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积极化解油气大规模进口压力
2012年34期 发行日期:2012-09-04

积极化解油气大规模进口压力

□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本世纪初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上升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但10余年来石油进口量和金额的双攀升不但没能制约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其快增长的因素之一。综合各方面因素,国内有降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和大幅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空间,但却存在着增加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刚性需求。预测近中期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要持续上升且可能在20152020年间成为油气第一进口国……

 

石油进口快速上升

  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世界跨区原油贸易量2001201110年间年增率仅为1.71%,而同期我国原油净进口年增率为13.99%。与之相应,原油(表观)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28.2%上升到2011年的54.8%

  1.原油

  20002010年我国原油生产增长缓慢,年增率仅为2.13%,而原油消费却以7.28%的年增率增加,这之间的缺口只能以进口的快速增长弥补,详见表1

  即使以处于较低水平的20072010年的进口年增率(14.7%)为参考,设定多种有利因素使近期的进口年增率降低一半(7%),那么至2020年原油进口量将翻番,约为4.64亿吨;若要求20202025年的进口年增率再进一步降至4%,届时进口量亦达5.65亿吨。如假定今后年产量以3%的速度增长(高于20072010年的2.13%),那么20202025年的产量分别为2.67亿吨、3.10亿吨。按此种反推式框算预测,20202025年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63.5%64.5%

  2.油品

  我国油品进口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燃料油占超过半数的份额,而轻质油(汽油和轻柴油)占比例较少。以20102011年为例,燃料油进口量均值占油品进口均值的64.2%,轻质油占5.5%。燃料油中相当部分不是直接用于锅炉燃烧,而是在有特殊设备和工艺的炼厂生产出轻质油品,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原油的作用。20002010年我国油品进口也可分为三段讨论。20002002年间油品进口量迅速上升至2000万吨台阶、年均值1995万吨;20032007年间进口量起伏较大,年均值3355万吨;20082010年间进口量持续高位,年均值3758万吨。这种变化趋势与我国GDP年增率和原油进口量的升降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出油品进口对原油进口的补充作用。总体看,20002010年间油品进口量呈明显升势,年增率为7.41%

  我国油品出口量变化趋势较复杂,年度间起伏较大(见表2)。在其出口中燃料油比例减少,轻质油份额加大,以20102011年的均值计分别占油品出口量的42.3%30.2%。大体上也可显示出三分的阶段性:20002002年逐步升到1000万吨,年均值941万吨;20032007年出口量小于1600万吨,年均值1344万吨;20082010年的年均值达3758万吨。总体看,20002010年油品出口年增率为12.52%,明显高于油品进口年增率。从而使同期的油品净进口量亦呈增势,但年增率仅为0.22%2011年的原油进口仍保持平稳增长,但油品进口量却出现异常的抬升,使其净进口量骤升48.1%,其中原因值得深入分析,可能不是简单“国内炼厂加工量增长落后于油品消费”所能解释的。

                  1  20002010年我国原油产量、消费量、进口量统计        万吨

年份     2000    2002   20002002   2007   20022007    2010    20072010   20002010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产量    16300  16700     1.22      18546     2.12      20128      2.77         2.13

消费量  21232  22541     3.03      34032     8.59      42875      8.00         7.28

净进口量5995.9  6174.1    1.47    15934.6   20.88      23626.9     14.03       14.70

 

                2   20002011年我国原油和油品进出口、净进口量           万吨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原油  进口  7063   6026 6941    9113  12282      12682 14518  16318  17889  20379  23931  25378

      出口  1031    755   767     813   549    807    634    383   373    518    304    252   净进口    6032   5271 6174   8300  11733  11875 13884  15935  17516  19861 23627  25126

油品  进口  1805   2145 2035   2824   3787   3147   3639  3380   3887   3696   3690  4060

      出口  827    924 1071   1385   1145       1401   1238  1551   1703   2504   2690  2579

    净进口  978   1221   964   1439   2642   1746   2401  1829   2184   1192   1000  1481

 

未来进口将居世界第一

  按《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美、中、日三国原油进口量分别为4.45亿吨、2.53亿吨、1.77亿吨,依次占全球(大国和大区间)进口总量的23.5%13.3%9.4%,中国已居世界原油进口的第二位。按目前官方人士的发言,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50亿吨标煤、以石油所占比例20%(仅比2010年的18.1%略有增长)计,则需要消费石油7亿吨。以国内产量基本稳定、产油2亿吨计,需进口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71%;以国内产量持续增长、年增率2.31%(220002010年增率为2.13%)、国产2.5亿吨计,则需进口4.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4.3%。即使按后一组数字,亦超过美国2011年原油进口量。美国专家根据其非常规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替代能源和节能的发展推测,美国石油进口量将持续下降。仅以页岩油开始规模开发的20082011年计,美国原油进口年增率为-2.97%。考虑到这个势头还会增大,笔者以年增率-3%预测美国2020年的进口量为3.38亿吨。看来,在20152020年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这将使中国的原油供应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

  同样按《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1070亿立方米、981亿立方米、840亿立方米、309亿立方米,前三者居进口前3名,中国尚未被列入重要进口国。考虑到20062011年日本一次能源消费量年1.97%的递减率,即使日本停止核电且其一半需以增加LNG进口弥补,其2020年进口量也不过1200亿立方米左右。由于非常规气(特别是页岩气)的快速发展,美国可望在2015年后成为天然气出口国,进口量亦大幅降低。而中国在2015年天然气进口量却可达9001000亿立方米的水平。笔者和国际能源署(IEA20125月)分别预测的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皆为4000亿立方米,笔者框算进口量为15001600亿立方米。这样,中国在20152020年间可能成为天然气第一进口国。

  显然,至少在近、中期,为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油气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

 

迎接油气更大规模进口的对策

  1.提高油气的产量和使用效率,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⑴把节能放在能源战略首位

  降低进口的增加速度首先取决于能源消费增长的控制。在保障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所必需的刚性增长前提下,只能强调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按IEA 2010年的数据,以衡量能源节约的最重要参数——能源强度(吨油/千美元)计,世界均值为0.31,中国为0.77,中国为世界均值的2.48倍;中国的能源强度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如日本为0.10、美国为0.19、德国为0.16),也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0.28、墨西哥为0.22)。以单位GDP油耗量(吨/千美元)计,中国为0.13,高于世界均值0.10,明显高于以节油著称的日本(0.04),也高于号称车轮上的国家美国(0.07)。显然,如果我国可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节能节油的潜力是巨大的。

  ⑵增加国内能源产量  

  增加国内的生产供应量是减少进口的另一侧面。这里强调指出的是:第一,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油气生产的战术和战略接替。老区的挖潜、增储上产可保障其稳产或大大降低减产幅度,而新区新领域的开拓又不断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的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增产前景。第二,注意以国产能源代替进口能源。从长远上看发展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从近期上看发展以气代油,从技术储备上支持煤化工、第二代生物能源都是可以发挥相当作用的措施。

  ⑶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某些产品进口量很大并不一定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关键是能否以此产生更高的价值。2010年美国、荷兰油品进口量分别为1844.1千桶/日、1671.5千桶/日,出口依次为2062.9千桶/日、2106.4千桶/日,出进口差为218.8千桶/日、434.9千桶/日。不言而喻,进口中多含价低的燃料油,而出口中却主要为价高的轻、中质油品,甚至更高价的化工产品。新加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大量原油和低价油品的进口和高价油品、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获得很大的收益,成为其经济支柱之一。我国近年来油品出口量持续大幅增加,使得油品净进口量从2004年的2642万吨降到2010年的1000万吨,亦减少了油品进出口间的差额。但应注意到由于中东和美国依托其廉价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发展炼油和油气化工有相当大的优势,使东亚各炼油国的炼油和化工业受到很大威胁。我国的炼油和油气化工须及早规划,进行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油气化工以作应对。

  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为提高国内油气工业活力创造条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节能减排难以落实、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是迫使油气进口快速增长的主因,而这些又要归结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在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宏观条件下,某些规划所拟定的节能减排指标是很难实现的。为此,须以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之形成适应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结构;应适当降低过高的GDP年增率和增加第三产业的份额。这就从根本上为降低油气进口的增速创造了较宽松的条件。诚然,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相应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进口增速的降低也需要一个不能很短的时间。

  2.以广义多元化保障油气进口

  既然油气进口依存度至少在近、中期仍不断加大,就迫使我们更多地关注进口如何获得,进口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⑴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力 

  在目前阶段以风险勘探开发和承包作业直接获得油气分成的合同越来越少。即使有此合同,我方也多就近将其销售以获更高的收益。显然,我国的进口油气主要是从国际市场上“买”来的,那就必须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能力、提高经营水平。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丧失了创建石油交易所的良机。现在刚恢复的交易所涉及品种、经营规模都不够,与我国即将成为第一油气进口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交易所的油气运作和金融运作将是“话语权”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油气的获得上我们既要依托长期合同、也要重现短期的现货买卖,在近期更须大力提高现货的经营能力。

  ⑵继续推进进口来源国多元化

  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较好,不及美国却优于日本、韩国、印度,与欧盟比各有所长。近年来此情况变化不大。以中东所占比例计,从20002001年的53.6%56.2%降到20062007年的45.2%44.6%,但2011年回升到51.5%。以国家集中度计亦不算太高,2006G3(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44.2%G5(再加俄罗斯、阿曼)64.2%2011G3 G5的国家和顺序无变化,其占比例分别为43.0%57.9%。需要注意的是随欧盟,特别是美国从中东石油进口的减少,中东向中国出口会日趋加大。但从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巴西石油进口的持续增加也会有助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多元化。

  ⑶进口方式多元化 

  从陆、海两种进口途径决定了油气管道和船运两种主要进口方式。今后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在陆海并重的前提下应更重视船运。为此,我国应充分利用造船业的优势和全球造船业低迷的现状,大力发展远洋油轮和LNG运输船,并适当关注配套的内河和陆上运输设施建设。

  总之,一方面我们应大力节能、发展生产,尽力减少对国外能源的进口;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即将到来的进口持续增加,以有力的措施去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化解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