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甲烷氯化物向氟聚物和绿色制冷剂领域拓展
2011年5期 发行日期:2011-02-15
作者:蔡杰
“耗氯化工产品系列报道”之一

甲烷氯化物向氟聚物和绿色制冷剂领域拓展
□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蔡 杰

一、产业链条形成
   2003年以来,我国甲烷氯化物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一方面由于国内四氯化碳进口禁令颁布、二氯甲烷和三氯
甲烷反倾销终裁获胜、二氯甲烷停止执行边境贸易进口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我国氟化工、金属清洗和聚氨酯等
下游市场飞速发展,推动了国内甲烷氯化物生产的快速发展。2009年,国内甲烷氯化物(不含一氯甲烷)总生产
能力达到125万t/a,总产量约为103万t。近年我国甲烷氯化物供求情况见表1。
   目前,我国最大的甲烷氯化物生产商是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能均接近30
万t/a;此外,生产能力较大的企业还有山东金岭集团公司、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昊华集团西南公
司(自贡鸿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常熟理文(香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海化集团公司等。
   为提高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国内大型甲烷氯化物企业已开始采用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向上游一体
化发展氯碱,向下游延伸至氟化工领域。江苏梅兰、浙江巨化、昊华西南(自贡鸿鹤)和山东东岳均已形成了从
氯碱到甲烷氯化物再到氟化工的产品链结构。今后2~3年,国内甲烷氯化物发展将以现有企业扩建为主,新建、
拟建项目主要有江西樟树盐化工业基地和陕西榆林经济开发区等。

二、下游需求持稳
    1. 二氯甲烷
    二氯甲烷不属于破坏臭氧层(ODS)物质,因其具有不可燃性和极强渗透性以及易挥发性等优良性能,被誉
为多功能超强溶剂的代表。在我国,二氯甲烷传统上主要用作溶剂、清洗剂及三醋酸纤维胶片的原料。近几年随
着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电子电气、聚氨脂发泡和金属清洗行业的迅速发展,二氯甲烷代替部分ODS物质(如1,1,1
-三氯乙烷和CFC11等)在这些行业的用量急剧增加。同时,在溶剂行业二氯甲烷也开始大量替代苯和二甲苯用
作粘合剂溶剂,这种粘合剂主要用在皮鞋和运动鞋制造上。今后,我国汽车、航空和航天工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金属脱脂、脱漆方面的二氯甲烷用量将会上升。
    近年来,国外制冷剂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二氯甲烷为原料生产的新型制冷剂HFC32已大量应用。由于
HFC32的环保性能优良,是氟里昂制冷剂的最终替代品,因此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 三氯甲烷
    目前国内三氯甲烷主要用于生产二氟一氯甲烷(HCFC-22,简称F-22),约占三氯甲烷总消费量的90%;另外
还有约10%的三氯甲烷用于染料、农药、医药、橡胶等的溶剂和萃取剂等。因此,以F-22为源头的氟化工产业的
发展趋势对三氯甲烷的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09年国内F-22生产能力增加至56万t/a,产量约为42
万t,其中16.2万t用于出口,三氯甲烷消费量约63万t。
    我国F-22主要应用于两大领域,即作为制冷剂和生产氟聚合物,此外还有较大量用于出口。
    * 制冷剂
    根据ODS淘汰计划,2010年后发达国家将基本淘汰F-22制冷剂。由于我国空调出口绝大部分的目的地为发
达国家,因此2010年后我国出口的空调将全部采用氢氟烃(HFC)和混合工质等新型制冷剂。
    根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蒙特利尔条约的履约承诺,国内于2008年11月开始启动F-22制冷剂淘汰程序,
2011年是国内淘汰F-22制冷剂的关键一年。但由于新型制冷剂在国内的大规模推广仍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具体
的淘汰补偿机制政策尚不确定,因此预计2011~2013年我国制冷剂消费仍以F-22为主,F-22制冷剂的产量和消
费量将维持现有水平。2013年以后,F-22消费量将逐渐削减,削减速度将会随着新型制冷剂的推广而逐年加快,
2030年以前将完全淘汰F-22制冷剂。
    * 氟聚合物
    在化工生产中,F-22主要用作生产聚四氟乙烯(PTFE)、氟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的原料。氟聚合物的性能独特,
目前在国内的应用普及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国内市场潜力较大,尤其是汽车工业中氟橡胶领域对F-22
的需求量很大。
    今后一段时期,尽管制冷剂的出口市场将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氟聚合物的快速发展和作为发展中国家淘汰
F-22制冷剂步伐相对较缓等原因,2011~2015年间国内F-22的产量和消费量仍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短期
内持续快速下降的局面。因此,国内三氯甲烷市场需求量也将保持相对稳定。

                    表1  近年我国甲烷氯化物供求情况           万t
年份              二氯甲烷                                  氯 仿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2003     9.8     6.5     0.3       16.0            11.2    21.3     0          32.5
2004    13.0     6.0     0.6       18.4            16.0    24.0     0          40.0
2005    20.8     4.8     0.5       25.1            26.5    23.7     0          50.2
2006    27.2     1.5     1.6       27.1            37.4    17.1     0          54.5
2007    31.2     1.4     2.2       30.6            49.4    16.1     0          65.5
2008    36.7     1.6     1.4       36.9            57.4    16.6     0          74.0
2009    43.1     1.0     2.9       41.2            60.0     9.4     0          69.4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