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北京化工大学 关森
近十年来行业快速发展
草甘膦是1974年由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推广的灭生性除草剂。40年来经久不衰,已成为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农药。孟山都是草甘膦专利的发明者,该除草剂工业化生产以来,孟山都一直控制着全球市场。在该产品的专利期内,草甘膦让孟山都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满。2001年孟山都公司专利到期,草甘膦成为非专利农药,国内的草甘膦产业才开始得到大的发展。
受使用习惯、产品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影响,草甘膦在中国的应用发展相对缓慢,中国生产的草甘膦80%以上用于出口。由于国际市场对草甘膦需求的增加,促使中国草甘膦出口数量迅猛增长。草甘膦已成为目前中国农药出口中出口量和金额最大的一个品种,除草剂出口约占农药总出口金额的50%,草甘膦出口占除草剂出口总金额的70%。
2006年,全球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商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于战略考虑,关闭了一条10万吨生产线。由此引发国内草甘膦价格持续上涨,2006年底达到3万元,2007年度全年均价为4.67万元,2008年上半年均价为8.21万元,最高价格曾突破10万元大关。价格的疯涨吸引了国内大批企业纷纷新建或扩建草甘膦项目。
做为市场上最常用的除草剂,草甘膦占有30%的全球除草剂市场份额,近几年草甘膦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2007年和2008年草甘膦需求大涨导致市场供不应求和价格猛涨,2009年和2010年供远大于求,市场持续低靡。2011年底以来,又呈现出恢复性上涨。目前,全球草甘膦消费量超过60万吨,销售额达40亿美元。
草甘膦在13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但全球生产供应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草甘膦消费主要集中在一些农业大国尤其是转基因作物生产大国,全球前三草甘膦需求大国分别为美国、阿根廷和巴西。
有数据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消耗超过27万吨草甘膦原药95%当量的草甘膦产品,超过40%的全球消费总量。
我国成为世界出口基地
根据海关统计,2007年以来,我国草甘膦进口在2009年达到4万吨以后逐年下降,2011年仅为2.65万吨;而同期我国草甘膦的出口基本保持在每年40万吨以上。出口平均价格由2008年的峰值7288.89美元/吨直降到2800美元/吨,2011年开始恢复性增长达到3292.42美元/吨,2012年6月达到3519.64美元/吨。2007~2011年我国草甘膦进出口统计见表1。
目前,我国草甘膦出口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2007~2012年上半年,我国草甘膦主要出口到美国、阿根廷、巴西这三个国家,这与他们是转基因农作物生产大国有关。今年1~6月,我国草甘膦出口美国51912.55吨,占草甘膦出口总量22.36%;出口阿根廷26051.06吨,占比11.22%;出口巴西19452.75吨,占比8.38%。2007~2011年我国草甘膦主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见表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草甘膦遭遇多次反倾销指控,虽对出口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我们的积极应诉和扎实的发展,凭着成本优势、区域优势,出口量逐年增长。2007年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国和出口国,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今年1~6月,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出口草甘膦最多,为22106吨,占同期草甘膦出口总量的9.52%;按海关统计,上海海关出口草甘膦最多,为178909.05吨,占比为77.05%;按贸易方式统计,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最多,为208513.31吨,占比为89.80%。2012年1~6月我国草甘膦出口企业排名见表3。
表2 2007~2011年我国草甘膦出口前十国家情况 万吨
序号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国家 出口量 国家 出口量 国家 出口量 国家 出口量 国家 出口量
1 阿根廷 8.51 美国 12.13 美国 8.57 阿根廷 9.31 阿根廷 7.84
2 美国 5.25 阿根廷 11.03 阿根廷 8.27 美国 6.93 美国 7.73
3 马来西亚 1.46 巴西 2.25 巴西 4.80 巴西 2.77 巴西 3.09
4 巴西 1.35 澳大利亚 2.00 泰国 2.42 印度 1.97 印度 2.16
5 台湾省 1.00 日本 1.23 马来西亚 1.81 印度尼西亚 1.90 日本 2.06
6 日本 1.00 马来西亚 1.21 印度 1.66 马来西亚 1.85 印度尼西亚 1.61
7 印度尼西亚 0.95 印度 1.13 印度尼西亚 1.35 泰国 1.80 马来西亚 1.29
8 澳大利亚 0.84 新加坡 1.13 澳大利亚 1.14 澳大利亚 1.73 俄罗斯联邦 1.17
9 印度 0.75 台湾省 1.07 日本 0.92 日本 1.31 荷兰 1.15
10 比利时 0.71 比利时 1.02 荷兰 0.81 俄罗斯联邦 1.20 泰国 1.09
表1 2007~2011年我国草甘膦进出口统计 万吨
年份 进口数量 进口金额/亿美元 出口数量 出口金额/亿美元
2007 3.24 1.62 30.14 10.46
2008 3.13 1.71 44.98 32.79
2009 4.00 1.73 42.12 11.89
2010 3.96 2.13 45.09 12.64
2011 2.65 2.31 43.68 14.38
表3 2012年1~6月我国草甘膦企业出口量排名 吨
序号 企业名称 出口量 占比/%
1 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2106.00 9.52
2 不详 13407.00 5.77
3 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 12512.00 5.39
4 山东泰和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 10732.45 4.62
5 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 10276.21 4.43
6 济源市清源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 7806.99 3.36
7 江苏江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7450.32 3.21
8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755.33 2.91
9 江苏好收成韦恩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6292.45 2.71
10 不详 6145.60 2.65
11 常州市武进精细化工厂 6088.13 2.62
12 宁波捷力克化工有限公司 6067.60 2.61
13 湖北沙隆达对外贸易有限公司 5388.64 2.32
14 不详 5062.51 2.18
15 荆州市江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3773.85 1.63
16 杭州金帆达化工有限公司 3393.40 1.46
17 常熟航美农化有限公司 3192.00 1.37
18 罗地亚-恒昌(张家港)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3051.58 1.31
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
虽然早在2007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草甘膦生产国和出口国,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得到了加强,但也要同时看到,我国草甘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表现在:中国生产的草甘膦仍然没有专利、没有出口注册许可、没有品牌。
因为没有专利,我国的草甘膦企业大多只是生产草甘膦原药,即处于草甘膦产业链的底端,产品附加值最低的部分。
因为没有出口注册许可,国内草甘膦企业只能安心做农化巨头的“代加工工厂”。在没有出口登记证,又要出口的情况下,国内出口企业大多将产品出售给拥有产品登记证的中间代理商,由后者再加工后转手倒卖。这样一来,大部分利润顺理成章地被中间商拿走了。
因为没有品牌,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只能与跨国公司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由中国企业替国外企业贴牌生产产品。
更为尴尬是,一些跨国企业在从中国进口产业链最底端的草甘膦原药之后,经过二次精深加工,再将附加值更高的草甘膦制剂出口到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以极低的价格出口,在国外加工并成为国外公司品牌后再以极高的价格进口进来。
综上,我国草甘膦行业和许多传统行业一样,实现了“大”,远没有实现“强”。目前来看,孟山都仍是全球草甘膦行业的主导,而近年来草甘膦的波动与其营销战略密不可分,其营销战略是以推广转基因种子及作物为主,草甘膦维持较为合理的利润即可。
今后,我国草甘膦行业必须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走创新之路。某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自立的道路选择,比如,走深加工的路子,延长草甘膦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海外设厂,扩大规模;兼并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