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325
持续推进规模化发展 实现乙烯工业由大变强
□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 张福琴
产能稳居世界第二
“十一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实现了有序、可控的发展,2010年我国乙烯能力达到了1448万t/a,比2005
年的773万t/a提高了675万t/a,世界排名由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十一五”
期间我国乙烯产能增长情况见表1,2010年我国乙烯主要生产企业产能统计见表2。
“十一五”期间,独山子石化、镇海炼化、天津石化和福建石化等大型新建乙烯装置陆续投产,兰州石化、
吉林石化、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和燕山石化等改扩建工程相继完工。目前国内乙烯装置规
模大于60万t/a的企业有13家,约占国内总能力的81.6%,最大装置能力达到122万t/a,在西北及长三角地
区形成了一批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
通过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乙烯布局优化取得成效,2010年按地区分,华东地区乙烯产能占42.4%、东
北地区占16.4%、中南地区占12.5%、西北地区占13.3%、华北地区占15.5%,西南地区也正在建设乙烯装置,即
将实现零的突破。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环渤海湾及珠三角三大乙烯产业集群。
表1 “十一五”期间我国乙烯产能增长情况 万t/a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产能 773.0 990.5 998.5 998.5 1221.5 1448.0
表2 2010年我国乙烯主要生产企业产能统计 万t/a
地区 公司名称 产能 地区 公司名称 产能
中国石化 938.5 中国石油 371.0
华北 燕山石化 71.0 东北 抚顺石化 14.0
天津石化 120.0 辽阳石化 20.0
中原石化 18.0 大庆石化 60.0
北京东方石化 15.0 吉林石化 85.0
华东 上海赛科 119.0 西北 兰州石化 70.0
上海石化 84.5 独山子石化 122.0
齐鲁石化 80.0 中国海油 80.0
扬子石化 70.0 中南 中海壳牌 80.0
扬巴乙烯 60.0 其他 58.5
镇海炼化 100.0 东北 辽宁华锦化工 45.0
茂名石化 100.0 蓝星沈阳化工 13.5
中南 福建联合石化 80.0
广州石化 21.0 合计 1448.0
石化产品期货启动 贸易环境发生变化
“十一五”期间,石化产品期货市场得到发展,尽管目前石化期货产品只包括线性聚乙烯(LLDPE)和聚氯
乙烯(PVC)两个品种,但对现货价格带动性及套利作用凸显,使得石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资本属性。2008~
2010年7月大连期货交易所LLDPE交易活跃,见图1。
值得说明的是“十一五”期间贸易环境有所变化:一是自由贸易加快,与台湾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ECFA,
进口关税频繁下调,马来西亚、泰国及新加坡货源已具备一定竞争优势;二是进口格局明显改变,以往我国进口
石化产品主要来自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但近两年,中东凭借产品成本优势对中国聚烯烃出口加快;
三是贸易操作、产品定位之变,进口生产商通过操作策略的改变,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核心三机”实现国产
我国乙烯工业装备发展经过了“全盘引进-合资-实现全面自主建设”的过程。从1976年引进第一套30万
t/a乙烯装置开始,从成套引进到只引进关键设备,用了20年时间。但真正实现30万t/a乙烯关键设备国产化
只是近10年的事情,而实现百万吨乙烯关键设备国产化就在“十一五”期间。百万吨乙烯装置的裂解气压缩机、
丙烯制冷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谷称“乙烯三机”)是装置中最关键、国产化难度最高的核心设备。“十一五”期
间,这些核心装备首次实现了国产化。
抚顺石化80万t/a乙烯装置采用的乙烯压缩机组由沈鼓集团提供,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百万吨乙烯装
置用乙烯压缩机组。
天津百万吨乙烯工程除少部分装置引进国外专利使用权和技术工艺包外,大部分采用国内或合作开发技术。
其中,核心装备——裂解气压缩机和冷箱首次由国内厂家制造,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8%。
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工程实现了三大核心机组之一——丙烯制冷压缩机的首台国产化。整个工程共有13台
套大型设备被列为国家重大设备国产化攻关和重点推广应用项目,所有的国产化攻关项目均实现自主设计、自主
制造、自主安装,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业水平提升。
技术成果显著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开发了乙烯工艺包技术,为乙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内开发的CBL裂解技术投
用;与Lummus公司合作开发10万t/a以上SL裂解炉,在建或正在设计的 SL型裂解炉超过60台,总能力超过
700万t/a;与Lummus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型乙烯回收技术已在新建64万t/a乙烯装置中成功应用;自主开发的前
脱丙烷前加氢流程已被新建80万t/a乙烯装置采用。配套的裂解汽油加氢、芳烃抽提、丁二烯抽提等单元技术
已在国内改造或新建装置中大面积推广;配套的C2、C3馏分加氢催化剂已在国内大面积应用,并出口国外。目
前,我国石油化工需要的催化剂85%立足于国内,并且出口到美国;开发了顺丁橡胶技术,SBS技术、聚酯技术
等都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国内MTO/MTP、C4烯烃催化裂解、丁烯与乙烯歧化制丙烯(OMT)等技术的示范工程取得一系列成果。
节能减排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活动,首先关停了一批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严
重的小炼油、小化工等装置,调整产业结构;其次,积极推进减排技术开发及应用重点开发推广了一系列实用节
能减排技术:裂解炉空气预热节能技术、吸收式热泵在合成橡胶凝聚装置上的应用技术、扭曲片管强化传热技术
等。
通过采取一系列节能、降本增效和长周期稳定生产等措施,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装置能耗下降,主要技术经
济指标有所提高。例如国内某石化企业“十一五”期间化工吨产品能耗下降19.2%,乙烯收率提高了0.3个百分
点,乙烯加工损失率降低了0.19个百分点,水耗降低23.6%,COD排放下降17.5%,石油类排放下降38.1%。
原料逐步实现多元化
甲醇制烯烃原料甲醇来源广泛,可大量替代石油资源。2006年国家批准实施了内蒙古包头神华煤化工有限公
司煤经甲醇制烯烃工程。该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180万t甲醇、60万t烯烃,于2010年8月一次开车成功,实
现了非油制烯烃技术产业化。2010年10月,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许可合同在北京签订,标志着
70万t/a DMTO-Ⅱ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式启动。此外,由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石化SEI工程公司共同开
发的100t/d甲醇制乙烯技术(SMTO)已在燕山石化取得示范成功,采用该技术的首套60万t/a甲醇制乙烯工业
化装置正在中石化中原乙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
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也实现了工业化,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技术(CPP)
完成了工业化试验,首套50万t/a CPP工业化装置已于2009年8月在中国蓝星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十二五”期间机遇与挑战并存
预计“十二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消费结构、城镇化及经济全球化三重
因素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由人均GDP约3000美元的中低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水平迈进的阶段,经济将保
持平稳较快发展,同时“调结构、促转型”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预计“十二五”期间,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生产和消费重心将继续东移,围绕着上游资源和下游产品的竞争将
更加激烈,科技创新、并购重组、原料多元化、发展新能源将成为各大能源公司的战略性竞争手段,低碳经济与
环境保护将成为行业焦点,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和技术将引领行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机遇是需求不断增加,2011~2015年,我国乙烯需求
增速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速,估计2011~2012年在5%左右,2013~2015年在5%~7%,预计到2015年我国乙烯当
量消费将超过3500万t。高端石化产品需求潜力巨大;面临的挑战首先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其次是国外的优势产
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十二五”期间,乙烯工业应持续推进规模化发展,坚持基地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原则,优化战略布
局,通过武汉乙烯、抚顺石化、大庆石化、扬-巴工程、上海石化等项目及煤化工示范项目投产,预计2015年我
国乙烯产能将达到2160万t/a,自给率将由2008年的47.5%提高到2015年的75%,产业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国
内供应能力得到增强,逐步实现我国石化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形成以“有效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
高效益”为特征的科学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