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有机硅需求增速放缓 国内消费份额持续提高
2012年25期 发行日期:2012-06-26
作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王静敏

 

世界生产高度集中

    2011年全球硅氧烷消费量约160万吨,消费结构为硅橡胶56%;硅油占40%;硅树脂占4%,整体市场价值约180亿美元。未来,随着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对硅氧烷需求量的增长,预计2015年世界有机硅中间体消费量有望达到223万吨,20112015年均需求增长率约6.9%

  2002年世界聚硅氧烷产能为96.1万吨,产量为79万吨,2011年聚硅氧烷产能达218万吨,产量约160万吨。20022011年世界硅氧烷产能年均增长率8.9%、产量年均增长率7.4%2012年世界聚硅氧烷产能增长将主要来自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

  世界主要有机硅企业有道康宁、瓦克、迈图、中国蓝星和日本信越,2011年这5家企业合计聚硅氧烷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70.5%2011年世界聚硅氧烷主要生产商及装置分布见表1

  根据IMF公布的全球主要地区人口数据及硅氧烷消费量,可推算得出主要国家和地区硅氧烷人均消费数据。我国人均消费硅氧烷重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31/2

1  2011年世界主要聚硅氧烷生产商产能分布万吨

公司               装置地址             产能    合计

道康宁      美国CarroltonKentucky     20.0        56.3

            英国BarryWales                20.0   

            日本Ichihara                    2.0

            中国江苏张家港              14.3

迈图        美国WaterfordNY           11.0        28.4

            德国Leverkusen              7.5

            日本OtaGumma Prefecture   4.0

            泰国Map Ta PhutRayong     3.5

            中国浙江建德                2.4

瓦克        德国Burghausen              10.0        26.7

            德国Nunchritz               12.0

            中国江苏张家港              4.7

蓝星        法国Saint Fons              10.0        20.0

            中国江西永修                10.0

信越        日本群马县IsobeMatsuida  10.5        15.0

            泰国Map Ta PhutRayong     3.5

            美国FreeportTexas         1.0

KCC     韩国Seosan                  7.5     7.5

其他公司                                        64.3

合计                                           218.4

数据来源:CEH报告和中国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国内装置建设如火如荼

  进入21世纪以来,聚硅氧烷在建、新建计划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投资者包括世界级公司和中国本土的大批新进入者。2011年,我国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15家,产能达181.5万吨,产量折合聚硅氧烷46.4万吨,产能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50.3%。表观消费量为56万吨,同比增长19.2%

  2010年我国有机硅单体装置平均开工率为42.1%,相比2009年下降19.1个百分点。随着新装置产能的释放,2011年单体装置平均开工率上升至约56.8%

  2002年我国消费量聚硅氧烷10.7万吨,2011年达到56万吨,20022011年均增长率20.1%20092011年我国聚硅氧烷消费结构及预测见表2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严重影响了有机硅在纺织、电子等行业的消费增长,加之产能过剩,有机硅原料价格大幅下跌,生产企业效益下滑严重,但与此同时,有机硅价格的下跌使得其性价比更为突出,为其消费总量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目前新建、扩建的单体产能约100万吨,这些产能预计将在2015年之前实现绝大部分,在2012年将至少新增50万吨产能,行业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见表3

2  20092011年我国聚硅氧烷消费结构及预测 万吨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E

消费量      12.5        47.0        56.0        65.0

产量        27.0        33.0        46.4        60.0

产能        44.1        78.3        81.7        114.3

开工率/%    61.2        42.1        56.8        52.5

 

           3  我国新建扩建有机硅单体项目          万吨

公司名称                          地址      产能   预计投产时间

四川硅峰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      四川泸州    7      2012.10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                江西永修    20      2012.5

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镇江    15      2013

内蒙恒业成有机硅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乌海    30      2012.5

焦作煤业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焦作    20      2014

浙江新安迈图有机硅有限公司      浙江建德    20      2012

浙江新安迈图有机硅有限公司      浙江建德    20      2014

江苏弘博新材料有限公司          江苏溧阳    4      2012

其他                                        30      2015

合计                                        112

 

产能过剩 行业陷入低谷

  我国有机硅产品的研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发展最早的化工新材料品种之一。60年代有机硅产品开始工业化生产,当时应用范围仅局限于军工配套,应用十分有限。2002年我国第一套5万吨级装置实现正常生产,标志着中国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4716日,中国商务部对进口初级形态硅氧烷发起反倾销调查,2006116日做出终裁,对进口初级形态硅氧烷征收13%22%的反倾销税。技术瓶颈突破后,在国家反倾销措施的保护下,中国有机硅单体生产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2011年,商务部终止了对硅氧烷所所采取用的反倾销措施,由于前期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造成产能过剩,整个行业陷入低谷。

  甲基聚硅氧烷 

    2011年我国共有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16家,合计产能181.5万吨(见表4),产量为46.4万吨,产能、产量分别为2002年的14倍和16倍。

  我国有机硅单体产能超过10万吨的企业有6家,包括道康宁瓦克、江西星火、浙江新安、浙江合盛、山东东岳和山东金岭,2011年这六家企业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68.3%。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确保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已经初步实现全产业链生产的企业包括蓝星集团、新安化工,实现有机硅原料和下游产品生产匹配的企业有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合盛等企业也在积极努力延伸产业链。

   由于2011年之后DMC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市场严重过剩,也挤压了再生硅油的发展空间,估计2011年再生硅油产量仅为1万吨左右。

  苯基氯硅烷 

    与甲基氯硅烷轰轰烈烈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苯基单体发展严重滞后。受市场、技术及安全环保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苯基单体(一苯三氯硅烷、二苯二氯硅烷、甲基苯基二氯硅烷)的总产能为1.98万吨,估计产量仅为8000吨左右,折合苯基硅氧烷约5500吨。我国苯基环体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限制了国内产品的使用。2011年我国净出口苯基单体约800吨,折算为苯基硅氧烷约为500吨。以此推算2011年我国苯基硅氧烷消费量约为5000吨。2011年我国苯基单体生产企业见表5

     4  2011年我国有机硅单体企业产能  万吨

厂商                            地区        产能

道康宁-瓦克                     华东        40.0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                华东        20.0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东        20.0

浙江合盛硅业有限公司            华东        16.0

山东东岳集团                    华东        16.0

山东金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华东        12.0

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华东        9.0

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华北        8.0

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        华东        6.0

山西三佳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华北        6.0

江苏弘博新材料有限公司          华东        6.0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东        6.0

湖北兴瑞化工有限公司            华中        6.0

浙江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        华东        5.0

四川硅峰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      西南        3.0

 

    5  2011年我国苯基单体企业产能     

             企 业              产能

安徽凤台淮河化工厂              3000

大连元永有机硅厂                2000

安徽凤台淮峡化工有限公司        1300

新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4000

江苏宏达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5000

杭州师范大学                    1500

衢州瑞力杰化工有限公司          1500

浙江华成有机硅新材料有限公司    500

安徽蚌埠合众硅氟新材料有限公司  500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500

合计                            19800

 

消费增速放缓

  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受北非原油价格刺激影响,原油价格上涨,进一步抑制了世界经济的复苏,由于各国政府在2009年、2010年已经出台了很多刺激政策,2011年普遍对低迷的经济无计可施,我国对外贸易也受到一定影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在2011年度也有所降低,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大型城市年内开始实行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汽车摇号及上牌拍卖政策等,房地产、汽车、纺织等行业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2011年,我国聚硅氧烷消费量约为56万吨,较2010年增长约19.2%,消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在于有机硅价格下跌,使得其性价比优势突出出来,部分的替代了其他材料的使用,在电力电缆、家电、轻工等领域的消费增长较快。20062012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统计见表6

    20012010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0.5%,为同期中国大陆地区GDP增速的2倍多。2011年我国GDP增速为9.2%,硅氧烷消费增速为19.2%。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硅氧烷消费增长缓慢,我国在在世界聚硅氧烷消费市场中的份额持续提高,至2011年已占世界聚硅氧烷消费量的35.9%

  有机硅下游应用面广、用户分散的市场特征决定了其消费结构与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关联很大。我国在经历单体产能骤增之后发生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但也可能因此发展为全球有机硅原料生产基地。

  我国聚硅氧烷下游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区别明显,2011年,我国硅橡胶制品约占聚硅氧烷整体消费量的69%,硅油乳液占27%,硅树脂占4%

  2011年硅氧烷消费结构中比例最大的是电子/小家电、电力领域,合计占硅氧烷消费总量的35.9%,建筑、纺织、工业助剂和个人护理品行业分别占25.2%9.9%7.8%6.6%,以上行业合计占市场总量的85.4%,医疗、交通、新能源及日用品(奶瓶等)等的消费均在2%上下,显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1年我国聚硅氧烷市场消费结构见图1

  如果按照20122017年硅氧烷需求增速由年均15%降低至10%20172020年维持在10%这一水平推算,2020年我国硅氧烷消费量将有可能达到149万吨。同样的时间段内,设定硅油需求增速高于以上条件一个百分点,则两者在2020年实现的实物消费量分别将达到162万吨和48万吨,约相当于目前水平的三倍左右,届时我国人均硅氧烷消费量将达到目前发到国家的水平。

    综上分析,我国未来10年的有机硅产品消费需求的预测见图2;我国硅氧烷的产量、需求预测见图3

         6 20062012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统计     万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E

产量            12.0        15.0        22.0        27.0        33.0        46.4        60.0

需求            25.7        30.8        36.3        40.0        47.0        56.0        65.0

缺口            13.7        15.8        14.3        13.0        14.0        8.5        5.0

需求增长率/%    15.3        19.9        18.0        10.2        17.5        19.2        16.1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