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二甲醚行业投资逐步回归理性
2012年46期 发行日期:2012-12-05
作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杨传玮

推广应用举步维艰产品竞争力持续下降

二甲醚行业投资逐步回归理性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杨传玮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油气及其深加工产品长期大量依赖进口。“十一五”末,原油对外依存度就已经超过50%2011年又继续上升至54.8%。同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达到21.5%,预计2012年将超过30%。因此,依托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基替代能源,有利于缓解国内油气供需矛盾,满足下游行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从而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二甲醚既能够替代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气,也可以替代柴油作为汽车燃料,因此发展前景被业内普遍看好。自“十一五”初期开始,国内企业投建二甲醚项目的热情骤然高涨,导致二甲醚产能快速扩张。截至2011年底,国内二甲醚产能已经达到约950万吨。但是,受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因素影响,下游用户对于二甲醚的认可程度不高,导致二甲醚推广应用受阻,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投资者积极性受挫。近两年来,部分二甲醚规划项目纷纷申请变更,转产其他化工产品,一些在建项目也放缓了建设步伐。由此推断,“十二五”期间,如果不能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下游用户的充分认可,二甲醚行业仍将处于痛苦而漫长的蛰伏期。

 

产能扩张速度放缓  行业投资逐步回归理性

  2006年以来,业内对于二甲醚领域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导致国内二甲醚产能快速扩张。20072010年,每年都有超过200万吨的二甲醚产能建成投产。截至2010年底,国内二甲醚产能已经达到850万吨,相比2006年增长近800万吨。但是,受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二甲醚需求量增长缓慢,导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产能过剩矛盾不断激化。近几年来,国内二甲醚装置开工率只维持在30%左右,很多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在产能严重过剩、行情持续低迷且迟迟不能获得市场认可的糟糕形势下,业内对于二甲醚行业发展前景所持有的态度也由乐观逐步转变为谨慎甚至悲观,二甲醚项目建设热潮也随之降温。据初步统计,国内拟建、规划二甲醚项目,大量准备推迟工期或延期投产。很多项目更是纷纷申请变更,准备转产其他化工产品。如中天合创能源有限公司的300万吨二甲醚示范项目,拟转产DMTO(甲醇制烯烃)及其下游产品项目。另外,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120万吨、山西兰花集团100万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100万吨等接近20套大型二甲醚项目,也都准备申请变更为DMTO项目。受此影响,2011年国内仅有100万吨二甲醚产能建成投产,较往年相比,产能增量和增幅均出现较大回落。

 

推广应用难以打开局面 企业开工率仅维持低位

  作为一种新兴的替代能源,二甲醚在民用燃气和车用燃料领域都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事实证明,二甲醚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之路非常坎坷。二甲醚建设热潮兴起之初,为支持其推广和应用,国家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和标准:2007年,山东省发文准许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气使用;2008年初,《城镇燃气用二甲醚》行业标准正式实施,给予了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气的合法身份;2008年,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将二甲醚的增值税从17%减少到13%2009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明确将二甲醚汽车列入新能源汽车范围;2011111日,《车用燃料用二甲醚》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为二甲醚进入车用燃料市场提供了“准入证”。

 

  上述利好政策的出台,激发了业内对于二甲醚行业的投资热情,国内二甲醚产能迅速扩张。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随之出现,导致二甲醚的推广和应用严重受阻。首先是配套设施建设缓慢。在民用燃气领域,无论是纯烧还是与液化石油气掺烧,都需要配套专用的二甲醚气瓶、灶具和加气站。在车用燃料领域,二甲醚汽车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造,并使用专用润滑油、建设专用加注站等等,而仅靠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这些任务的。其次是价格优势并不明显。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的热值比约为11.6,因此,作为一种“不经烧”的新兴能源产品,二甲醚必须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才能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但是,近年来二甲醚的价格与热值之比一直与液化气相差无几。一些地区要求二甲醚在液化石油气中的掺混比例不得高于20%,但是经销商往往要添加30%甚至更多,导致混合燃料的性价比大幅度下降。再次是市场秩序混乱。由于会腐蚀传统气瓶,二甲醚掺烧需要使用专用气瓶,而部分供应商在配套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仍然违规使用普通钢瓶作为掺混燃料的容器,由此引发了多起严重的泄漏甚至爆炸事故。诸如此类的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了二甲醚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最后是标准体系仍需完善。比如车用二甲醚燃料的推广除了国家标准外,还需要气瓶、加气站、发动机等一系列标准的支撑,否则将很难保障行驶安全,大范围推广也无从谈起。

 

  由于推广应用受阻,2011年国内市场对于二甲醚的需求量仅为300万吨左右,比2010年略有增长,其中燃气领域的需求量约为250万吨,其他领域约为50万吨,装置整体开工率仅为32%

 

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产品竞争优势难以体现

  甲醇是生产二甲醚的重要原料,甲醇成本约占二甲醚总成本的70%~80%。因此,低价的甲醇原料是二甲醚企业压缩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甲醇装置配套建设已经成为二甲醚企业的必然选择。截至2011年底,国内有60%左右的二甲醚产能都配套有甲醇装置。另外,二甲醚拟在建项目中,80%以上的产能也都配套建有甲醇装置。但是,国内80%的二甲醚产能建设在煤炭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地区,鉴于煤炭价格长期看涨的趋势,即使二甲醚企业配套建有甲醇装置,由于缺乏对于资源的掌控能力,企业也很难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这也将成为制约二甲醚企业做大做强的最大瓶颈。

  国际石油价格也是影响二甲醚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际经济复苏势头放缓,下行风险加大;西方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因此,不能排除国际油价在一段时期内持续走低的可能,届时国内液化石油气市场必然受到波及,产品价格也会受到打压从而直接影响二甲醚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后续的市场推广。鉴于国内大部分二甲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即使这样的低迷走势只持续较短时间,也会对行业造成致命打击。

 

技术创新成为行业亮点

  2009年,国家“863”课题——采用中科院广州能源所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千吨级生物质气化合成二甲醚示范装置试车成功。该装置以木粉等生物质为原料,利用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的原理,通过生物质富氧气化产生粗燃气,经重整净化,将合成气在一定压力、温度的条件下一步法催化合成二甲醚液体燃料。装置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低焦油流化床富氧-水蒸汽复合气化技术、粗合成气一步临氧重整调变技术、高温除尘技术、合成工艺优化技术,并对二甲醚合成用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研究。2011年底,该装置通过验收。目前,装置运行稳定,生物质复合气化效率可以达到82%以上,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羰基转化率能够达到70%以上。

  该装置的投产,意味着国内生物质气化合成二甲醚技术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能力,同时也为二甲醚合成工业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原料路线。若能够顺利实现工业化放大,同时解决好催化剂和生产成本的问题,则既能够降低二甲醚行业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生物质化工向高端发展。

 

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20118月,国家能源局公示了2011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定计划,《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标准》和《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钢瓶标准》赫然在列。根据要求,这两个标准将于20126月完成,这意味着二甲醚最大的应用领域——燃气掺烧市场即将获得正式身份。据最近获得的消息,这两项标准的实验工作已基本完场,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颁布实施。标准工作的推进也表明国家依然看好二甲醚行业的发展前景,期待二甲醚能够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降低油气资源依赖程度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借助政策扶持的“东风”,二甲醚行业完全有机会扭转目前的不利局势,从而做大做强。但是,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二甲醚的大范围推广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如果配套设施建设缓慢、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无法解决,那么二甲醚仍会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市场需求也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放大。同时,国际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也会直接影响二甲醚的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产品的推广步伐。

  受经济形势不景气、产品推广受阻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二甲醚产能扩张的势头将有所减缓。预计到2015年,产能将会达到1300~1400万吨。但是,由于现有产能基数过大、拟在建产能过多,二甲醚行业供大于求、竞争白热化的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预计“十二五”期间,随着行业不景气局面的延续,部分规模小、技术落后、竞争力较差的二甲醚企业将退出市场,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大范围推广打好基础

  建议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促使生产企业、经销商、装备制造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二甲醚民用燃气和车用燃料的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加快研发分别适用于二甲醚纯烧和与液化气掺烧的专用钢瓶、灶具、加注设备等,并加大推广力度,最终实现全面普及。同时,要尽快研发出适用于二甲醚燃料的汽车发动机、加注站等设备,并选取试点进行应用,待取得成功后大范围推广。

  (二)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尤其是在二甲醚掺烧领域,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通过提高抽检率、定期公布检验结果、及时对消费者进行信息告知、公布正规经销商名单等方式,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于二甲醚产品应用的规范和引导,防止由于违法、违规操作而再次引发的安全事故,从而改善二甲醚在公众心目的形象,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并接受二甲醚这一新兴能源产品。

  (三)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除民用燃气和车用燃料两个主要应用领域,二甲醚还可以作为工业窑炉和锅炉的燃料使用,从而在建材等工业领域替代传统的油气资源。因此,建议加大二甲醚产品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研究,从而拓宽应用领域,降低相关行业对于油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

  (四)积极争取与上游企业的合作,加强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

  建议没有配套甲醇装置的企业要强化与甲醇生产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力争获取价廉质优且长期稳定的原料来源;配套有甲醇生产装置的企业,可以借鉴氮肥企业与煤炭企业间的合作方式,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加强与煤炭生产企业的联系,从而提高对于煤炭资源的掌控能力。另外,必须做好节能降耗工作,从自身挖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