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折射工程塑料产业深层问题
□ 中国化信特种橡胶与塑料研究部研究员 李舜
我国工程塑料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迅猛,在汽车、建材、电子电气、家用电器等下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
之下,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态势,主要产品的进口量屡创新高。然而,在繁荣的表象背后,仍然有许多不可忽视的
问题需要正视。
进出口现状折射差距
近两年我国主要工程塑料品种依然呈现依赖进口的局面,部分产品的进口总量增长绝对额大大高于出口量的
增长幅度,净进口量逐年扩大(如表1与表2所示)。国内虽然扩产步伐不断加快,但短时间内,新增产能仍未
能有效扭转净进口量增大的趋势。
从进出口数据的角度来看,一般贸易通常为单向贸易,而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针对的却非国内需求,
具有双向性的特征。仔细分析我国2009年至2010年主要工程塑料品种各贸易方式所占比例,不难发现,一般贸
易所占比例很小,而加工贸易(本文指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量之和,下同)占据着大部分进出口份额。
以PBT为例,2010年我国PBT进口量约为12.7万t,其中一般贸易比重约18.9%,加工贸易所占比重约为57.3%,
表明我国进口的PBT树脂真正用于国内市场消费的比例相对较低;出口方面,一般贸易比重约15.8%,加工贸易
所占比重占据了约78.4%的份额,表明国内企业大多进口初级PBT树脂产品,掺混加工后又销往国外,或国内一
些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生产,其产品又以类似的方式出口,而自主出口的产品比例仅有15%左右。
PC、POM、ABS等品种的境况也十分类似,其中ABS进口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最高,达69.7%,而出口方面,
几大品种的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几乎均在75%左右,进出口的失衡态势反映出国内工程塑料行业依然存在深层次的
结构性问题,即自主产品比例低,竞争力较弱,国产产品集中在通用、基础和低档次品种上,不能完全满足国内
市场需求,在产品性能、多样性和成本方面难以与国外产品竞争,国内市场缺口巨大。
表1 近两年我国主要工程塑料进口数据及贸易方式统计 万t
2009年 2010年
进口 一般 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进口 一般 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总量 贸易 贸易 贸易 总量 贸易 贸易 贸易
PC 102.7 33.4 8.8 46.8 126.4 35.8 10.7 58.5
PBT 12.7 2.6 1.9 5.5 16.3 3.1 2.4 7.0
POM 16.6 5.1 2.8 5.6 22.3 7.1 3.3 7.4
PA66盐 17.4 5.9 2.6 5.9 22.5 7.0 2.4 8.4
ABS 216.8 64.8 43.5 97.6 216.9 51.3 43.1 108.0
表2 近两年我国主要工程塑料出口数据及贸易方式统计 万t
2009年 2010年
出口 一般 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出口 一般 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总量 贸易 贸易 贸易 总量 贸易 贸易 贸易
PC 21.5 0.8 1.4 17.7 29.5 1.3 2.4 23.3
PBT 5.2 0.4 0.0 4.4 8.2 1.3 0.1 6.3
POM 3.1 0.2 0.1 2.7 5.7 1.3 0.2 4.0
PA66盐 3.0 0.7 0.0 1.8 4.3 0.9 0.0 3.0
ABS 5.0 0.5 0.1 4.2 5.5 0.7 0.1 3.6
实际需求打“折扣”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产品实际上在国内经过加工、制造、装配等工序后,形成的半成
品或成品又通过同样的方式出口,其最终消费并未在国内,该部分进口量非国内真实的需求量,该部分进口量应
加以剔除。因此,国内实际消费量应定义为产量与一般贸易方式净进口(实际缺口)之和。
以PBT为例,据测算2010年国内PBT/PET工程塑料需求量约为30万t,其中绝大部分为PBT工程塑料,由
此推算PBT产量约21.8万t,则重新计算的2010年国内PBT实际消费量约为23.6万t(见表3)。如此看来,国
内PBT工程塑料已经基本上接近产需平衡。截至目前,我国PBT总产能已经达到30.8万t/a,呈现出较快增长的
态势(见表4)。消费方面,PBT的主要应用领域为低压电器,而汽车等高端领域应用比例较低,未来若不能在应
用方面出现大的突破,那么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供过于求的态势。
表3 2010年PBT实际需求量统计 万t
产量 表观消费量 自给率/% 实际消费量 实际自给率/%
21.8 30.0 72.7 23.6 92.4
市场换技术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目前,我国PBT树脂生产商无一例外地依靠引进德国吉玛公司(Zimmer)技术进行生产,因此,国产PBT从
质量方面来说与外资企业和进口产品相差不大。作为我国工程塑料及聚酯工业中的新兴力量,PBT具有很大的发
展潜力,随着原料瓶颈被打破,今后五年内仍将是PBT生产规模快速扩大、产业不断发展完善的黄金时期。然而,
我们同时也该看到,如今的PBT发展轨迹,似乎与PET及涤纶工业有着相似之处。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合成纤维工业,先后建成四个大型化纤企业,聚酯涤纶
工业由此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聚酯生产与消费国,年产量超过2500万t。但就是
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并且拥有较为深厚历史渊源的产业,如今其采用的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油剂与工艺设备依然需
要依赖进口。可以说,在生产工艺这一最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方面,“市场换技术”的思路并没有收到理想
效果,反而是外资企业借助国内生产规模快速扩大之际攻城略地。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只能依靠规模效益取
胜的情形之下,舶来技术自然就成为了路径依赖的最佳选项。
若再把目光转回到工程塑料行业,不难发现舶来技术的身影随处可见。国内POM新建项目多采用波兰ZAT与
香港富艺工艺包;目前国内PC市场由德国拜耳与日本帝人两大公司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其均采用各自的核心
技术;中石化高桥与辽宁华锦化工ABS采用美国陶氏化学本体法技术,大庆石化、盘锦双兴ABS采用韩国引进技
术…… 多年来,我国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却始终难以挺进价值链高端,这与核心技术的缺失不无关系。
工程塑料作为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将担负起推动产业走向高端的重任,为了与这一要求相适应,
就更应强调自主创新与可持续性。“引进、消化、吸收”不是仅仅将国外工艺包做语言转换,唯有在此基础上实
现“再创新”才能为行业和企业真正赢得言语权。发展新产业应有新思维,切不可再走“市场换技术”的老路!
表4 2011年我国主要PBT生产商情况 万t/a
企业名称 装置所在地 产能
中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仪征 8.0
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6.8
长春(江苏)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常熟 6.0
新疆蓝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 新疆昌吉 6.0
江阴和时利工程塑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江阴 4.0
合计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