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柴油产业 发展瓶颈与对策建议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 吴镇江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完成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年产量达到20万t;中央确
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十二五”期间生物柴油年产量达到100万t,到2020年产量发展到200万t。
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数十家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总生产能力超过300万t/a,产量在30万
t左右,开工率仅10%。
一、发展瓶颈
由于我国生物柴油产业起步较晚,要真正形成规模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生物柴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
主要障碍有原料供应、质量标准、销售渠道等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弱
目前国家虽然已有相关鼓励生物柴油发展的政策,但尚未形成体系。2010年12月22日最新发布了《关于对
利用废弃的动植物油生产纯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的通知》,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对同时符合条件的纯生物
柴油免征消费税;但对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的定价机制还未体现出环境效益的因素。另外,还缺乏低碳
经济中生物质能源金融支持政策等。相关政策之间也存在着协调性差、难以落实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支持生物柴
油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原料供应不足
原料始终是制约我国生物柴油发展的瓶颈。我国生物柴油原料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地沟油与酸化油等原料
上,由于部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争抢和囤积地沟油的现象,所以地沟油、泔
水油、牛羊皮油等各种废弃油资源真正得到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同时,虽然有些地区种植了一定数量的黄连
木、油桐、棉籽等油料植物,但分布分散且数量小,尚不足以支撑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
3.缺乏标准体系建设
2007年我国颁布了《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但该标准只是化学品产品标准不能作
为合法汽车燃料使用。2010年10月底,《生物柴油调合燃料(B5)》标准颁布,有了掺混标准,生物柴油也有了入
市身份证。但是生物柴油的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还包括不同混比产品标准、原
料储存标准、生物柴油生产过程、工艺控制、加工设备的规范等一系列完备体系。
4.技术落后附加值小
目前生物柴油加工利用技术集成化和成熟度不高,一些新技术的使用成本较高,企业生产受限。同时大型、
精密设备需从国外引进,国产化水平不高。我国生物柴油生产工艺流程较短,副产物甘油质量较低,整个产业所
形成的附加值不大。需要延长整个产业链,联产高品质的甘油与脂肪酸甲酯的新产品,增加利润,形成新型产业,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二、发展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完善财税扶持政策,给各种所有制企业以公平竞争的环境。由于先期进入生物柴油领域风险较大,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初期企业进入的积极性。可以建立生物柴油发展的风险基金制度,对生物柴油生产企业
的亏损实施弹性补贴、减税(如已取消消费税),以吸引足够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
2.利用两个市场、构建协调发展体系
科学制定生物柴油产业原料供应机制:①充分利用国外的原料资源,如东南亚国家生产棕桐油的下脚料,新
加坡、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的废弃油脂;②实行“走出去”战略,用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到非洲和东南亚
等具有丰富水土资源的国家种植能源作物或直接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做到合作共赢;③构建协同发展体系,根据
生物柴油生产发展要求和农林系统的具体情况,提出农林与其他部门和系统内部不同层面及单位间加强协作的具
体方案,构建协同、高效的新型发展体系,形成有效的发展运行机制。
3.考虑生物柴油的环境效益
为了体现生物柴油的环境效益,可以对各类能源增收SO2、NOx和CO2的排污费或实行全成本定价,这样,
生物柴油的环境效益可以在经济上得到体现。通过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将生物柴油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考虑其中,将汽油和柴油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也计算在其成本中,那么生物柴油的价格竞争力会大幅
度提高。
4.完善生物柴油标准体系
建立国家生物能源标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日本、欧洲、美国等都建立了生物柴油标准。我国应借鉴国外
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生物柴油标准体系,建立相关的质量、生产流程、工艺设计、设备规范以及安全生
产方面的国家标准,为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加强技术研发
我国发展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需求,要借鉴国外产学研结合、研发产业一体化的
经验,整合现有生物柴油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研究机构、大学、政府部门、
科技中介、金融组织共同参与的生物柴油创新体系,成立国家级生物能源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支持国内研究机
构和企业在生物能源核心技术方面提高创新能力,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
合作,促进生物柴油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技术培训、大力支持采用新技术的中间试验和示范工厂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