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资源炙手可热 各方逐鹿国内市场
——“2010 C5分离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研讨会”邀您共话C5
□ 本刊记者 路元丽
C5馏分是在蒸汽裂解制乙烯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其化学性质活泼,可以合成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日本、美
国、俄罗斯等国家早已实现了C5综合利用。随着我国多个大乙烯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2010年乙烯副产裂解C5
馏分将达到210万t左右。与此同时,受中东低成本乙烯的冲击,为提高竞争力,国内乙烯生产企业也更加注重
C5馏分高附加值衍生物的开发。
两大集团得天独厚 从容布局上下游
国内各大乙烯装置几乎都集中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旗下,坐拥百万吨C5资源,两大集团运筹帷幄,各自制订了
全局发展规划,同时加紧资源整合、技术推进和产业化步伐。中石化计划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建立C5综合加工基地;
中石油的总体规划是集中东北地区的C5资源至吉林石化,集中西北地区的C5资源至兰州石化,然后进行综合利用。
中石化的C5产业起步较早,其下属的上海石油化工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成了2.5万t/a的C5馏分分离装置,
可分离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3种双烯烃,去年11月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5万t/a C5分离装
置打通全流程,并生产出合格产品。同时,上海石化还在向下游延伸,配套建设了间戊二烯石油树脂、甲基庚烯酮、
二氯菊酸乙酯等生产装置,目前正进行降冰片烯系列产品、异戊烯醇等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另外,中石化旗下的
燕山石化和天津石化也分别提出了建设C5分离装置的计划,京津两地,近在咫尺,C5资源到底该如何规划和分配,
还有待中石化从全局出发进行协调。
相对而言,中石油在C5分离方面起步较晚,但国内早期进入C5分离技术研发的科研院所,现已成为其有力的
技术支撑,通过与相关院所的合作,中石油选择了乙腈法分离技术,相关基础研究也在同步推进。去年10月,中
石油吉化对原有的10万t/a C4抽提装置改造后进行C5分离试车,并计划今年对改进后的工艺再次试车。在下游
开发方面,中石油进展顺利,其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合作开发的稀土异戊橡胶已有产品问世,经测试,大部分理化
性能优越,其中顺式成分含量高达97%,目前正在做轮胎里程试验。
地方、民企各有其道 争相进军C5市场
民营资本从来都是对投资热点领域最敏感的群体,在国内石化巨头不经意的时候,他们就先行进入了C5领域,
如山东玉皇、濮阳新豫等。因为之前对C5资源不够重视,中石油的C5基本上都给了关联企业,如大庆的大庆华科、
独山子的恒业集团,由这些企业进行开发利用。近年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也开始盯上了C5,如辽宁省正计划把抚
顺80万t/a乙烯副产C5收入囊中;独山子的C5资源也处于这种状态。中石化C5资源综合利用虽然较早就提上日
程,但随着地方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崛起,其C5资源也在被“分流”,如鲁华泓锦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追逐着中石化的
C5资源分别在茂名和淄博建设和规划异戊橡胶项目。当前,在重大乙烯项目所处的化工园区中还有众多民间资本
在观望、游走。
至今,国内已有多套C5分离装置建成,如上海石化、山东玉皇、齐鲁鲁华、濮阳新豫、宁波金海德旗等。依
托大乙烯项目,还有更多C5装置在建或计划上马,如中石油将集中东北地区的C5资源在吉林石化建设C5分离装
置,目前正在进行20万t/a的工艺包设计;中石化计划在环渤海地区建设20万~25万t/a的C5分离装置,珠三
角、长三角的C5资源利用也正在规划中……
总体来看,国内C5市场现在是三分天下——中石油、中石化、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产业尚在发展初期,竞
争之势已经形成。竞争是推动技术进步、优势组合、多元化发展的催化剂。据了解,某民营企业已开始规划,从
C5分离走向下游精深加工,以应对未来的激烈竞争。今年4月22日,茂名鲁华化工有限公司1.5万t/a异戊橡胶
项目投产,填补了国内异戊橡胶的空白,9月15日,该公司又宣布在淄博东部化工区建设5万t/a异戊橡胶项目。
两大集团也在加紧行动,通过扩能、技术开发和创新等各种途径抢占产业制高点。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一场C5资
源和市场的争夺战已悄然拉开帷幕。在这场竞争中孰胜孰负,难以定论,惟一能确定的是,我国C5资源的综合利
用到了大发展的时候了!
值此C5市场火热启动之时,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决定于11月11~12日在北京召开“2010 C5分离技术及资源
综合利用研讨会”,以打造上游C5分离企业与下游加工企业,以及国内外技术、工程、原辅料、贸易商之间广泛的
合作平台,促进我国C5产业的健康发展。诚邀各位关心C5产业的专家、代表届时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