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化工上市公司 “ 红黑” 榜
百舸争流潮头竞 几家欢喜几家愁
特约记者 杨雯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其中众多上市公司作为化工企业中的佼佼者,
其发展轨迹印证着整个行业的兴衰。目前我国化工行业一共有133家上市公司,在过去的2011年,这些公司发展状
况如何?谁是个中翘楚?谁又在劣势中咸鱼翻身?本期我们根据各家公司2011年第三季度报中的净利润来综合分
析,盘点一下年度发展的“红黑榜”。
2011年化工上市公司利润最高的“小红花”前五名是:巨化股份(600160.SH)、烟台万华(600309.SH)、海南
橡胶(601118.SH)、浙江龙盛(600352.SH)、三爱富(600636.SH);而“小黑花”后五名则是:*ST太化(600281.SH)、
ST金化(600722.SH)、*ST南化(600301.SH)、*ST昌九(600228.SH)、ST明科(600091.SH)。
1. 巨化股份:当之无愧盈利王 15.86亿
作为国内最大的氟化工、氯碱化工综合企业,巨化股份于2011年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
收入64.66亿元,同比增长59.8%;营业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356.93%;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5.86亿元,
同比增长310.78%;基本每股收益1.98元/股,成为本年度当之无愧的盈利王。
对巨化股份而言,2011年最大的亮点在于正式向电子级化学品方向进军。8月份,公司宣布投资建设电子级氟
化铵5000 吨搭配已有的电子级氢氟酸,生产国内空白的蚀刻性水溶液(BOE)产品。该公司战略是,借已有的电子级
氢氟酸技术优势,向下游产业链延伸,这符合氟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且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011年11月,《中国氟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明确表示要抑制低端产品的过剩产
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氟化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规划》的思路恰恰契合了巨化股份未来的发展战略,对巨化
股份构成了直接的利好。相信对该企业而言,行业上升的大周期才刚刚拉开帷幕。
2. 烟台万华:未来的国际化工巨头 15.38亿
在经历十年高速发展后,烟台万华已经成长为全球异氰酸酯行业领军企业之一,2011年三季报中显示,公司前
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5 亿元,同比增长56.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4 亿元,同比增长58.9%。可以
看到,烟台万华前三季度净利润与巨化股份相差不远,而且以双倍值遥遥领先于第三名的海南橡胶。
烟台万华的影响力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据资料显示,2014 年之前,全球 MDI行业仅有烟台万华和韩国
巴斯夫两家扩产,烟台万华是主要的扩产厂家。扩产完成后,公司占国内产能的比重将由2009年的46%增至2013
年的70%,占全球产能的比重将由8.7%增至21%,届时烟台万华将成为全球第二大 MDI巨头。
年初时,烟台万华收购了匈牙利BC公司96%的股权,这给公司海外业务带来超预期可能。这次收购极大地提
升了烟台万华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提高了其出口产品的盈利能力并规避反倾销政策风险,同时为公司
积累了宝贵的TDI生产运营及销售经验。至此,烟台万华全球布局已现雏形,彰显着其成为国际意义上综合化工巨
头的雄心。
3. 海南橡胶:天胶牛市盛宴的领跑者 7.1亿
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与加工企业,海南橡胶已经具有60年橡胶生产经验。2011年1-9 月,公司实现
营业收入73.61 亿元,同比增长79.49%,营业利润6.94 亿元,同比增长82.36%,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7.1 亿元,
同比增长82.97%,实现每股收益0.18 元。
海南橡胶的迅速发展来源于我国天然橡胶消费的快速上升。近年来随着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增长,轮胎生产量
持续上升,我国成为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占全球天然橡胶消费三成份额。然而,我国适合橡胶种植区域有限,
橡胶供应捉襟见肘,约80%依赖进口。
在此背景下,拥有353万亩橡胶林、年加工能力32万吨、背靠海南农垦这一强大股东背景的海南橡胶,近两年
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与此同时,海南橡胶还不断展开大规模的并购整合:公司超募资金30余亿,将对海南岛民营郊
区90%以上的橡胶收购网络覆盖,收购量占全岛民营胶产量的70%;除了布局海南本地外,海南橡胶未来3年还将
投资3-4亿元控制云南民营橡胶加工业务。
坐拥丰富胶林资源,自产胶、民营胶两翼齐飞的海南橡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4. 浙江龙盛:静伺多元爆发时机 6.89亿
浙江龙盛是我国染料、减水剂行业的龙头企业,其2011 年三季报披露,1-9 月份实现营业收入61.88 亿元,
同比增长28.84%,实现营业利润6.51 亿元,同比下降9.0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89 亿元,同比
增长14.72%。
尽管浙江龙盛净利润居化工行业第四位,但其业绩距离市场早前的预计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源于染料
外业务由于宏观经济低迷而整体偏弱,以及棉价疲软导致活性染料需求有所下滑等大环境影响。
就浙江龙盛的定位而言,公司致力于多元化经营,除了涉足染料、减水剂外,还参与到基础原料化工、房地产、
金融等多个领域:公司在上海有三个地块的回迁安置房、商业酒店地产项目,资金已经到位,预计于2012年中期左
右完工;公司设立了创投基金公司,投资滨化股份、大新华航空等;另外,公司还进行过多次短期债务融资入股模
式的拆借,未来或将参与银行业。
多元化发展是当前许多公司发展的趋势,主辅双赢的例子也非常地多。但是,这其中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毕竟
辅业没有足够的积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时候,往往两头不讨好。因此,浙江龙盛的多元化还需夯实基础,遵循更
加稳健的发展之路。
5. 三爱富:乘合资之风破浪 6.59亿
三爱富是我国有机氟领域的领头羊,2011年1-9 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13 亿元,同比增长78.08%,归属
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59 亿元,同比增长1229.85%,对应每股收益1.90 元。
三爱富不是我国做氟化工最大的,但是绝对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相较于其他同类型企业,三爱富一直致力于
新型产品的开拓。例如三爱富拥有国内规模生产“独此一家”的明星产品PVDF,2011年在内蒙的产能有望达1 万
吨。
2011年9 月22 日,三爱富与杜邦中国签署意向书,拟于2012 年在江苏常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企业,主要生
产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全氟乙丙烯(FEP),双方各自持有注册资本的50%。
此次与杜邦的合资将大幅提升三爱富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国内氟树脂多为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高端
产品大都依赖进口。而杜邦在氟聚合物尤其是PTFE 领域处于世界龙头地位,公司同杜邦合资有望获得技术上的突
破,进而成为国内高端氟塑料领域的领军者。
1. *ST太化:化工行业亏损王 -1.26亿
2011年是*ST太化极度关键的一年。由于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若*ST太化2011年再亏损,公司股票将被暂停
上市。然而,根据公司第三季度报,2011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7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6
亿元,对应每股收益-0.24元。
为了能够在最后3个月时间内扭亏为盈,*ST太化想了一招:向控股股东太化集团转让全资子公司华旭化工100%
股权。转让总价为3.41亿元,太化集团以现金3.11亿元支付为主,余额2982.22万元通过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工程建设
公司100%股权支付。
不得不承认,一旦这项交易成功,这将对公司全年经营业绩产生巨大的影响,*ST太化极有可能凭借这项交易,
摘掉连亏三年而退市的帽子。不过,此项交易能否顺利进行,还需经股东大会及相关监管部门批准才行。*ST太化
的存亡,年底即见分晓。
2. ST金化:背靠大树难乘凉 -1.12亿
虽然已于2010年完成破产重整,但ST金化的财务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截至9月30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93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2 亿元,对应每股收益-0.26元。
作为冀中能源集团旗下化工板块的唯一上市平台,ST金化2011年受到了母公司的“诸多关照”:11月15日,
ST金化公布定向增发预案,拟以6.18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最多3.6亿股,募资用于40万吨/年PVC项目、5万吨/
年糊树脂项目和偿还贷款、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第一大股东冀中能源将以12亿至16亿元现金认购,占拟募集资金
额的55%至73%。并且,ST金化还将适时启动对冀中能源集团及冀中能源旗下的甲醇、钾碱、钙盐、六氟磷酸锂
等化工业务的整合。
然而,尽管背靠冀中能源这棵“大树”,ST金化的前景还是令人担忧,毕竟当前PVC下游需求不旺,且产能过
剩严重,加上ST金化在PVC生产上并不具备特别明显的优势等因素,ST金化的成功概率并不算太高。
更何况,ST金化已有“前车之鉴”:2008年7月,ST金化重组拟注入钾碱等资产,后因市场大幅调整,公司
股价跌破定向增发价而流产。因此,这次整合是成是败,市场亦是拭目以待。
3. ST南化:政府“输血”的幸运者 -1.06亿
从12月19日起,*ST南化将正式摘星,成为ST南化,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的“输血”保牌。
因2008年度、2009年度连续两年发生亏损,ST南化自2010年4月24日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告。近日,相关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公司2010年财务报告的审计结果,认为2010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1万元,*ST
南化得以摘星。
然而,了解这家公司的人都知道,如果2010年时政府不出援手,对公司给予经营性财政补贴3.3亿元并计入公
司当年损益,ST南化2010年连续第三年亏损已经几乎没有悬念。换句话说,政府补贴成为ST南化保壳的最后一
根救命稻草。
财政补贴大大缓解了ST南化燃眉之急,帮助公司2011年实现顺利保牌。但是,“输血”并非长久之计,ST南
化的“造血”功能如何呢?
近年来,我国氯碱行业产能扩张势头旺盛,2010年新增烧碱产能为228万吨,而2011年仅上半年又新增产能
267万吨;2010年我国新增PVC产能262万吨,2011年上半年又新增118.5万吨。一面是产能的加速扩张,另一面
则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资源税率政策的调整,在双重夹击下,氯碱企业如何实现自身盈利,便成了生死存亡的
关键。
2010年,化工行业景气回升,主业同样为氯碱的新疆天业、金路集团、英力特、云南盐化、氯碱化工等上市公
司均实现了盈利,然而身为华南最大氯碱企业的ST南化前三季度仍然巨亏。当年一年内,公司还出现了三次重大
的高管辞职。
2011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5亿元,同比增长11.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6亿,同
比增长49.57%,对应每股收益-0.45元。换而言之,公司仍然在继续亏损。在此种情况下,不由得让人怀疑,ST南
化靠政府帮持之路能走多远?
4. *ST昌九:重组“绯闻”难救市 -0.87亿
根据三季度报,*ST昌九实现营业收入7.87亿,同比增长2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87亿,同比
下降46.88%,对应每股收益-0.36元。
就公司业务而言,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利润的源泉是丙烯酰胺。*ST昌九是国内最大的丙烯酰胺晶体生产企
业,具有一定的定价权,产品每吨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几百元。然而,虽然公司在丙烯酰胺业务领域具有一定的竞
争优势,但是其下游客户主要是江浙的一些中小企业,同时由于丙烯酰胺在投资和技术等进入门槛较低,公司有很
多潜在竞争威胁。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威胁对公司的发展已然造成了影响。2011年已经是*ST昌九第三年亏损,按照有关规定,股
票存在自2011年年度报告公告之日起被暂停上市交易的风险。如今2011年已到年底,对苦苦支撑的*ST昌九来讲,
公司时间所剩无几,当前最大的问题自然是生存。
即使江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间接控股*ST昌九一事早已尘埃落定,*ST昌九“绯闻”
依然不绝于耳,仅江西省内就传出公司与赣州稀土、江钨集团、南昌银行、四特酒的重组“绯闻”,12月还与媒体
陷入赣州工投是否将对其重组的“文字游戏”中。
重组绯闻对*ST昌九来说,还是有获益的一方面,至少有一段时间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上涨,并多次出现涨停或
触及涨停的情况,与当期大盘表现出现较大偏离,显然是有资金在赌其重组。然而,这些直至年末也没有听到确实
的消息,加上证监会2011年发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
借壳上市的标准,壳资源将不再那么诱人,*ST昌九也再非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面对如此局面,*ST昌九未来似乎
难解迷茫。
5. ST明科:“明天系”旗舰的沉没 -0.73亿
2010年5月4日,“明天系”染指资本市场的首家上市公司、早期最核心的上市公司运作平台——明天科技被
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披星戴帽成为ST明科。
2011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05亿,同比下降22.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73亿,同比下降
91.49%,对应每股收益-0.22元。
根据市场分析,主营羸弱是ST明科业绩江河日下的主要原因,在ST明科的业务表中,可谓是“精彩纷呈”:
公司既经营基础化工,同时还涉及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开发、能源、金融、交通、电力、邮电等等,但是,除了是我
国最大的电石出口企业之外,并没有一项业务能够让ST明科占据绝对优势。更遗憾的是,电石出口也并没有给公
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对此,公司管理层一直没有解决主营问题,导致主营的IT和化工资产先后被迫剥离,变卖。同
时,公司的资本运作效率不高,使得公司每况愈下,目前净资产已经大幅缩水。
为了自救,ST明科剥离了部分不良资产和冗员,并且停产整顿一段时间,计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转
型。但是,根据其以往的资本运作水平观察,很难相信,转型重组真的能够救活ST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