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消费高速增长
近年,我国甲醇产能、产量快速攀升。2005~2010年,世界甲醇生产能力由4568万吨增长到8731万吨,产能增长91%,年均增长率为13.83%;同期,我国甲醇产能由1140万吨增长到4874万吨,增长3.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3.72%。目前,我国甲醇装置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装置能力占世界总能力的55.82%,占亚洲总能力的98.84%。2011年我国甲醇装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到5023万吨。
由于我国甲醇产能增长速度很快,生产能力远远大于消费需求,并且国外甲醇大规模冲击我国市场,导致近年我国装置开工率总体维持在55%以下,2010年甚至降低到32%。2011年,我国甲醇产量为2227万吨,开工率有所回升达到44%。2005~2011年我国甲醇产能、产量统计见表1。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甲醇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企业装置规模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甲醇总能力1140万吨,最大单套装置规模只有20万吨,总能力3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3家,相当一部分是年产1万吨级左右的装置,装置和企业规模整体偏小、技术落后;到2011年,我国甲醇总能力达到5023万吨,最大单套装置规模达到180万吨,60万吨以上甲醇企业超过19家,总产能超过1700万吨。
未来,我国甲醇扩能态势仍在继续。资料显示,2011~2015年我国在建拟建甲醇项目有64个,新增产能5330万吨,总能力将达到9263万吨,预计未来装置开工率维持60%左右。新建装置以西北地区为主,在建产能3200万吨,大多下游配套建设烯烃或二甲醚产品。
在产能增长的同时,我国甲醇消费量也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由2005年的699.6万吨增至2011年的2795.7万吨,增长2倍,年均增长率为24.49%。2005~2011年我国甲醇消费统计见表2。
2011年,我国甲醇消费量为2795.7万吨,同比增长33.64%。主要消费领域为甲醛、二甲醚、醋酸、DMF、MTBE、烯烃、甲醇燃料等,其中甲醛和二甲醚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3.40%和23.36%,甲醇燃料占8.7%。2011年我国甲醇消费结构见图1。
表1 2005~2011年我国甲醇产能、产量统计 万吨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能力 1140 1584 2022 2851 2950 4874 5023
产量 569 762 1059 1126 1133 1574 2227
开工率/% 49.91 48.11 52.37 39.49 38.42 32.29 44.33
表2 2005~2011年我国甲醇消费统计 万吨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消费量 699.6 855.7 1087.2 1232.6 1660.8 2092 2795.7
增长率 21.97% 22.31% 27.05% 13.37% 34.74% 25.96% 33.64%
大量过剩产能难以消化
近年甲醇下游市场中备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利用方向是甲醇燃料、二甲醚和烯烃。
在甲醇制二甲醚消费领域,受2011新颁布政策的制约,未来该领域消费甲醇空间不会出现大的突破。目前,二甲醚以液化石油气掺烧为主,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工业用占20%左右。2011年国家制定了《城镇燃气二甲醚国家标准》,并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明确规定,二甲醚作为城镇燃气只能纯烧,而且要求专瓶专用,由于纯烧缺乏相关的充装、气瓶、输运、灶具等配套专用设施,这使得热值不如液化气、传输与使用方便性不如天然气的二甲醚,需求量难以增长。
在甲醇汽油消费领域,对支持性政策依赖性较强,前景不明朗。我国已在陕西、山西等地实施了甲醇汽油封闭销售,拥有了一定的推广经验。现在我国甲醇汽油推广处于尴尬的局面,已实施的标准仅适用于高比例甲醇汽油,并且需要对汽车进行改造,影响了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另外,由于涉及添加剂等问题,低比例甲醇汽油的国家标准迟迟未出台,使低比例甲醇汽油销售无法可依。实际上,低比例掺混汽油是甲醇消费潜力最大的领域,相关国家规定和标准的出台是甲醇需求猛增的主要因素,若按照GDP年均增长率7%计算,2015年国内汽油消费需求量约为1亿吨,甲醇按照15%(M15)的掺比计,可以增加1500万吨甲醇消费量。
在甲醇制烯烃领域,甲醇制烯烃难以担当甲醇消费增长的引擎。据悉,《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十二五”规划》指出:只允许煤炭输出省份批准建设甲醇制烯烃示范项目,并且原则上各省份只批准一个项目,且总产能将控制在470万吨以内。换句话说,即使47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全部获批,所需要的1400万吨甲醇将全部由煤炭企业配套建设,不会发生大量外部采购的情形。同时《乙烯工业“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沿海地区布局2~3套能力合计180万吨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合计消耗进口甲醇540万吨。这说明国内新建甲醇制烯烃项目,都定位于使用进口甲醇或自身配套建设甲醇装置,对已经产生的过剩产能难以起到缓解作用。
甲醛作为甲醇最主要的传统消费领域,未来市场将明显萎缩。甲醛最大消费市场是房屋装修及家具,主要用作胶粘剂,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居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使今后甲醛在胶粘剂使用方面会收到一定限制,同时近年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从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甲醛需求量减少。
由此可见,未来在没有明确的支持性政策的条件情况下,甲醇下游消费需求不会大幅增加,国内大量过剩产能难以在短期内被消化。
反倾销初裁效果微乎其微
近年,我国甲醇进口数量高速增长,并于2009年出现爆发式增长。2009年1月,我国甲醇进口量达到40.43万吨,同比增长21倍;2008年以前进口量都维持在100万吨左右,2008年为143万吨,2009年猛增到529万吨,同比增速高达269%。
出于对进口甲醇数量暴增的担忧及对国内企业的保护,2009年6月24日我国商务部发布立案公告,决定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沙特阿拉伯的进口甲醇进行反倾销调查,并于2010年6月将反倾销调查期限延长到2010年12月24日。在反倾销调查期间,我国甲醇进口增速得到显著的抑制,同比增长率由2009年的269%降低到2010年的-1.9%
2010年10月25日国家商务部发布初裁公告,初步认定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的甲醇产品存在倾销,原产于沙特阿拉伯的被调查产品不存在倾销,同时对存在倾销的三国暂不执行反倾销措施。在该仲裁结果公布后的2011年,我国进口数量出现较大反弹,进口恢复且超过反倾销调查开始时的水平。全年进口增速同比增长了10.5%,进口总量创下 573万吨的历史新高。
初步分析,甲醇进口再度回升,与反倾销调查结果公布有一定关系,由于调查结果只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的进口甲醇存在倾销,针对相应公司收取9%~37%的保证金,没有其他限制措施,更没有对包括沙特在内中东其他国家的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鼓励了甲醇的再次涌入。因为,从我国进口甲醇格局看,恰恰是中东国家在甲醇进口数量和价格占据绝对优势。
2011年,我国甲醇进口量为573万吨,同比增长10.5%,主要进口来源为伊朗、沙特、阿曼、卡塔尔、巴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来自中东的甲醇所占比例最大为84.7%,数量达到486万吨,而马来西亚、印尼等亚洲其他地区进口量仅占10.9%,数量为63万吨。
中东地区以廉价的天然气甚至是油田伴生气作为甲醇原料,并且具有装置规模优势,相对其他地区产品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资料显示,2011年前3个季度,自沙特进口的甲醇均价为350美元/吨,较来自马拉西亚的进口甲醇均价低20美元/吨。可见,反倾销初裁结果对抑制甲醇进口的作用微乎其微。2006~2011年我国月度累计进口甲醇统计见图2。
然而,从世界甲醇发展趋势看,国外甲醇新建热潮基本平息,因为世界天然气资源较紧缺,国外天然气主要用作燃料和生产附加值更高的烯烃,未来没有明确的甲醇新建项目,可见未来我国进口甲醇的数量将维持目前的总体水平,不会再有跨越式增长。
未来市场稳中上扬
受国际金融危机、化工景气周期影响,近年我国甲醇价格波动较大。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甲醇价格基本维持在3500元/吨水平,2008年6月开始,甲醇价格持续下跌,从6月份的4170元/吨一路下跌到2009年1月份的1770元/吨,跌幅超过56%。
2009年和2010年,在国内产能过剩、市场依旧低迷,又遭遇国外低价甲醇大量涌入,价格整体在低位运行,2009年平均价格基本在1850~2050元/吨。2010年,在成本上升压力下,甲醇价格略有上涨,1~8月全国甲醇平均出厂价为2200元,但仍低于多数企业的成本价,9月后由于各地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对联醇企业拉闸限电,部分气头企业因供气不足而减产甚至停产,甲醇市场供求关系大为改观,推动甲醇出厂价上涨至3460元,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但随着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甲醇企业纷纷恢复生产,价格迅速回落至生产成本附近,甲醇全年平均价格仅为2300元/吨。
2011年初国内甲醇出厂价上冲至3500元/吨,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高,但随之市场供应宽裕,年底西安、成都等地液化气爆炸事故引起全国各地质检部门加大对二甲醚非法掺烧查处打击力度,使得甲醇需求量大幅萎缩,价格持续快速下跌,全年甲醇价格徘徊在3000元/吨的水平。2007~2011年我国甲醇价格变化见图3。
未来,由于能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公用工程、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以及国内新增甲醇产能均自行配套下游装置等因素,将对甲醇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推高作用;但是,由于国内甲醇仍是过剩产品,在没有甲醇燃料、甲醇制烯烃等产业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国内甲醇市场难以消化过剩产能。总体看,未来甲醇的价格将是在稳中有所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