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碱行业进入结构调整关键期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蔡杰
一、规模和实力成长迅速
1.生产情况
2002年以来,国内烧碱和PVC产能的年均增长幅度均超过20%,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由于产
能增长过快,装置平均开工率由80%下降到60%~70%。2009年,我国烧碱生产能力达到2793万t/a,产量为1891
万t,同比分别增长13.3%和8.6%;PVC生产能力达到1780万t/a,产量为915.5万t,同比分别增长12.6%和
11.0%,产能扩张的速度仍高于产量增长的速度。近几年我国烧碱和PVC供需情况见图1和图2。
2.产业布局和集中度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氯碱生产遍及除西藏、海南和重庆以外的地区。山东省和江苏省凭借其丰富的原料资
源和良好的市场条件,氯碱产能一直在国内领先,其中山东省烧碱和PVC产能分别为600万t/a和200万t/a以
上,位居全国首位。
根据我国的能源分布特点和国家产业布局政策,近年国内氯碱产能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虽有新
建、扩建项目,但数量和规模相对有限,而新疆、宁夏、内蒙古、河南等中西部地区新建、扩建项目较多,产能
和产量增长迅速,在国内氯碱行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经过近几年的整合,我国氯碱行业生产正向大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国内大型烧碱和PVC生产装置逐年增
多,但产业集中度较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2009年,我国共有约200家氯碱企业,平均烧碱生产规模约
为14万t/a,平均产量约9.5万t;PVC生产企业100多家,平均生产规模约为18万t/a,平均产量约9.2万t,
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系列产品链、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的国际级大型、
特大型氯碱企业。
3.技术水平
近几年,国内氯碱行业的技术进步很快。2009年,能耗低、污染小的离子膜法烧碱的产能比例已增加至70%
左右。膜法盐水精制、膜法脱硝、高密度自然循环膜(零)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干法乙炔、低汞触媒、100m3以
上大型聚合釜、余热回收、盐酸深度脱吸、PVC聚合母液和电石渣综合利用等一批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开始在行业
内得到推广,氧阴极电解槽、离子膜制造、无汞触媒、煤粉等离子制乙炔等国际尖端技术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
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国内甲烷氯化物、MDI、TDI、CPE、环氧氯丙烷等氯产品的生产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
但从整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氯碱行业在技术上仍存在较大的不足。能耗高的金属阳极
隔膜法电解槽和小型电石法PVC仍有较大的生产能力,聚碳酸酯、氯化聚氯乙烯(CPVC)、氯化聚丙烯(CPP)、
氯化法钛白粉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氯产品的生产技术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外,低汞触媒和干法乙炔
等新技术由于运行稳定性等方面的原因,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阻力。
二、发展潜力大 市场竞争加剧
目前发达国家氯碱产品的人均消费量约为25~30kg/a,而我国仅为4~6kg/a。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氯碱产品的人均用量也会逐步增加,因此氯碱工业在我国仍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烧碱和PVC等产品的市场
需求仍将会持续增长。
但也应看到,由于国内烧碱和PVC已有多年的生产经验,技术水平已相当成熟,除乙烯法PVC尚受到原料供
应的限制外,氯碱行业的进入门槛已大大降低,目前国内氯碱行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热和无序问题,产能
增长过快(烧碱和PVC产能每年增长200万~300万t/a),远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目前仍有一批烧碱和
PVC项目已在地方发改委备案,等待国家相关部门审批,预计到2012年国内烧碱产能将达到3200万t/a以上,
而同期市场需求量约2250万t;2012年我国PVC生产能力预计将达到2300万t/a,同期市场需求量在1500万t
左右。因此,今后几年,国内氯碱行业的市场竞争强度将进一步加剧,一批规模较小、不具成本竞争优势的企业
将面临整合或被市场淘汰,氯碱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将是朝着大型化、集团化、规模化和上下游一体化方向发展。
另外,由于新增氯碱产能集中在中西部能源丰富地区,由此将带来水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有序
运输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三、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氯碱行业一方面产能过剩矛盾凸现,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行业通过技术进步和并购重组等
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今后5~10年是我国氯碱行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控制产能过快增长、前沿技术突破、
园区化发展、行业重组并购和节能环保等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
针对目前我国氯碱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国内氯碱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谨慎发展,严格控制产能增长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 氯碱工业(烧碱)》和《清洁
生产标准 氯碱工业(聚氯乙烯)》等各项要求,今后一段时期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直接审批新建氯碱化工项目,
对已备案项目进行清理整顿,防止在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氯碱化工项目,抑制行业无序发展势
头。
2.强化技术进步,节能降耗
以国产化离子膜、电石法PVC无害化(电石渣综合利用、乙炔干法发生、上清液回用、尾气无害化、汞催化
剂减排、无汞催化剂开发等)、大型VCM转化器等技术为发展重点,重视对氧(空气)阴极离子膜电解、煤基烯
烃制PVC、等离子体乙炔发生等国内外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储备,探索氯碱行业大幅度节能和洁净生产PVC的
新途径。
3.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
以基本氯碱化工产品为龙头,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上做文章,发展特殊牌号、特种性能的专用系列
产品,是增强氯碱化工企业以及整体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同时,企业也要在深入研究市场、认真钻研技术、
合理规划产业链的基础上开拓新的产品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填补国内空白,避免盲目的一哄而上。
4.合理布局,积极与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及生物化工相结合
多年来,受石油资源匮乏的影响,我国氯碱化工产业与石油化工结合较少,最为典型的就是乙烯法PVC发展
缓慢;随着大型石化基地的陆续建成,以及基本石化原料进出口活跃,氯碱与石化结合发展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近年来新型煤化工的快速发展,使得“煤盐一体化”成为热点,未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将不仅局限于电石-PVC
等的简单结合,在与甲醇及衍生物、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方面的结合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而生物化工的发
展,以及甘油法环氧丙烷等技术的开发成功,也为氯碱化工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中西部符合条件地
区适度发展煤基烯烃制PVC项目;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发展有机氟、有机硅、聚碳酸酯、MDI、TDI、氯化法钛
白及其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有机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