学工业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国际石油价格从年初的30多美元
/桶飙升到10月22日的历史高价55.67美元/桶,又从12月10日开
始跌至40美元/桶。2004年1~11月我国进口原油已经达到1.106亿
t,预计全年超过1.2亿t,同比增长30%以上,位居世界原油进口量
第二位。经初步测算,相对于正常油价我国今年将多支出约100多亿
美元。油价在影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运行的同时,还直接引发了人
们对能源安全、替代能源等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
战略石油储备计划隆重登场
1996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进口国。2002年,中国以日
均进口536万桶的消耗量超过日均消耗量为534万桶的日本,跃居全
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美国能源情报机构估计,中国对石油进口的
依赖将持续增长,将从2005年的30%~35%增长到2010年的60%。部
分由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凸显了中国建立稳定安
全的能源供应的迫切性。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原油供应的稳定性、安
全性问题愈加突出。2004年年中,中央政策研究室有关人员透露,中
国当前由于没有战略性储备库存,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
仅为21.6天。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量已分别达到158天、161
天和127天。9月份,我国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据称,
这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为浙江镇海、辽宁大连、山东黄岛、浙江舟
山。10月份,国家发改委称,将于2005年正式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
划。
此外,2004年我国“石油外交”进行的有声有色。1月份,我国
与非洲三个重要产油国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签订石油领域协议,
另外还加强了与阿拉伯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11月份,胡锦涛主席
出访巴西、阿根廷、古巴和智利,也为我国“寻油”打下良好的铺垫;
12月25日,我国与委内瑞拉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委内瑞拉允许中
国企业在其15个地区开采石油……我国多元化能源储备战略正在成
型。
西气东输彰显天然气之魅力
2004年8月3日上午10点半,西气东输工程的最后一道焊口焊
接完毕,至此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全长4000多km、总投
资高达1500多亿元、设计供气量120亿m3/a、潜在供气能力200亿
m3/a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这一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将对
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1月份,另一条以川渝地区
油气田为源头的天然气大动脉“川气东送”全线贯通,东海天然气也
将很快进入长三角地带。
在石油能源储备不足、资源有限引发的焦虑之中,2004年天然气
利用更加吸引了业界的关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呈现“渴求”状态、
油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等协同作用下,天然气性价比优势凸显。此外,
2004年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起
到了一定作用。可以预见,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争夺才刚刚开始,多种
气源供应格局将逐步形成。天然气化工技术作为我国中长期的能源战
略储备的重要部署,正在以独特的魅力彰显其新能源之光彩。
煤化工产业化如火如荼
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长时间在4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徘徊,对我
国的石油安全和巨额外汇流失影响重大。以煤变油为主的煤化工技术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04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透露,今后5~
10年,我国将以陕西、山西、云南和内蒙古为基地,加快推进煤炭的
液化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缓解燃煤引起的日益
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将向多个煤炭液化新项目投资大约150亿美元,
尽快在煤炭转化和发展替代能源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与此同时,以神华集团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化如火如荼。作为中
国目前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显然看到了后石油时代煤化工的美
好前景,当仁不让地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尝试
和运作。
2004年3月,神华集团与壳牌达成了煤气化技术转让协议;8月
25日,“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
工,计划油品产量500万t/a,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320万t/a,总投
资245亿元,2007年7月建成;9月,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分别与
南非萨索尔公司合作,计划在陕西和宁夏建设2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
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t,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10
月,神华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就“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进行合
作,直接推进我国煤基间接合成油技术的发展;11月,神华与壳牌、
宁夏煤业签署谅解备忘录,就壳牌煤制油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进
行研究;12月神华与霍尼韦尔正式签订自动化设备供货合同,开始了
“煤制油”项目的实质性操作;12月20日,与陶氏化学公司签订协
议,合作进行在中国发展煤制烯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尽管11月份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75亿元保单被媒体披露,使该
项目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受到了极大关注和质疑,但是神华集团的尝试
无疑对我国的煤化工利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我国煤
化工将在煤液化制液体燃料和煤经甲醇制烯烃方面取得产业化突破,
为能源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醇醚燃料应时而出
2004年,石油能源的紧张局势为甲醇、乙醇汽油和二甲醚燃料的
大范围快速推广送来东风。2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出
通知,将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范围从原来的5个城市扩大到9个省,
这些省份将在2005年底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代替其他汽油。3月,
有关专家汇聚一堂,对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进行可行性论证,呼
吁政府重视甲醇燃料的产业化。11、12月份,吉林、河南省宣布在全
省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2004年年底,满足欧Ⅱ标准的乙醇
/柴油汽车、二甲醚汽车和满足欧Ⅱ标准的甲醇汽车、生物柴油汽车等
其他代用燃料汽车完成研制。12月16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
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共同成立的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
会在京成立,此举无疑将进一步推进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新兴产
业的发展。
虽然政府和专家在大力推广车用醇醚燃料,但是目前仍然面临多
方面的阻力和认识误区。一些人对甲醇燃料存有“毒性”和性能质疑;
醇醚燃料的有关技术、质量还有待提高;制造和改造甲醇汽车的准备
不足;强制性推广乙醇汽油也因其经济性遭受疑义……但无论如何,
醇醚燃料的推广还只是刚刚开头,随着深入市场的检验和各个环节逐
渐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2005年的醇醚燃料必将进入全新的发展时
期。
发展与调控 动荡中的阵痛与思索
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年初,国民经济存在投资增长过快、
经济过热的问题,2004年4月份,中央政府开始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
调控。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化工园区建设趋向理性
近两年,化工园区兴建过热、圈地撂荒、恶性竞争现象屡见不鲜。
2004年宏观调控中主要涉及化工行业的几大措施之一就是清理整顿
开发区。2004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
设用地管理的通知》,随后很多化工园区或停建或被取消,大浪淘沙,
动荡之后的园区建设逐渐趋向理性。高品质化工园区引资更趋理性化,
一批园区开始打造现代物流仓储业“一体化”建设。例如惠州大亚湾
开发区首期建起仓储5万m3,并将成为华南地区化工产品集散地。
与此同时,2004年外资在石化、化工领域的投资规模和力度大大
提高,一些世界级规模的装置已在南京、宁波、上海、珠海等化工园
区动工兴建,成为外资在华石油石化投资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热点。与
此同时,外资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建设大型石化仓储物
流设施和基地也掀起了新的热潮。
电石、焦炭遭受整顿阵痛
作为能源消耗大户,2003年我国电石产量530万t,生产能力700
万t/a,在建能力300万t/a,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形势严重。
2003年我国焦炭产量达到1.78亿t,在建能力8100万t/a,而其中土
焦产量达到0.46亿t,同比上升了15.3%,煤炭紧缺小炼焦却遍地开
花。2004年,国家连续发出“禁令”,清理整顿电石和铁合金行业、
清理规范焦炭行业。4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等启动4月下旬~11
月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5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发布《关于
对电石、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的若干意见》,在规模、信贷、环保、
电价、用地等方面对两行业采取了严格的调控措施;6月9日,国家
电力监督管理委员会对电石、铁合金和焦炭行业进行用电限制;12月
1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5年1
月1日起,准入条件准时实施。
可以说,2004年电石、焦炭行业遭受了整顿的阵痛和调整。这也
提醒着我们,石油和化工行业不仅担负着产业支柱的重任,更重要的
是,对于保护国家的资源和环境,维护我国整体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振兴东北化工亮相
化学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东北地区化
学工业的销售收入为784.34亿元,占全国化工销售收入9358.16亿元
的8.38%。一批以炼化一体化为代表的大型石化基地已经兴起,振兴
东北化学工业大有可为,并将对东北经济的振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一年多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启动
了160个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首批启
动的项目正是围绕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另外,振兴东北等老
工业基地税收优惠政策近期正式启动,包括石油化工在内的8个行业
将首先享受到税收优惠。可以预见,在东北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上,
石油和化工产业在强有力的政策拉动下,正迎来再创辉煌的良机。
非常记录
回首2004年,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大事中,值得我们记录、
纪念、警醒、反思的还太多太多。为保护农民利益,化肥产品受到频
繁政策的调控,整个化肥行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牺牲;上半年迷漫
整个全国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死亡和损失令血的教训警钟长鸣;4月
29日,化工新贵——注册资本为57亿元的中国化工集团屹立而出;8
月份,国内首个能源期货品种、酝酿已久的燃料油期货正式在上海期
货交易所挂牌上市,国际石油市场初步传出“中国的声音”;9月份,
符合国际标准通用规则的环保涂料行业标准正式公布;11月份,国家
发改委酝酿在化工、煤炭等行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为化工行业的技
术进步和改造提出新的要求;11月11日,我国正式履行《斯德哥尔
摩公约》,对POPs的限制开始向国际化水平靠拢;12月份,国内成品
油零售市场正式开放,国际巨头和民营企业挤入竞争,酝酿变局;临
近年底,中海油事件沸沸扬扬……这一年,火热与动荡并存,辉煌与
警示同在!
2005年将是国家“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而入世3年转折后过
渡期也如期来临,关税进一步减让将使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初尝融
入国际的压力与阵痛,而2004年我们经历的种种大事还仍将深深影响
着新一年的发展和进程。我们衷心期待,2005年的中国化工经历更加
长足的发展,2005年的《中国化工信息》继续与我们热爱的行业一起
成长和辉煌!
200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亿元
名 称 时 间 实际完成 上年同期 同比增长% 全年预计
现价工业总产值 1~11月 22249.7 17110.6 30.0 24250
现价销售产值 1~11月 21982.7 16664.6 31.9 23950
产品销售率/% 1~11月 98.8 97.4 1.4 98.5
工业增加值 1~10月 6143.6 4711.3 30.4 7360
销售收入 1~10月 19451.1 14758.0 31.8 23300
实现利润 1~10月 2281.0 1481.2 54.0 2700
进出口贸易额/亿美元 1~10月 1262.9 919.8 37.3 1500
进口/亿美元 1~10月 941.5 664.0 41.8 1130
出口/亿美元 1~10月 321.5 255.8 25.7 385
贸易逆差/亿美元 1~10月 620.0 408.2 51.9 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