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炼化市场影响不一而足
□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孙守峰 张福琴
日本炼化产业地位举足轻重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原油消费国,由于其国内资源缺乏,所需原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
国。据日本《石油资料月报》统计,2009年,日本原油消费量为1.976亿t,进口量为1.835亿t,加工能力为
2.286亿t/a,加工量为1.705亿t,主要石油产品为汽油4221万t、石脑油1531万t、喷气燃料1096万t、煤
油1643万t、柴油3776万t、重油3631万t和润滑油202万t等。
日本是苯乙烯、氯乙烯、PX等石化产品出口大国,丙酮等石化小产品的全球产量占比也较高。我国是日本最
大的石化产品出口国。我国合成树脂的进口依存度高,每年从日本进口数量也相对较大。2009年日本主要石化产
品产量及进出量见表1。
经济短期内遭受重创
2011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日本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级地震,这是日本有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地震。
地震和海啸让日本东北沿海的城市遭受重创,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炼化产业。
日本的炼化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城镇,共有6家大型炼化企业坐落在地震发生的东北地区,分别是丸善石化、
三菱石化、住友石化、出光化学、三井化学以及NPU化工,地震重灾区中的千叶县是日本石化产业中心之一,拥
有众多炼油厂及乙烯厂。地震及海啸引发日本部分炼厂爆炸或起火,并且多数炼厂因电力供应不足或存在安全隐
患而停工关闭。位于日本千叶县的三菱科斯莫石油公司的22万桶/d炼油厂发生了爆炸并且火势严重。丸善石化
公司下属的京叶乙烯(Keiyo Ethylene)公司关闭了其69万t/a石脑油裂解装置。新日本石油能源公司关闭了其
位于茨城县鹿岛市联合产能为60万t/a的PX装置和位于川崎联合产能为35万t/a的PX装置,另外该公司旗下
还有3家炼厂关闭,包括14.5万桶/d仙台炼厂、18.9万桶/d鹿岛炼厂和27万桶/d根岸炼厂。日本关闭的炼油
厂日加工能力总计120万桶/d,相当于日本总炼油能力的1/4左右。
受灾地区各行业生产活动受到沉重打击。发生大地震的日本东北地区和关东地区是日本工业集中地带,地震
发生后,震区以及地震波及地带许多工厂出现重大损失,被迫停工,预计恢复作业需要一段时间。受此影响,刚
刚出现复苏势头的日本经济短期内可能遭受重创。不过业内专家指出,由于日本主要下游石化企业不在震区,地
震对日本整体化工行业影响应不算致命。
波及中国石化市场
遭受地震灾害的日本炼化企业停工,将从国际原油价格和部分石化产品价格上对我国炼化市场形成一定影
响。
原油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由于国内资源缺乏,能源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随着地震造成大
量炼厂的停工,必然导致日本短期原油需求减少,大大影响了国际原油需求,必将对国际油价造成打压。纽约市
场油价3月11日开盘后一路下滑,盘中最低在99美元/桶附近徘徊,跌幅接近4%。伦敦市场油价跌至113.84
美元/桶,全周行情出现7周以来首次下跌。据统计,2/3的日本炼化企业处于地震发生区域,保守估计在未来3
个月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日本原油进口量预计将减少1/3以上,即120万桶/d,相当于世界原油消耗量的1.7%,
也是利比亚事件造成的原油减产量的2倍。因此,国际油价有望进一步走低,预期恢复到本轮上涨之初的90美
元/桶的平台,这将有望显著降低近期高涨的油价对我国炼化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预期将对中石化、中石油等
大型炼油企业构成实质性利好。
化工产品 日本是亚洲的石化大国,以乙烯产量衡量,近几年都稳定在700万t左右,其他主要化工产品产
量也居于世界前列。地震所在地千叶县的乙烯生产能力占日本全国的1/3,本次地震造成大量日本炼油企业在一
段时间内停产,将导致化工产品供给下降,将可能推高部分化工产品价格。初步估计每月减少的石脑油产量在110
万t左右,对应的乙烯系和丙烯系产品均减少30万t以上,苯系产品的减产量为40万t以上,而日本出口中苯
系产品占比较大,如:苯乙烯、PX的年出口量分别为160万t和250万t左右。因此日本这些化工产品的减产,
预计将会显著增加我国下游行业的进口成本,如PTA行业和EPS加工行业,并且会增加EPS等生产企业的利润。
与此同时,也给国内一些化工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
国内炼化企业应该从此次日本大地震中吸取些经验和教训。
(1)新建炼化项目选址应避开地震多发地带。
(2)现有炼化企业应坚决贯彻执行《抗震减灾安全管理规定》,不断增强工程抗震能力、救灾设施应震能力
和职工震时应变能力,制定重特大事故总体管理预案和抗震防灾专项。
表1 2009年日本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及进出口量 万t
石化产品 产量 出口量 进口量 石化产品 产量 出口量 进口量
低密度聚乙烯 160.5 30.29 17.72 苯 425.9 22.47 27.15
高密度聚乙烯 98.6 27.52 3.04 甲苯 141.5 39.69 10.51
聚丙烯 241.1 48.63 11.52 混合二甲苯 562.8 34.39 —
聚氯乙烯 166.8 72.84 1.08 对二甲苯 321.8 253.50 —
苯乙烯单体 299.6 159.33 0.28 苯酚 78.6 25.60 2.60
氯乙烯单体 299.6 127.06 — 对苯二甲酸 89.3 29.65 —
二氯乙烯 — — 23.29 己内酰胺 34.2 19.22 —
乙二醇 58.1 17.56 0.21 乙烯 691.3 58.79 4.18
丙二醇 — — 2.14 丙烯 559.1 83.26 2.11
醋酸 38.4 3.54 — 丁二烯 87.1 — 0.94
丙烯晴 60.2 26.22 0.48 合成橡胶 78.2 62.55 13.84
丙酮 47.7 12.40 0.83 EVA 21.5 — —
丁醇 — — 0.42 乙醛 23.2 — —
辛醇 26.7 11.86 — 环氧乙烷 75.9 — —
资料来源:日本《石油化学新报》和日本石化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