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乙烯产业仍将快速发展
□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边钢月 张福琴
中东迅速崛起
2008年世界乙烯产能1.32亿t/a。据预测,世界乙烯产能将持续增长, 2012年前还将再增加3300万t/a,
达到1.65亿t/a。
2009年以后,世界乙烯新增产能90%来自中东和亚洲。到2012年,中东地区乙烯产能将达到3131万t/a,占
全世界总产能的20%左右;亚洲(包括中国)乙烯产能将达到5466万t/a,占33%,而北美、欧洲地区所占比例分
别下降5%和4%。
中东海合会国家石化工业具有原料来源渠道多、数量丰富、价格低廉、装置规模大、技术管理水平起点高的特
点,生产成本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以我国华东沿海为目标市场的到岸成本作比较,聚乙烯(乙烷原料)相对我国沿
海企业成本优势约2800元/t,乙二醇成本优势近2000元/t。
国内石化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2009年我国乙烯总产能为1211万t/a,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当年产量1069.7万t,同比增长4.3%,
表观消费量1165.6万t,当量消费量2383万t。
2009年我国新增乙烯能力212.5万t/a,分别是中石油新疆独山子100万t/a乙烯扩建、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
限公司新建80万t/a乙烯项目、上海塞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9万t/a乙烯扩建、中国蓝星沈阳化工集团催化
热裂解制乙烯丙烯项目。2009年我国乙烯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统计见表1。
从产能分布来看,中石化乙烯总产能728.5万t/a,占60.2%;中石油371万t/a,占30.6%;中海油80万t/a,
占6.6%;其他31.5万t/a,占2.6%。
按地区分,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41.6%、东北地区占17.4%、中南地区占16.4%、西北地区占15.9%、华北
地区占8.8%,西南地区没有乙烯装置。
近两年,国内乙烯产能迅速增加,独山子、福建、天津、镇海等多套新建乙烯及下游配套装置陆续投产。2010~
2015年国内新增乙烯产能统计见表2。
预计2010年、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将分别达到1500万t/a、2160万t/a,2015年我国石化产品自给率将会
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
未来几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石化产品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按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10%、乙烯当量消费量2009~2015年年均增长4.5%计,2015年乙烯需求量将达到2900万t,石化产品需求潜力巨
大。
表1 2009年我国乙烯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统计 万t/a
地区 公司名称 产能 地区 公司名称 产能
中国石化 728.5 中国石油 371.0
华北 燕山石化 71.0 东北 抚顺石化 14.0
天津石化 20.0 辽阳石化 20.0
北京东方石化 15.0 大庆石化 60.0
华东 上海赛科 109.0 吉林石化 85.0
上海石化 84.5 西北 兰州石化 70.0
齐鲁石化 80.0 独山子石化 122.0
扬子石化 70.0 中国海油 80.0
扬巴公司 60.0 中南 中海壳牌 80.0
茂名石化 100.0 其他 31.5
中南 福建联合公司 80.0 东北 辽宁华锦化工 18.0
广州石化 21.0 东北 蓝星沈阳化工 13.5
中原石化 18.0 合计 1211.0
表2 2010~2015年国内新增乙烯产能统计 万t/a
企 业 地 址 产能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泉州 80
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 15
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 天津 100
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 10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惠州 100
独山子分公司 独山子 120
上海赛科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 120
华锦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盘锦 45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4月颁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要求,2010年乙烯综合能耗要达到650kg标
油/吨乙烯;2015年达到620kg 标油/吨乙烯,且“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0%。乙烯工业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当前应加大投入力度,引进新的技术和措施,加强能源
管理,降低消耗和加工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乙烯裂解原料,提高氢气、乙烯、丙烯、丁二烯和苯等高附
加值产品收率,降低燃动能耗;大力开发和应用环保新技术,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近年来我国乙烯工艺技术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了CBL裂解技术(10万t/a以下规模)、 与Lummus公司
合作开发10万t/a以上SL裂解炉、采用CBL炉技术建成的裂解炉共计18台、投产/在建或正在设计的 SL型裂解
炉共计66台,总能力超过700万t/a;与Lummus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型乙烯回收技术已在茂名新建64万t/a乙烯
装置中成功应用;自主开发的前脱丙烷前加氢流程已被武汉新建80万t/a乙烯装置采用,正在进行工程设计;配
套的裂解汽油加氢、芳烃抽提、丁二烯抽提等单元技术已在国内改造或新建装置中大面积推广;配套的碳二、碳三
馏分加氢催化剂已在国内大面积应用,并出口国外。
尽管如此,我国乙烯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目前我国高端产品生产技术主要依赖引进,异戊橡胶等产
品关键技术引进受到限制。国内企业今后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重视技术与工程的有机结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