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乙二醇:进口货占比高 市场操作重点关注港口动向
2011年23期 发行日期:2011-06-14
大宗化工产品年度系列报道之十一

乙二醇:进口货占比高 市场操作重点关注港口动向
□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行业稳步发展
  2010年我国乙二醇主要生产并有外销量的企业有14家,总生产能力为321万t/a,生产工艺全部采用环氧
乙烷直接氧化法。其中,最大的单套EO/EG装置为刚刚投产的中石化镇海炼化,产能达到45万t/a;而上海石化
乙二醇1#、2#两套装置合计产能达到60.5万t/a,总量居全国第一,其次是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32万
t/a乙二醇装置和南京扬子-巴斯夫有限公司的30万t/a装置。我国乙二醇生产基本被中石化、中石油两大石油
企业所垄断,占国内总产能的85%左右。其中中石化企业乙二醇装置多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中石油乙二醇
装置则分部在东北、西北一带。

进口量大增  下游需求“被”旺盛
  我国乙二醇产品主要用于生产聚酯、防冻液以及粘合剂、油漆溶剂、耐寒润滑油、表面活性剂和聚酯多元醇
等,其中聚酯是主要消费领域,占70%以上。
  近10年来我国聚酯(包括聚酯纤维、聚酯树脂和薄膜等)一直持续较快的发展脚步,生产能力从2000年的595
万t/a,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2150万t/a,至2010年的2570万t/a。快速增长的聚酯产能给乙二醇的需求带来
强劲的增长动力。根据中国聚酯协会预测,2011年聚酯的产量将达到约2700万t,届时对乙二醇的需求量将达
到约1000万t。加上在防冻剂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费量,预计2011年总需求量将达到约1100万t。而目前我国乙
二醇的总生产能力约有321万t/a,即使装置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产量也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仍需
要大量进口。
    2010年我国乙二醇产量为286万t,进口量664万t,出口只有0.5万t,表观消费量为949.5万t,同比增
长15%(见表1)。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0年乙二醇的表观消费较上年增加较快,但进口到货也同步大幅增
长,导致港口库存大量积压,下游实际消费并没有表象那么乐观。

2010年市场呈“V”字走势
  2010年我国乙二醇市场价格走势呈大“V”字,最低点出现在7月份,价格为5700元/t左右;高点出现在
年初和年末,价格在8800元/t 附近;高低价位差为3000元/t(见图1)。
  盘整下跌:1~3月份国内乙二醇市场保持一个高水平震荡走势。自4月份起,欧洲债务危机四处蔓延,国际
原油价格直线下滑。乙二醇市场先扬后抑,下跌则主要是市场采购量偏弱,在港口逼库压力增加的影响下,业者
逐步让利销售。5 月份国内市场价格更是大幅下挫,主要受制于欧洲债务危机延伸引起的一系列的动荡,其中美
元指数不断创新高,原油价格大幅回落,乙烯价格也进入补跌阶段,创下继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单月的最大跌
幅,国内商家恐慌经济的二次探底。6月份,乙二醇市场行情跌势有所放缓,但是大局依然阴霾,市场上冲乏力,
于是进入了震荡盘整期。
  探底上扬:直至7月份下旬,国内乙二醇市场经过长达2个月的盘整下挫后终于向上突破,一直处于焦灼状
态下的市场开始显活跃,反弹相对强劲,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开始冲击80美元/桶的阻力位,股市基于市场和经济、
货币政策层面的判断,支持修复性行情反弹,稳定了市场商家心态,同时也激起国内商家的投机兴趣。8~9月份
在棉花减产,带动整个纺织企业的产销的提高,部分棉纱工厂供不应求,国内聚酯瓶片和切片产销也明显好转,
商家的投机性兴趣上升。10月中旬,央行为了抑制通胀上天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基准利率25个基准点,以及美
元走强的影响,下旬市场小幅回落,但郑州棉花期货持续上涨,PTA也由于供应紧张不断走高,乙二醇商家保持
较好心态,11月初市场再次出现反弹迹象。至12月,国内乙二醇市场仍然保持坚挺上扬态势,原料乙烯价格维
持在1170美元/tCFR东北亚附近,对乙二醇成本支撑强烈,但受下游聚酯及涤纶行业需求淡季影响,市场参与者
对高价乙二醇多操作谨慎。至12月末,华东乙二醇现货出罐价格持续拉涨后持稳于8650元/t出罐,较11月末
价格上涨了650~700元/t。
  综合分析, 2011年进口货物仍然是国内乙二醇市场的主力军,市场主要力量还是在于港口的供需情况,另
外国内外金融大坏境以及原油市场等风吹草动也势必影响乙二醇市场走势。2010年经济数据不断增长,经济发展
逐步加快的脚步仍是全球发展的主流,2011年全球经济走势依旧温和向好,其中下游聚酯化纤领域里4~6月、9~
11月的传统消费旺季仍有可能带动聚酯原料乙二醇价格的上涨,预计2011年乙二醇市场会继续高频率波动为主,
预计年内整体价格将保持在7000~10000元/t的价格。

  表1  近年我国乙二醇表观消费量统计  万t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产量         156     180     190     243     286
进口量         406     470     522     583     664
出口量         2.0     2.1     2.9     0.7     0.5
表观消费量    560.0    647.9    709.1    825.3    949.5

系列年度分析报告全文征订电话:
010-64444027   liangyl@cheminfo.gov.cn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