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化工利用市场潜力巨大技术落后成掣肘
□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 黄格省 李雪静 白跃华
煤层气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洁净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发热量大于34 GJ/Nm3,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同
时,煤层气也是一种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更是煤矿安全的“杀手”,因此煤层气开发利用对
于节约能源、减排温室气体、环境保护、煤矿安全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情况下,
煤层气资源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位。据统计,全国煤层埋深2000 m
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万亿m3,与常规陆上天然气资源量基本相当,其中可采资源量为10.87万亿m3。
规模化化工利用有待时日
煤层气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补充,其利用方式与天然气相似。一方面,煤层气可作民用燃料、工业燃料、发
电燃料、汽车燃料(CNG或LNG);另一方面,煤层气可作为化工原料,主要有3种利用途径:一是经合成气及费
-托工艺生产合成油;二是经合成气生产甲醇系列产品,如生产甲醇传统下游产品甲醛、醋酸、N,N-二甲基甲酰
胺(DMF)、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生产甲醇新型下游产品如烯烃、二甲醚、乙二醇等;三是煤层气制氢,将
氢气用于合成氨、炼厂加氢以及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等,或者煤层气与煤共气化生产合成气等。
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但仅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形成
工业化规模开采。目前美国煤层气产能达到500亿m3/a以上,在全球遥遥领先。美国主要是将开采的煤层气注
入天然气管道系统(美国允许煤层气进入天然气管道的条件是甲烷浓度高于95%),除用于发电、民用燃料外,还
作为汽车燃料及生产合成氨、甲醇等产品。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日本均主要用来发电。印
度和英国则主要把煤层气用于发电或汽车燃料。
我国煤层气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 2009年地面开采煤层气产量达到10亿m3;矿井抽排煤层气达到64.5
亿m3(但利用率不足30%)。预计2010年我国煤层气产量将达到100亿m3,2020年可达300亿m3,2030年将达
500亿m3,届时将与美国现阶段(560亿m3)的产量相当。我国煤层气主要用于矿区民用燃料和附近生产企业的工
业燃料,少量用于发电燃料、汽车CNG燃料,其化工利用比例很小,目前还没有单独以煤层气为化工原料的实际
工业化项目。
煤层气化工利用的前提是要有数量充足、来源稳定的原料,以达到规模生产,但目前我国开采的高浓度煤层
气产量小、气源分散,很难达到规模化、集中供应,而煤矿抽放的低浓度煤层气因缺少净化浓缩及脱氧技术,加
之各矿区输送管道基础设施缺乏,限制了煤层气的集输和供给,因此煤层气规模化化工利用尚待时日。
回收利用技术尚未成熟
目前我国矿井抽排的煤层气由于缺乏回收利用技术大部分排空,仅有少量得到利用,如果将这种煤层气为化
工原料或与天然气混输,必须经过脱氧、脱氮等净化浓缩处理。目前正在开发中的浓缩技术主要有低温精馏、变
压吸附、膜分离、水合物提纯技术等,但均未达到成熟应用阶段。低温精馏技术已完成工业试验,其产品气中CH4
纯度高、回收率高,但该工艺需在低温下操作,能耗大、前期投资高;变压吸附分离技术虽属成熟工艺,但对低
CH4浓度煤层气而言,要达到煤层气在浓缩之后CH4高浓度、损失少的双重目的,技术难度很大;而膜分离技术、
水合物法提纯煤层气技术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用于煤层气中CH4的提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另外,
由于在煤层气浓缩过程中甲烷含量很可能达到爆炸范围(5%~16%),因此浓缩之前对煤层气进行脱氧处理至关重
要,目前正在研究的脱氧技术主要有非催化脱氧法(焦炭燃烧法)和催化脱氧法,但均未达到工业应用的成熟阶
段。
由于近年来国内天然气供应持续紧张,今后煤层气的利用仍将以民用和工业燃料为主,在发电、汽车CNG和
LNG燃料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增长,而用于化工利用并非主要方向。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今后煤层气产能的大幅增
加和燃气供应的逐渐满足,煤层气化工利用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国应首先提高煤层气开采量,并加大
煤层气输送管网设施建设,最大限度补充国内天然气供应的缺口;同时加大力度开发煤层气化工利用方面的新型
技术,重点研究煤层气制合成气、合成油、甲醇等下游产品如烯烃、二甲醚以及利用煤层气制氢、煤层气与煤共
气化等新技术,同时加大低浓度煤层气脱氧技术、浓缩技术及其利用技术的研究,以期实现不同浓度煤层气的高
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