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PTA产能过剩之势显现 行业面对诸多挑战
2012年12期 发行日期:2012-03-27

产能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苯二甲酸(PTA)市场需求强劲,导致PTA产能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PTA产能只有438万t/a,2008年增长到1232万t/a,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近两年,我国PTA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每年都有一些新建或扩建装置建成投产。2009年,大连逸盛
150万t/a以及重庆蓬威90万t/a装置投产;2010年,福建石狮佳龙60万t/a项目投产;2011年,江苏江阴汉邦60万t/a以及浙江宁波逸盛150万t/a装置投产。2011我国PTA总产能已经达到1742万t/a,同比增长13.7%;产量为1648.0万t,同比增长16.6%。
  近几年,随着国内民营及其控股企业、外(台)商业独资及其控股企业投资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我国PTA的产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国内PTA产能基本上由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所属国有控股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外(台)商业独资及其控股企业、民营及其控股企业的产能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小。2011年我国外(台)商业独资及其控股企业的产能为500万t/a,占国内PTA总产能力的28.70%;民营及其控股企业为810万t/a,占45.5%;国有控股企业为432万t/a,占24.8%。在国有控股企业中,中国石化产能为337万t/a,占19.3%;中国石油产能为95万t/a,占5.5%。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聚酯生产发达的华东地区,2011年华东地区(包括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的产能合计为1190万t/a,约占国内PTA总产能的68.3%;华北地区(包括天津市)产能为35万t/a,占2.0%;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为 237万t/a,占13.6%;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为150万t/a,占8.6%;中西部地区(包括新疆、湖南省和重庆市)为 98万t/a,占5.6%。其中浙江省我国最大的PTA生产基地,生产厂家有4家,产能合计达到590.0万t/a,占国内总产能的33.9%。浙江宁波逸盛石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PTA生产厂家,产能为270万t/;其次是浙江华联三鑫石化,产能为180万t/a。2011年我国PTA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1。

表1  2011年我国PTA主要生产厂家情况        万t/a

生产厂家名

产能

技术来源

上海石化

40

三井油化

扬子石化

75

阿莫科

60

英威达

洛阳石化

32

阿莫科

天津石化

35

三井油化

仪征化纤

35

阿莫科

60

杜邦

辽阳石化

27

杜邦

60

英威达

乌鲁木齐石化

8

杜邦

翔鹭石化企业(厦门)

150

日立

珠海BP化工

150

英国石油

浙江华联三鑫石化

60

伊斯特曼

120

英威达

宁波三菱化学

60

三菱化学

亚东石化(上海)

60

英威达

浙江宁波逸盛石化

270

英威达

逸盛大化(大连)石化

150

日立

重庆蓬威石化

90

中纺科

江苏汉邦(江阴)石化

60

英威达

福建石狮佳龙石化

60

英威达

台化兴业(宁波)

80

台塑

产能显过剩之势

  近几年,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不断发展,PTA的表观消费量也稳步增加。2011年达到2183.04万t,同比增长5%,由于产量的不断增加,产品的自给率不断增加。2006年以前,我国PTA的进口量逐年增加,2006达到700.43万t,为历史最高值。此后随着国内产能和产量的大幅增加,进口量有所减少。2011年进口量为537.75 万t,同比减少19%。2006~2011年我国PTA供需统计见表2。
    我国PTA产品主要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PET),因此PET的需求直接决定了PTA行业的发展状况。1996~2005年是我国PET发展的黄金时期,产能年均增长率达到27.0%。“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以及PET产能出现局部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大幅度下降,行业发展开始转入平稳发展期,年均增长率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增速保持一致。2011年我国PET产能约为2860万t/a,同比增长14.0%;产量约为2365万t,同比增长12.6%。按照生产1t PET需消耗0.86t PTA计,消耗PTA约2033.9万t。预计2015年我国PTE产能将达到4320万t/a,以行业平均负荷率80%计算,产量将达到3456万t,对PTA的需求量达到2972.0万t,而届时我国PTA产能有望达到3767万t/a,装置开工率只要达到八成即可满足需求,PTA产能过剩,竞争将十分激烈。

                    表2   2006~2011年我国PTA供需统计    万t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产品自给率/%
2006 670 700.43 少量 1370.43 48.89
2007 981 698.8 少量 1679.8 58.4
2008 935 594.06 0.89 1529.06 61.15
2009 1196 625.61 0.12 1821.49 65.66
2010 1413.5 664.2 0.43 2077.27 68.05
2011 1648 537.75 2.71 2183.04 75.49

“十二五”产能扩张高峰期

  由于近期我国PTA的供需仍存在一定的缺口,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PTA产业仍处于产能快速增长的高峰期,仍将新建或扩建多套PTA生产装置。如果这些项目能够按计划实施,则到“十二五”末期,我国PTA的总产能将达到3767万t/a。“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扩建PTA项目统计见表3。

                                                          表3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扩建PTA项目统计      万t/a

企业名称

新增产能

备注

江苏汉邦(江阴)石化

60

已经于2011年一季度建成投产

浙江逸盛石化

150

已经于2011年三季度建成投产

江苏三房巷海伦石化

120

一期60.0t/a计划2012年投产,二期项目投产日期未确定。

河南洛阳龙宇

90

计划之中。可能在2012年动工,2014年投产。

四川晟达化学新材料

100

拟建,以四川石化炼油与乙烯项目为依托,预计2014年初建成投产。

珠海BP化工

145

其中20t/a扩能项目计划在2012年第一季度完成;125.0t/a新建项目计划在2014年建成投产。

 

在建,计划在2012年建成投产。

逸盛大化(大连)石化

50

在建,该项目为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80.0t/a对二甲苯项目的下游配套项目,计划在2012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翔鹭石化企业(漳州)

150

与台湾远东新世纪股份有限公司按40:60股份合资,

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计划在2012年底或者

2013年初建成投产。

 

已经于20117月开工,计划于2013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仪征化纤

100

在建,项目计划在2012年底建成投产。

 

拟建,项目计划在2013年建成投产。

盛虹集团江苏虹港石化

150

拟建,项目计划在2013年建成投产。

桐昆集团(嘉兴)石化

80

拟建,项目计划在2013年建成投产。

亚东石化(上海)

90

拟建,项目为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60.0t/a对二甲苯项目的下游配套项目,计划在2013年建成投产。

绍兴远东石化有限公司

120

拟建,项目计划在2013年底或2014年初建成投产。

台化兴业(宁波)

150

拟建,计划在2014年建成投产。

海南逸盛石化

210

拟建,计划在2014年底建成投产。

 

 

 

福建石狮佳龙石化

110

 

恒力石化(大连)

240

 

宁波三菱化学

120

 

合计

2235

 

 

面对诸多挑战  行业谨慎应对

  “十二五”是我国PTA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供应量的增速远远超过需求量的增速,国内PTA市场长期需要大量进口的局面将得到彻底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国PTA行业也将由快速发展期向成熟发展期转变。
  1.继续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和自主集成创新的大型化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但关键技术还需依靠进口(如关键设备空压机组、干燥机、高速泵、氧化反应搅拌器、旋转压力过滤器以及真空过滤器等),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技术,国内技术的应用面还比较窄。在简化工艺流程、应用先进控制技术、提高反应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仍有待通过持续地、系统地创新进行改造、优化和完善,从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
  2.适当控制项目投产节奏。近两年,由于受到PTA行业毛利较高的刺激以及炒作等的影响,PTA项目一哄而上,到“十二五”末期,我国PTA的总产能将达到3767万t/a,且大都集中在2013年前后投产,产能的集中释放,会使市场在短期内难以消化,给产业带来冲击;此外还会造成原料PX的供应紧张,推高PTA的生产成本,消弱市场竞争力,甚至有可能会使行业陷入全面亏损。PTA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旦出现持续性亏损,会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和隐患。因此,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了解PTA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新上项目的原料来源,技术先进程度以及下游配套需求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合理安排审批相关项目,避免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延伸产业链。相关企业应该通过构筑完整的上下游一体的产业链(PX-PTA-PET),建立风险的平衡机制,巩固自身下游客户,锁定终端需求,从而取得相对于对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4.拓展国外市场。随着一大批新建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我国PTA行业产能过剩的趋势已经显现,因此,除了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外,还应该积极扩大出口,以消化过剩的产能,应对PTA市场的激烈竞争。
  5.优化产业布局。近几年,在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很多沿海纺织企业出现了向内地迁移的态势,而PTA作为该行业的主要上游原料,在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原来集中在江、浙、沪等地区的纺织企业在向内地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多点分散问题,优化PTA产业布局,合理调整运输方式,协调好产业链的平衡、区域原料平衡关系等问题,进一步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6.积极扩大新的应用领域。目前我国PTA的用途比较单一,几乎全部用于聚酯生产(PET和PBT等),市场风险很大。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外大型企业联合,以产学研一体模式,着力研究开发PTA下游除化纤纺织领域以外的新兴应用市场,特别是PET超薄型薄膜、高阻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
  7.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国内期货市场投机炒作。近两年,我国PTA期货开始兴起,由于PTA在我国尚属新期货品种,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相关企业对PTA期货市场的认知不足,利用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市场中投资或投机的力量与套期保值的力量严重不均衡,导致反复炒作,造成PTA价格大幅波动,严重影响了PTA及其相关行业的正常运行次序。生产企业应慎重参与PTA期货交易,特别是参与期货市场投机行为,规避产业资本与大量的社会金融资本进行博弈时所产生的市场风险,以免造成中的的经济损失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