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环保与安全:警钟长鸣 任重道远
2012年1期 发行日期:2012-01-05
作者:刘秀凤
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盘点

环保与安全:警钟长鸣  任重道远
特约记者  刘秀凤
  2011年刚刚落幕,在这“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石油化工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成绩也有挑战。康菲溢油事
故仍未终了;地处渤海湾的大连因火灾、PX项目等频繁见诸报端;灰霾蔓延,公众一夜之间知道了PM2.5这种细
小的颗粒物;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而油品升级却阻力重重;重金属污染,种种事故刺痛着人们的神经……盘点
2011,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也为了未来更加美好的蓝天和更绿色的家园。

康菲溢油:余波未了仍需深思
  近日来自国家海洋局网站的消息,2011年6月发生溢油事故的蓬莱19-3油田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溢出。沸
沸扬扬已经半年,康菲溢油事故似乎还是很难画上句号。时至今日,围绕这一事故仍有诸多疑问待解:为什么不
能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为什么事故责任方康菲公司能够如此傲慢?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
大,赔偿又该如何进行?在进行海上油气开发的过程中,该如何防范环境风险?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也在迅猛增长。为了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从陆地走向深海已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海上油气开发绝非比陆地上多了一层水那么简单。2010年墨西哥湾的BP漏油事故给全世界石油公司上了
沉重的一课。不幸的是,康菲公司在渤海重演了这一幕。
  有人把渤海比喻成“摔碎的盆”,也曾有人质疑这样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否适合石油开采;如果进行石油开采,
反过来是否会对地质结构产生新的影响。就在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之下,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蓬莱19-3油
田生产作业过程中违反总体开发方案,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失,明显出现事故征兆后、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由此造成一起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责任事故,最终污染海洋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
  没有安全,一切都会成为零,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酿成大祸。有专家呼吁,今后在进行海上油气开发时,应
该慎重考虑整个开发给环境带来的风险,应时刻绷紧安全的弦。

油品升级:拖了后腿该怎么办
   PM2.5,接连不断的雾霾天气让这种细小的颗粒物一夜之间人尽皆知。减排PM2.5,该从何入手?这种颗粒物
一方面来自于直接排放的污染物,另一方面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到空气中,通过化学反
应产生的硝酸盐、硫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数据显示,机动车尾气污染目前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污染源,
在机动车保有量接近500万辆的北京,其氮氧化物贡献率超过了50%。要实现机动车污染减排,提高机动车排放
标准的同时,还必须改善燃油品质。尤其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在用车,油品升级是实现减排的重要举措。可现实
情况是,燃油品质升级没能跟上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的步伐,油品拖了“减排”的后腿。
  因为燃油供应无法达标,环境保护部曾在2010年末复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第四阶段重型柴油车排放标
准的实施时间推迟了一年;将第四阶段轻型柴油车排放标准的实施日期推迟了两年。时至今日,与国四机动车排
放标准配套的《车用柴油》第四阶段标准目前还处在起草阶段。
  硫含量是车用燃油标准的一项标志性环保指标,各国提高车用燃油标准的主要任务就是降低硫含量。国内炼
油企业已经掌握了脱硫的相关工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降低硫含量需要增加脱硫装置,由此会带来成本增加。但
在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炼化企业难以通过油价转嫁成本,这导致中石油、中石化等油企缺乏升级油品的动
力,致使国内的油品标准升级缓慢。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石油需求量增长迅猛。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5%,而目前国际市
场可以增加的原油供应又以含硫、含酸的重质原油为主。要对重质油进行脱硫精炼,所需投入更大。必须承认,
保证能源需求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但加快我国油品清洁化步伐,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紧迫
要求,也是炼油企业必须迎接的挑战。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但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机动车污染
防控是重要一环。12月7日,北京市第五阶段车用汽柴油标准开始征求意见,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开始实施。专家
认为,这在全国具有标杆意义,因为油品标准每上一个台阶,各项污染物排放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可对于全
国更多的地方,油品升级到底还要等多久?
  
重金属污染:当前问题与历史遗留都要管
  从陕西凤翔铅污染、湖南浏阳镉中毒、山东临沂砷污染到云南曲靖铬污染,重金属污染强烈刺痛着人们的神
经。2011年2月,《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一个获得批复的“十二五”
规划,重有色金属(含伴生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
制品制造业五大行业成为被重点控制的行业。
  事实上,重金属污染防控更难处理的是历史遗留问题。2011年8月,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化工公司将总量5000
余吨铬渣非法丢放,导致珠江源头南盘江附近水质受到污染。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9月23日,环保部表示,
将在两年内解决全国现有铬渣遗留问题。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与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了《铬渣污染
综合整治方案》,要求在2010年底前,所有历史堆存铬渣实现无害化处置,国家发改委并为此划拨了大量整治资
金。但最终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全部处置完毕的只有7个。究其原因,技术瓶颈不容回避,如何在
处置铬渣的同时避免二次污染需要仔细论证。
  实践证明,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手段,不仅治理成本高,而且无法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不
能大幅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单纯的末端治理不可能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要遵循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理念,这一重金属污染治理思路已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
  化工行业涉及的重金属问题还包括聚氯乙烯生产中的汞触媒。为从根本上解决汞污染问题,减量化、无汞化
一直是我国聚氯乙烯行业努力的目标。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制定的汞削减路线
图,2010年~2015年是汞使用的减量化阶段,重点推广低汞触媒,同时推动固汞触媒的工业化试验和无汞触媒的
基础研发,争取2015年行业全部使用低汞触媒,使汞消耗量大幅降低;2016年—2020年重点进行固汞触媒的推
广应用,进一步降低汞消耗量,同时推动无汞触媒的中试试验和工业化试验;2020年以后,全面推广应用无汞触
媒,行业进入无汞化阶段。当前行业应用的低汞触媒汞含量能在6%左右,是高汞触媒(汞含量10.5%~12%)的
一半左右。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1年聚氯乙烯行业使用低汞触媒的厂家已达30多家,每家企业的使用比例也
在逐步加大。
 
控制环境风险:严格环境准入,建立长效机制
  2011年11月22日,大连新港两个10万吨级储油罐因雷击造成密封圈着火——这已经是过去16个月中,中
石油在大连的第五把火。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在大连新港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导致约1500吨原油流入海洋;
当年10月24日,这一事故现场拆除过火油罐时,罐内残留油品再次发生火情;2011年7月16日和8月29日,
位于大连东北部甘井子区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还曾发生两次事故。为什么这么多教训还拧不紧中石油安全生产
的阀门?“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每次事故之后都会听到这样的要求,但如果没有强有
力的问责机制和保障措施,这些大而全的口号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吗?
  化学品环境管理是“十二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排查的4.46万家化学品企业中,72%分布在
长江、黄河、珠江、太湖等重点流域沿岸,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的
占12.2%。2010年,环保部曾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的相关企业进行摸底排查,发现1.8万家化工企业中,有3607
家存在环境隐患。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并不尽如人意。一位曾参加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
专家表示,很多企业的应急预案看起来面面俱到,但仔细一看却是千篇一律,根本体现不出企业的特点。这样的
预案写在纸上、放在电脑里、挂在墙上应付检查可以,但实际工作中没有任何意义。
  2011年9月15日,环境保护部在京召开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视频工作会议,强调严格环境准入,
建立化学品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未来还将建立化学品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相关部门也在即日起暂停受理在工业园区外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的各类申请。当前,我
国化学工业产值已经居世界第一位,石化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严重污染环境问题,迫切
需要得到解决。

环境影响评价:“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2011年8月8日,台风“梅花”突袭渤海湾,掀垮了大连福佳大化脆弱的防波堤,也使得福佳大化PX项目
浮出水面引起社会瞩目。资料显示,这一项目为全国首家民营企业控股的联合芳烃石化项目,也是国内最大的PX
项目,总投资95亿元,是当年“大连市政府六大重点工程”之一。这一项目的兴建,延伸了大连石化产业从炼
油到PX/PTA,再到聚酯切片的石化“黄金产业链”,填补了大连石化只有“油头”没有“化尾”的空白。但在投
产26个月后,8月14日下午,大连市委市政府宣布福佳大化PX项目立即停产,并正式决定将其搬迁。但据最近
相关媒体报道,大连市政府或已收回搬迁决定,因为没有找到新区域来接纳该项目,如果搬迁,政府将面临巨额
赔偿。
  事实上,当地很多人一直对PX项目心有余悸,也曾有激烈反对的声音,但项目还是上马了。现在,很多人
会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必讳言,在过去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建设项目
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评价常常只是“走走过场”。在经济效益、官员政绩挂帅的背景下,很多环境隐患在项目设计
之初就已埋下。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其效果远远要好于亡羊补牢。但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公众
却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得详细信息,参与度程度低,意见也得不到尊重。对于这一项目,如果严格走环评程序,
让公众参与进来,充分论证、充分征求民意,何至于在非议甚至骂声一片中收场呢?
  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要公开透
明,充分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同时,要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对化学品项目布局进行梳理和评估,推动石油、化
工等项目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与在末端治理途径发力相比,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才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治本
之策。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