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噻嗪酮在稻飞虱防治中量价齐升
2011年27期 发行日期:2011-07-11
作者:张为农
噻嗪酮在稻飞虱防治中量价齐升
□  张为农
    水稻是农用杀虫剂使用量最多的作物,占农药使用总量的比重达37%左右,占农用杀虫剂使用量比重达60%左
右。因此,中外产品在水稻杀虫剂市场大显身手,竞争激烈。噻嗪酮(又名扑虱灵、优乐得)一直广泛应用于水
稻、蔬菜、茶叶等作物上,并表现出对水稻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优异的防治效果,深得植保界和
农民的好评,被作为防治稻飞虱的首选长效药剂。
    在农业部已登记的噻嗪酮原药国内生产企业有江苏安邦、江阴市农药二厂、常隆化工、南京苏研科创、连云
港市金囤农化、江苏健谷化工、南通润鸿生化、浙江龙游绿得、上海东风和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等10家左右;制
剂与复配产品登记火热,全国有200余家企业注册330多个登记证。目前全国噻嗪酮原药总产能8000t/a左右,
原药实际年产量4500t。
    随着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在水稻上的禁用以及褐飞虱的防治暂停使用吡虫啉,使得新型、高效、低毒的替代品
种噻嗪酮使用量大增。2011年预计国内对噻嗪酮制剂的需求量在5000t左右,略高于去年同期。
    目前噻嗪酮出口形势看好,5月中旬以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缅甸等周边国家灰飞虱和稻飞
虱相继大范围发生,对噻嗪酮需求量大增,出口量高于去年同期。江苏安邦、连云港市金囤农化、江苏健谷化工
生产的噻嗪酮3/4已出口。
    由于电荒,噻嗪酮主要原料黄磷均价已在上升,并且货源短缺,制约了噻嗪酮原药的产量。目前噻嗪酮原药
价格37000元/t,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2000元/t左右,同比都有10%左右的涨幅,预计到用药旺季的7~8月
份价格还会继续攀升。
    目前在水稻杀虫剂市场,国外产品还未对防治稻飞虱的本土品种形成冲击,噻嗪酮、吡蚜酮、异丙威、醚菊
酯等这些防治稻飞虱效果很好的国内产品依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国外产品中的康宽、福戈、艾法迪、垄歌等
“四大天王”以及拜耳的稻腾都是防治水稻二、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品种,对国产品种阿维菌素、三唑磷、杀
虫双、杀虫单和乙酰甲胺磷等的冲击很大。2011年春耕以来,进口农药价格普遍上涨了5%~15%,农民使用进口
农药的成本提高,2008年农户使用康宽每亩投入14元/次,今年则高达24元/次。而国产农药噻嗪酮的亩用药成
本为4元/次,吡蚜酮的亩用药成本为5元/次,因此国产农药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今年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几个水稻大省在水稻杀虫剂上主推四大产品,即防治二、三化螟和稻纵卷叶
螟是国外的康宽和稻腾,防治稻飞虱是国内的吡蚜酮和噻嗪酮。
    在国际市场,噻嗪酮也有着广阔的前景。2月1日,噻嗪酮原药被列入欧盟农化登记指令附件1中,这意味
着噻嗪酮可以在环保非常严格和杀虫剂安全使用的欧盟诸国登记、销售和推广。
    稻飞虱虫害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很严重,如2010年水稻虫害发生909亿亩次,稻飞虱在长江以南大部稻
区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4.2亿亩次。特别是2011年水稻迁飞性害虫越冬基数高于前几年,这些害虫的防治
使噻嗪酮成为用量持续上升的品种。浙江、湖北、海南等省植保站认为,噻嗪酮不仅对稻飞虱低龄若虫有较好的
控制作用,还可有效减少下一代成虫的产卵量,可作为防治稻飞虱的首选药剂。
    自5月下旬以来,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灰飞虱大量从麦田向稻田转移,仅江苏省发生面积就达103万亩。
作为防治灰飞虱主导产品之一的噻嗪酮销量相应上升,成为防治灰飞虱的主导品种。进入6月份,稻飞虱在华南、
江南和西南稻区明显增加,全国累计发生面积2315万亩次,拉动了对噻嗪酮的需求。
    噻嗪酮对稻飞虱防治有很好的效果,药效在30天以上,质量稳定。噻嗪酮、丙溴磷和辛硫磷复配或噻嗪
酮和毒死蜱、敌敌畏、异丙威等复配在稻飞虱暴发时可以有效控制,亩用药成本12元/次。褐飞虱暴发时,卵期
采用噻嗪酮防治效果优异。白背飞虱暴发时也可以用噻嗪酮和毒死蜱、敌敌畏、丙溴磷、辛硫磷、异丙威等复配。
近几年全国农技推广总站拟定的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案中,重点推广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
飞虱技术。广大农民已把噻嗪酮作为稻飞虱的克星。据专家测算,每年水稻用药时间基本上不变,每年用药9次
左右。
    由于长期广泛单一使用噻嗪酮防治稻飞虱和其他害虫,褐飞虱已对其产生了中抗水平以下的抗性。因此行业
还需引导农民提高用药水平,合理使用噻嗪酮,交替和轮换用药,延缓水稻害虫对其产生抗性,使噻嗪酮在稻飞
虱的防治中永葆青春。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