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盘点
2011年中国化工:深入转型的“喜”与“痛”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 中国化工信息周刊总编 程长进
2011年,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开局之年”,“十一五”的迅猛发展为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项中
长远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明晰;国际化学年活动精彩、影响深远;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能源化
工终获突破,稳步推进……但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贸易摩擦更加激烈,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环保
安全形势严峻,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行业盈利更为艰难。2011年的中国化工,正走在“由大转强”的转型
之路上,我们期待,行业的转型能够更加科学,更加明晰,更加步履稳健。
一、“十一五”增长显著,“十二五”任重而道远
“十一五”末,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88万亿元,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到5.23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现价)超过21%。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化工生产国,第二大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国,多种产品位居
世界第一。但产能结构性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竞争力不强等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是暴露无遗,尤其是结构性产能的严重过剩,波及了大多数基础化工产品,而高端的新材
料、专用化学品又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过剩”成为过去5年中一直在谈论的话题。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以及各行业“十二五”规划陆续出台。规划中重点围绕结构性产能过剩,强调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
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要求重点做好以下调整:一是对产能过剩的大宗基础化学品要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总
量;二是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精细化率,在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
化学原料行业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实现产品从“通用型”向“专用型”的转变;三是发展壮大节能环保
产业,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但“十二五”规划的开篇之年,行业便遭遇了CPI屡上新高、商品房与汽车受到限购、高铁建设受挫等种
种宏观层面的不利因素;而国际舞台上,北非中东政局动荡、欧债危机加剧等诸多不稳定的外因,也预示着“十
二五”任重而道远。
二、入世十年成功融入世界,竞争加剧提升核心竞争力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入世之初,业界共同担忧的话题是如何应对国际竞
争;十年后回首,中国经济成功并深入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中。十年前的2001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工业总
产值仅1.38万亿元,进出口总额735.04亿美元;十年后的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进出口
总额达4587.8亿美元。翻开2001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只有中石化、中石油入围,排名
皆在60位以后;而2011年的世界500强,中国已经入围61家列世界第三位,中石化已排名第5位,中石油跃
居到第6位。
为了应对入世后的全球竞争引发的贸易摩擦事件,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自2003年起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
机制,对重点、敏感产品进行了跟踪预警,及时通过反倾销立案调查,有效维护了产业利益。但2011年并不是
风平浪静的一年,轮胎双反案、光伏电池双反案等不断困扰产业。同时由于外资技术控制力在国内逐渐强化,
外资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嫁接我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如2011年有机硅产业突遭某跨国
公司的低价竞争,就是其典型的操作手法。长时间以来我们形成的依靠资源消耗和低廉的人力成本为主的外向
型经济面临着转型,产业竞争正从“市场份额之争”向“核心技术之争”延伸,从“单一产品竞争”向“产业
链竞争”延伸。
三、利益博弈再现德班,石化产业大有作为
2011年12月10日,经过一天一夜的“加时”谈判,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鸣金落幕。德班会议,
是一场“国家利益”与“地球利益”的艰苦博弈。虽在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坚持下,德班会议
通过了四个决议,其中包括《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要在2012年正式被批准,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启动
绿色气候基金等。但因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相继退出《京都议定书》,其前景并不乐观与明朗。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早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9
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十二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方案》细化了“十
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t标准煤(按
2005年价格计算),“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t标准煤。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品和支柱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从
行业层面而言,整个石化行业要全面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化学融入生活,国际化学年硕果丰盛
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口号是 “化
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一年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学会、AICM等机构组织的国际
化学年系列活动在国内依次展开,人民大会堂启动仪式、百年讲堂系列报告会、化学开放日、责任关怀促进大
会、学术研讨、科普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精彩纷呈,不断展现着化学科学的美好和作用,促进了中国化工的“低
碳、环保,高效、创新”的未来发展。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为了致敬国际化学年,特别携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共同推出了“2011国际化学
年网络摄影大赛”,大赛通过镜头捕捉自然之美、化学之美,呈现化学及化工行业“使世界更美好”的巨大推动
力量。2011年,《中国化工信息》周刊根据化学工业不可逆转的绿色发展趋势,推出了《国际化学年——寻找绿
色化学》全年专题报道,通过八大主题五十多篇系列报道文章,聚焦了建筑、交通、水与环保、电子化学品、
新能源、营养与健康等下游及新兴领域对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诉求,陶氏、朗盛、赢创、阿克苏诺贝尔、瓦克、
赛拉尼斯等跨国公司积极参与了全年绿色化学的报道和案例,以其优秀和前沿的解决方案为国际化学年的“绿
色之旅”谱写出多彩的篇章。
五、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掣肘问题依然多多
新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可再
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指标: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达1亿kW,年发电量1900亿kWh,其中海上风
电500万kW;太阳能发电将达1500万kW,年发电量200亿kWh。加上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以及核电等,2015
年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t标准煤。未来几年煤层气、页岩气等的开采应用,也将成为新兴能源的
关注重点。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带动相关的化工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强度更高的复合材料、多晶硅、高端精细化
工产品,EVA、PVB等底膜材料、有机硅密封材料、铅-碳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无论是产能用的结构材料,还是
储能用的储存材料都将能大幅度的增长。
不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光伏行业受欧债危机与产能过剩的影响,产业链受到重创;风
电脱网已成为近两年风能发展的“关键词”,如何解决风电并网、风电消纳等问题是风电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福
岛核事故为全世界的核能发展敲响了警钟,安全问题成为核电发展的首要问题;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短
板”,面临原料不足、政策不明朗等多重因素的困扰……如何解决掣肘产业发展的种种问题,还需要政府、行业、
企业的共同努力。
六、尾气排放加剧空气污染,清洁燃料还需“给力”
2011年冬季,中国东部、北部地区雾霾弥漫,尤其首都北京的空气污染多次达到“重度”水平,机动车尾
气排放作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更加引人瞩目。汽车保有量的急剧上升,使得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有害
污染物的排放也不断加剧,汽车燃烧产生的尾气已成为PM2.5的主要“贡献”者,清洁燃料技术是解决这个问
题的出路之一。
6月21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第四阶段轻型汽油车、两用燃料车和单一气体燃料车污染物
排放标准的公告》,公告显示自2011年7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销售的轻型汽油车、两用燃料车、单一
气体燃料车必须符合国Ⅳ标准的要求。然而政策执行,燃料质量却并不“给力”。国内油品质量远不能与进口成
品油相比,汽、柴油的技术质量标准低,炼油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炼油企业因成本问题积极性缺失。因此,
中国油企要实现低碳和环保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就必须应用能生产高等级油品的炼油设备和技术,在短期经济
利益和长远环保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在长远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七、煤化工示范获突破,稳步推进仍是关键
《石油和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中提出“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路线是:“有序开展新型
煤化工研发示范,进一步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煤化工核心技术的开发力度,推动煤制烯烃、煤制甲烷、
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长周期稳定运行。在保障经济性的前提下,在沿海地区适度
布点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曾经过热的煤化工产业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数次规范之下,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示
范项目的不断探索,终于取得了突破。
2011年,三大煤制烯烃示范项目进展顺利,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MTO技术的神化包头60万t/a煤制
烯烃项目于1月投产,神化宁煤、大唐多伦等两套采用引进技术建设的煤制烯烃项目,也在年内分别经过投料
试车,试产出合格的聚丙烯产品。中国石化也正式涉入煤制烯烃,为稳定烯烃供应寻找资源。
但专家指出,目前言示范项目的成功还为时尚早,煤制烯烃示范项目的成功还有待检验。也有专家指出“经
过60年的发展,我国乙烯和丙烯产能之和才超过3000万t/a,2010年超过5000万t当量消耗,而目前煤制烯
烃规划产能已超过2000万t/a,这种过热势头显示出我国煤制烯烃产业的不理性发展”。
在煤制烯烃示范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10月28日,备受关注的甲醇期货成功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
甲醇燃料试点仍在稳步推进,这既可保证甲醇市场的稳定,也为严重过剩的甲醇寻找出路。
八、新材料发展喜忧掺半,寻求突破须防过剩
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新材料是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十二五”产
业技术创新规划》与即将出台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都要求,重点支持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
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发展,到2015年新
材料产业规模将达2万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这其中所涉及的化工新材料,如特种橡胶、工程塑料、
高性能纤维在经历了长期的结构性短缺后,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主要合成橡胶总能力已达到333万t/a,跃居世界第一位。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工程塑料产业,年内取得
了不俗的突破,众多大型项目宣布投产或开工奠基,据不完全统计,4套聚甲醛项目共计42万t/a产能已经投
产或开工奠基;3套聚碳酸酯(PC)共计超过50万t/a生产能力进入规划或扩建。而作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中
的重要原料,有超过160万t/a产能的MDI扩产或获批新建,有54万t/a环氧丙烷项目已签署生产工艺许可协
议或计划投资。在高性能纤维方面,国内已可批量产出T300碳纤维并开始研发T700以上的牌号,万吨芳纶II
装置工程化研究也已启动。
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多晶硅、有机硅等本来风头正劲的产业,却因欧债危机、低价竞争等各
种原因,过早地滑入了“过剩”的行列,跌入了低谷。随着近几年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种橡胶产业还是却
力不从心,丁腈橡胶、丁基橡胶和乙丙橡胶在原料供应或技术上都存在问题。而就在人们祝贺中国碳纤维取得
突破时,国内却有数十个地区政府高调发展碳纤维产业,又让人们担心不久的将来碳纤维是否也会沦为低水平
重复与过剩产业。
九、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化工行业自律勇担社会责任
“瘦肉精”、“牛肉膏”、“染色馒头”、“毒豆芽”、“地沟油”、“毒腐竹”等等恶性事件频频曝光,将2011年
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推向上风头浪尖;而台湾的塑化剂风波,也让大众知道了增塑剂的存在。在监管乏力、问
责缺失、道德滑坡、利益挂帅的社会背景下,化学品屡屡被错误地用到不该用的地方,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替
罪羊”。当大众通过网络将食品安全问题问责于化学品时,也会连累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地沟油”返回餐桌的黑链条被频频曝光,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全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及无害化治理项
目33个试点城市立项,地沟油回归“正途”进入生物柴油行业有了更好的社会和政策基础:该途径既解决了餐
余垃圾污染问题,又利用成熟的产业化技术,让“地沟油”变成清洁的生物柴油,为新能源发展做贡献。9月
22~23日,在全国生物柴油行业协作组年会上,全体会员郑重承诺:保证进入生物柴油企业的地沟油全部加工
成生物柴油及其他化工原料,不让一滴地沟油回流餐桌!此番行业自律行为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让全
社会看到了化工行业为保障食品安全所做出的努力。
十、事故频发再引关注 环保安全主题永恒
7月康菲原油泄漏事件、11月山东新泰联合化工的重大爆炸、12月中海油珠海天然气管线泄漏、频发的聚
氨酯保暖材料引发大火;陕西凤翔铅污染、湖南浏阳镉中毒、山东临沂砷污染、云南曲靖铬污染等重金属污染
事件……一起起泄漏,一起起爆炸与火灾,一起起重金属污染,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强烈地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环保与安全是产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国家也一直下大力气整治环境,保障生产安全。《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
规划》(2010—2015)于2月获得国务院批复,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重
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于2011年12月起实行。结合今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环评审批也发挥重
要了作用,对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39个项目退回环评报告书、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而中石油大连石化总经
理因一年内连发安全事故而下课,这也是国家加强问责机制和保障措施的有力手段。
经济的发展需要化学工业的强力支持,在环保与安全的双重压力下,化工项目集中进园区,合理进行区域
规划,沿江沿海科学布局,是业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