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水质缔造者——膜材料的春天
□ 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 尤金德
膜分离技术已成为21世纪的高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资源再生、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传统工
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国家日益重视膜产业的培植和发展,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决定》,就将“高性能膜材料”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指示要大力发展高性能膜材料。
近十年来,我国膜产业飞速发展,膜材料产品每年以20%~25%的增速前进,行业产值已从1999年的70亿元
人民币飙升至2010年的300亿元,预计2015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远期将达到万亿产值。
膜材料身影遍及全球水处理领域
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转和建设中的膜处理净水厂的总规模高达4110万t/d,其中日净化水量超过1万t的过滤
膜处理净水厂,美国有42家,欧洲有33家,规模最大的是法国净水厂,日净化水量超过14万t,正在计划建造
的美国超大型过滤膜处理净水厂的日净化水量将高达100万t。我国近年对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和脱盐日益重视,
大型过滤膜处理厂项目达到300万t/d,特别是北京地区污水80%以上实现了回用,对膜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
当前全球膜供应商云集中国,为我国膜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膜技术各有千秋 日趋成熟
膜技术是建设节水、节能型社会的支撑技术,目前水务市场占膜行业市场的85%以上。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
污水的深度处理和二级处理。在深度处理中,反渗透(RO)可有效脱除溶盐和部分有机物,对悬浮物的脱除更彻
底,出水水质可达饮用水标准;在二级处理中,MF、UF多与活性污泥相结合,以MBR工艺出现,其出水可用于农
业灌溉、绿化、市政工业用水和生活杂用水。
膜分离技术是废水处理和再利用的关键技术保证:①城市废水的深度处理要求对二级排放液进行最后的脱
盐、软化,以及COD、BOD、微量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的最后脱除。而从目前技术看,RO膜对脱盐、NF 膜对软化
有良好的处理效果。②RO膜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同样极具吸引力,因为经处理的水和截留浓缩的组分可就地回用,
无需或减少向城市废水处理厂排送废水,但由于RO对进水水质有严格要求,料液必须经过一定的预处理。
随着膜材料的改进,我国的膜技术国产化产品已经逐步投向市场,同时由于工程的优化组合,用双膜法来处
理废水使膜技术的成本大幅降低,1t污水用膜来处理回用大约需花费1~2元钱,大大低于购买新水的价格。太
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膜技术进行的净环水系统改造及软水站工程,已经成为膜技术在工业界成功使用的一
个范例。它以炼钢工业废水为主水源,处理能力7.2万t/d,反渗透系统3.8万t/d,工业污水经生化处理后,
通过膜深度处理回到冷轧生产线,实现了水的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膜产业在水处理领域前景广阔
1.RO法海水和苦咸水淡化 膜法海水及苦咸水淡化正在成为重要的淡水补充来源。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宝贵天然财富,把海水转化为淡水已成为国际上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全球已建成海水淡化工厂
15000多个,合计总容量达到7170万m3/d,可生产淡水6520万m3/d。其中海湾六国日产水量达1500万m3。在
海水淡化中,66.7%是用膜法工艺,26.8%采用热法工艺(包括多级闪蒸,低温多效蒸发等)。热法相对膜法成本
较高,但在有余热可利用的地区(例如核电厂、大型钢铁厂等)具有很大的生命力。而膜法海水淡化由于膜技术
的进步,膜原件等成本大幅度下降,使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内膜法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5~7
元/t,具备了全面推广利用的基础。
海水淡化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全球2015年海水淡化市场将达到700亿~950亿美元。我国
海水淡化市场广阔,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大力发展海水淡
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将很快出台,海水淡化的春天即将到来。
苦咸水基本上只能选择膜法进行淡化,苦咸水淡化在我国更是一项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工作。我国内陆苦咸
水资源丰富,尤其是在西北、华北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淡水资源特别紧张的地区。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资
力度,开发苦咸水淡化的技术。在“十二五”期间,选择典型缺水地区,建设5~10个苦咸水淡化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工程将逐步实现大型化,建立10万m3/d的RO膜示范工程及与之相匹配的
膜法(超滤、微滤)预处理工艺、系统,实现系统优化;单机产水规模达到1万~3万m3/d,设备造价比目前降
低30%;研发和优化国产压力容器、能量回收装置和高压泵等关键配套设备,使造水成本比目前降低20%左右。
设计与建造20万~30万m3/d的RO法海水淡化系统;新增RO法海水淡化能力100万~150万m3/d,使我国成为
国际上膜法海水淡化大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建议“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膜材料和辅料的国产化,新制
膜工艺的自主开发、膜组器工艺的优化、高性能配套机电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以及示范性工程的建设。形成3~
4个RO膜和膜元件产业基地;在全国建成3~5个RO技术(结合热法海水淡化技术)示范城市和示范区,建成3~
5个RO法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试验现场,建成海水淡化产业化基地5~8个。到2015年,实现海水淡化工程产值
150亿元以上,相关装备工业产值75亿元以上。还要建设20万~25万m3/d规模的RO法苦咸水淡化系统和10
万m3/d规模的离子交换膜电渗析苦咸水淡化系统。
2.废水资源化 工业废水、市政污水通过市政二级生化处理后再经膜法(如NF、MF/UF+RO、MBR等方法)
深度处理后可回用为工业净水(循环水、工艺水、冷却水)、纯净水,甚至超纯水。目前国际上在废(污)水回
用领域,膜法处理已占到总量的95%以上。国内在石油化工废水、市政污水、工业废水为水源的处理回用工程中
也较普遍地利用膜分离技术,规模从几百立方米/日到10万m3/d不等,工程规模正向大型化和采用集成膜过程
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对多种工业废水分别建立废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的5万~10万m3/d级的示范工程;提
高大规模应用的工艺设计、系统配套和膜组器的水平,并促进基础材料、相关机电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增加
膜品种和大幅度提高膜产量(高性能RO、NF、MF、UF膜和特种离子交换膜、均相离子交换膜、渗透汽化膜等);
加强对工业废水处理直接回用的无机膜技术的推广;MBR等膜处理技术逐步推向市政污水的资源化。
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在传统工艺后加入超滤(UF)或微滤(MF)终端处理工艺(必要时还须添加反渗透或纳
滤),以获得高品质饮用水,保证2012年强制执行的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6条的执行。将建立处理规模为50万~
75万m3/d的自来水膜法净化工程(包括NF、UF、MF法等);面向中小城镇,建立10万~15万m3/d的微污染水
处理示范工程(包括RO、NF、MF、UF法等或其集成膜技术);关注UF法用于农村改水工程的可操作性,实现一
定程度的推广(争取达到应推广量的10%~15%)。
3.微污染水处理 目前我国90%以上的江、河、湖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成为微污染水。此外,
地区性的水中高氟、高硝酸盐含量的地质性微污染也不容忽视。目前全国有3亿人喝不上达标的饮用水。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地表水源污染和自来水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欧、美、日正在制定严格的措施和技术对
策,其中膜技术成为主导技术之一。日本政府要求自来水在出厂前必须经过膜过滤,日本水道协会还规定了膜组
件的具体规格标准。欧洲1990年后新建的水厂几乎全部使用了膜技术,现在全世界仅用微孔滤膜处理的水量就
达到2200万m3/d。自2009年起,我国也开始在杭州、无锡、东营、南通以及北京,建造产水能力最高达30万
m3/d的膜法自来水厂,而且这一势头将随2012年国家饮用水新标准的强制执行而迅速加大。
微孔滤膜MF/UF技术特别适合我国农村水源微生物多、浊度高、地点分散的特点,是农村改水的首选处理技
术。
4.工业节水与循环经济
通过膜法处理技术,推动所有膜过程在生物制药、染料、化工与石化、钢铁、有机产品分离与浓缩、提纯,
有用物质回收,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促进生产工艺的革新,实现节能、节水和节约资源,促进循
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发各工业部门节能减排和工艺改造所需的专用膜;开发20~30项利用膜技术的、具有行业
带动性的节能、节水和节约资源的新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