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 同创未来——“2010中日化学产业论坛”侧记
11月18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与日本化学工业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0中日化学产业论坛”在上海成
功召开,近200名来自日本各大化工公司、商社以及国内化工企业与园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来自中石化、中
国化工蓝星化工、三菱化学等两国知名化工企业的高层应邀出席并做主旨演讲,本刊特摘取部分嘉宾的发言精
要,以飨读者。
——马从越
把握机遇 共铸未来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 付旭
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发布。《决定》明确提出了七大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这一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未
来中国经济的支柱,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导。
据了解,当前中国的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这意味着以此为基数,5年内增加值占GDP比重将增长
近2倍,10年内增长4倍左右。上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密切相关,其中节能环保领域的低
碳排放、脱硫、污水及固体垃圾处理,新能源领域的生物质能源、锂电池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高端装备制
造业领域的能源发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池组件,新材料领域的有机硅、有机氟、高性
能复合材料等,都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日本化工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和技术优势,这无疑为未来中日两国化学工业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加强合作 共同促进
两国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基铭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两国在石化领域的合作,对于双方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
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首先,双方应积极推动在石化产业界的合作。当前,中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
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必将带来国内石化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从
而为国内外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两国石化业界应充分利用各自在技术、资源、市场以及管理等方
面的优势,加大交流力度,加快合作步伐,拓宽合作领域。
其次,双方应努力加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合作。中日两国同为油气资源进口大国,并都面临着原油资源争
夺激烈、价格激荡的局面。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油气资源市场的信息交流与贸易联合,共同提升买方议
价能力。同时,双方还可加强在油品储运设施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抓住市场波动的机会,开展库罐共用、油轮
拼装等合作项目。面对中东低成本石化产品的激烈竞争,双方可采取产品串换、集中代理销售等方式,开展多
种合作。
再有,深化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日本在新能源、节能环保、节约资源、废物回收与利用等领域拥
有丰富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技术,中国在能源、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两国石化界可探讨资金、技术合
作等有效方式,在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节能减排等合作潜力较大领域大力推进具体合作项目。
活力市场下的三菱化学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董事长 小林喜光
在中国,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所属的三菱化学控股集团拥有生产、销售和市场等业务网点60处,员工数超过
4000人。
2007年10月1日,三菱制药公司与田边制药公司合并成立了三菱田边制药公司。三菱化学控股集团希望利
用双方在业务、经验及其他经营资源上的优势,在仅次于美国的中国医药市场上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2010年
4月,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成为三菱化学集团下属公司,开始在中国拓展甲基丙烯酸甲酯业务。2007年3月,三
菱化学株式会社在浙江宁波大榭岛开发区与中方合资建设了PTA工厂,同年12月,其聚四氢呋喃(PTMEG)装置
也在大榭岛破土动工,并于2009年11月完工投产。此外,2009年5月,三菱化学与中石化共同出资建立聚碳
酸酯和苯酚衍生物的生产装置,以实现此类产品的商业化。
除了C4化学品和聚碳酸酯等产品外,三菱化学集团还将在中国市场推广某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功能化学
品,如锂电池材料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环保等问题越发突出,展望未来三菱化学将以
环境保护、绿色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合作为中心,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化工新材料提供发展新空间
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建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以工程塑料、特种纤维、有机硅材料和有机氟材料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提
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通用工程塑料(包括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新型聚酯以及聚苯醚)产业发展快速,电
子电气、汽车和建材产业的高速增长成为其主要推动力。2004~2009年,我国通用工程塑料年均消费增长率超
过10%,2009年消费量达到248万t,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均消费增长率约为6%,自给率将有所提升。同时,
未来几年,特种工程塑料将在高新技术领域获得大量应用,2009年我国特种工程塑料(包括聚苯硫醚、聚砜、
聚酰亚胺、聚芳醚酮、聚芳酯等)消费量约为2.25万t,预计2015年可达5.85万t。
特种合成纤维方面,随着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休闲用品等的快速发展促使其需求旺盛增长。2004~
2009年我国特种合成纤维产能年均增幅为54.1%,消费量年均增幅为21.2%,2009年国内消费量达到1.55万t。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特种合成纤维需求量仍将保持快速上升的势头,2009~2015年消费增幅将达到19.4%。
有机硅材料在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应用,近年来我国有机硅单体产能和消费量增长很快,2004~
2009年有机硅单体产量、消费量年均增幅分别达到33.9%和17.3%,自给率在2009年已达到62%。预计“十二
五”期间,我国有机硅产业在下游消费领域的带动下仍将保持快速发展,2009~2015年单体产能年均增幅将达
17.1%,产量年均增幅为21.8%。
作为具有原料和市场双重优势的有机氟材料,在过去5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09年我国氟化工产值接
近450亿元,产品不仅基本满足国内需求,而且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国内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以氟橡胶为首的有机氟材料的发展,2004~2009年氟橡胶需求年均增幅达到20.3%,预计“十二五”期
间年均增幅为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