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2011多晶硅产业的“内忧外患”
2012年7期 发行日期:2012-02-21
作者:姚松
2012大宗化工产品年度系列报道之一

2011多晶硅产业的“内忧外患”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姚松

    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春来。中国多晶硅产业总算挨过了苦不堪言的2011年。但是这个漫长的冬季何时才能
真正过去?海外厂商血拼中国企业要到何时?2012年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光伏企业又路在何方?一个个尖锐的问
题拷问着业者。

进口量悄然回升,“新两头在外”怪圈形成
  多晶硅价格从2008年的350万元/t,到2011年11月20万元/t,缩水近330万元/t,不仅挤破了多晶硅行
业存在的价格泡沫,也挤出了多晶硅企业的“血泪”。中国虽然占据着全球硅片及组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但这没
有给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带来“近水楼台”的竞争优势。与国内多晶硅企业相比,国外多晶硅企业的竞争力无疑体
现在产品的成本及品质上。通过不断压低市场价格,缩减利润空间,逼迫国内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削价销售,
并最终减产或停产,原本属于国内多晶硅企业的市场从而也就被进口多晶硅所填补。
  据海关数据统计,自2011年7月起,我国多晶硅进口量连续三个月维持在高位,2011年9月进口量高达6479t,
刷新了单月进口量的最高记录。截至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多晶硅累计进口量达4.85万t,已然超过去年全年约
4.5万t的进口量。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多晶硅进口量高达6.46万t,进口依存度较2010年的50%有所
回升,达到65%左右。
  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多晶硅行业而言,长期依赖进口其实不足为奇。但随着国内多晶硅企业的成长,其进口
依存度已由2008年的80%逐步下降到2010的50%,但进入2011年以来,持续恶化的市场趋势却使得原本有所缓
解的进口依存度悄然攀升。而与早先因产量所限而无奈流失市场不同的是,由终端需求萎缩引致的“国外多晶硅
内流,国内多晶硅停、减产”现象,正重新构建中国光伏产业“新两头在外”的供需怪圈。

欧债危机诱发产业低潮,“双反”调查雪上加霜
   2011年,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占据全球光伏主要应用市场的欧洲并未迎来需求的实质好转,这是导致全球多
晶硅产能陷入过剩困局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由于德国、意大利等欧洲消费大国的光伏补贴政策不明朗,2011
年前5个月欧洲光伏安装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6月补贴政策尘埃落定之后,欧洲市场装机量才有小幅回升。
纵观2011全年,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
市场需求大幅下降。2010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增速达153%,而2011年市场预计增长仅为20%,欧洲市场表
现大大低于业内预期。需求大幅萎缩导致了光伏产品价格的急速下滑。2011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组件、电
池片价格分别下跌了约45%、52%、53%、42%。
    屋漏偏逢连夜雨,更糟糕的是欧债危机的“雪”又加上了美国“双反”调查的“霜”。2011年10月19日,
美国七大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诉,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对进口中
国的太阳能电池征收“超过100%”的进口关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分别于2011年10月19日和
11月8日予以立案。
    然而相对现在全行业利润率仅为5%左右的水平,即便只增加10%的关税,企业也无法承受。对中国企业而言,
更可怕的后果还在于此案的连锁效应。继美国之后,欧盟很可能也随后发起针对中国同类产品的“双反”案。作
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光伏电池10%出口到美国,80%出口到欧洲,如果“连锁效应”发生,对行业将带
来更大的危机。

全球产能扩张隐忧,产业新格局逐渐形成
  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曾经一度掌握全球多晶硅市场八成以上的七大多晶硅厂——Hemlock、MEMC、
Mitsubishi、Sumitomo、Tokuyama、Wacker、REC的局面已正在发生改变。截至2011年底,由于韩国OCI与中国
GCL的大幅扩产,2011年的多晶硅市场已改为由Hemlock、Wacker、OCI及GCL四家最具竞争力的太阳能多晶硅
的“四大金刚”竞争态势。“四大金刚”目前产能依次为:4.3万t/a、4.2万t/a、4.2万t/a及6.5万t/a,四
家合计产能19.2万t/a,占全球总产能近7成比例。除GCL在2011年提前完成扩产计划外,Hemlock、Wacker、
OCI在2012年还将分别提升产能至5万t/a、5.2万t/a及6.2万t/a。届时“四大金刚”所占比重还将进一步
增加,行业竞争也必将打破国界限制,更加白热化。
  由此可见,在下游需求乏力,而上游产能扩张的情况下,国际多晶硅价格仍将持续面临走低的局面,这对扭
转国内多晶硅进口趋势将十分不利。而国内多晶硅企业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面对如此惨烈的竞争环境,国内多
晶硅企业除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外,则只有期待终端需求的复苏以及海外多晶硅厂商扩产步伐的放缓。

“大鱼吃小鱼”式行业重组势在必行
  2011年11月16日,有消息称,工信部已组织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赴四川、河南等地与多晶硅行业企业座
谈,了解行业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状况。根据调研情况,工信部已初步形成稳定国内多晶硅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即推动多晶硅行业整合,鼓励大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2011年12月14日,工信部随即发布了首批符合《多晶
硅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入围企业包括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
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晶硅企业,这些企业有望成为此次行业整合主体。
  笔者认为多晶硅行业就像一桌麻将,政府、国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四方博弈,在这个赌桌上,国企的赌
资是由政府提供的,而政府和大企业又暗通款曲,所以中小企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国内各个行业
普遍存在的现象。当行业鼎盛时,中小企业也许会从中分得一杯羹,当行业一旦处于低谷,首先被淘汰的就是处
于孤立无援状态的中小企业。然而兼并重组并非易事,笔者看来很多国内的多晶硅巨头企业也许并不想借此将中
小企业纳入自己麾下。其一,区位差异使得兼并重组并不能立即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反而会打破巨头企业原有
的发展规划;其二,并购之后对于这些中小企业原有生产设备的改造成本,将远高于重新建造一条新的多晶硅生
产线。因此,兼并重组有可能出现“1+1<2”的现象。
  综上所述,工信部推动的此次兼并重组政策很有可能先在拥有国资背景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中铺开。其余中小
企业会让其进行市场化的选择。

2012行业仍要蛰伏
  2011年12月9日,国家能源局透露《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已由原来的“到2015年太
阳能发电将达到10GW”上调50%,至15GW;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12月21日,国家“863”计划——《风电场、光伏
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在甘肃启动。
  2011年末这些利好的消息可谓是给光伏行业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并网技术的有待提
升、5年的发展时段以及全球光伏组件高达7GW的库存量等等客观现实问题都使这丝曙光又蒙上一层阴影。笔者
判断,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2012年仍处于蛰伏期,库存的压力将使得现货价格维持在低位,而发达经济体的政
策走向并不能给短期市场以极大提振,新兴经济体的政策效应显现仍须时日。处于下游的光伏市场尚且如此,产
业链上游的多晶硅市场状况便可见一斑。

苦练内功期待行业再次爆发
    受到价格、市场、技术、资金的多重影响,2012年将是全球多晶硅产业各家公司拉开差距的一年。未来在价
格与质量无法取得优势的厂商将被大公司兼并或是被市场淘汰。为使企业能够在此竞争下继续存活最终分享到市
场再次腾飞的硕果,笔者对行业提了几点建议,仅供业者参考:
  (1)企业急需加强自身技术改进,提升单线产能,提高四氯化硅转化率,提升产品质量,压缩生产成本;(2)
国家政策各地政府加紧落实,迅速启动国内需求,使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3)国内太阳能市场不要
完全开放,制定本土供应指标和贸易限制,给本土与企业发展赢得时间;(4)政府需继续加大在储能、并网等技
术上的科研扶持力度,鼓励创新技术;(5)上下游联合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行业质量标准,使产品质量有据可依。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