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2012年我国多晶硅行业在艰难中前行
2012年48期 发行日期:2012-12-18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张玎玎

2012年我国多晶硅行业在艰难中前行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张玎玎

 

  我国多晶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上世纪的40年中,一直处于低姿态、低速度的发展状态。然而在近十年甚至近五年的时间里,却经历了令世界震惊的爆炸式发展并迅速由盛转衰的尴尬境遇。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场转瞬即逝的奇特盛宴?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

 

风暴前的狂欢

  2005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仅8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0.5%,且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产品单耗高、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在此背景下,国家陆续实施了“86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在国家利好政策大力推动下,我国多晶硅产量突飞猛进,2006年产量287吨,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技术和项目开始进入中国,随着海外需求的增大,多晶硅产业开始了爆炸式的增长。

  2007年,我国多晶硅产量1139吨,同比增长296.9%,多晶硅产业逐步进入规模化生产时期。从2007年起,国内多晶硅项目不断涌现,2008年,我国多晶硅总产量4515吨,同比增长296.4%,但占消费总量70%的产品仍需要从国外进口。多晶硅价格也从开始的100美元/千克增长到历史最高点近500美元/千克。

  面对巨额利润,企业纷纷加入了多晶硅行业,加之我国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地方性产业聚集区。如内蒙古、福建等地以多晶硅原料为主,硅矿资源丰富;宁夏地区电能充足;而江苏地区,则是多晶硅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河北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四川地区,则水电资源丰富,电价成本低。2011年我国多晶硅企业已经达到43家。

  然而,一场行业内的暴风骤雨尾随而至。2011年,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调整光伏补贴政策;另一方面,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实施“双反”贸易调查,限制打压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中国企业面临着减产、停产、破产的严峻局面。多晶硅市场上,美、韩企业在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支持下,乘机向我国市场低价倾销,导致我国多晶硅行业全面亏损,截至201210月底,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5~7家维持生产,市场价格更是滑落到20美元/千克以下。2012年则成为中国历史上多晶硅行业最为艰难的一年。

 

价格骤降 中小企业经历生死存亡

    2011年以来,国内的多晶硅企业着力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从减员增效、技术升级到现在的裁员、停产甚至破产,经历了一番垂死挣扎,连昔日的光伏巨头江西赛维LDK也未能逃脱企业重组的厄运。然而企业面对巨额亏损已无力回天,即便停产后要恢复生产的损耗相当大,也无法阻止大批企业关停。目前仅有不到7家企业在维持设备运转。

    价格下跌迅速,销售与成本倒挂是这次风暴的首要推手。2011年起多晶硅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到10月份,国产多晶硅市场价格已经下降到14~15万元/吨(详见图1)。国内仅有个别企业能在这样的市场价格下获得利润,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有限,生产成本较高,处于“死亡”边缘;一线企业也不能独善其身,虽不至于亏损,但利润已大不如前。

 

进口之殇 国内市场面临低价倾销

  据海关数据统计,20121~8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共计为55776吨,同比增加了32.7%;出口量897吨,同比减少了7.320117月~20128月多晶硅进出口量及单价统计见图2

  而分析进口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际光伏补贴的大量减少,导致对多晶硅的需求不足,国际大厂并未减缓扩张的步伐,加上国内企业纷纷减产及中小企业的倒闭,国外多晶硅开始涌入中国市场。

  2012年以来,我国多晶硅的进口量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而价格则逐步下降,目前由20117月最高的59美元/千克下降到20128月份的24美元/千克,降幅约为145.8%。除了行业本身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挫的原因外,国际多晶硅企业不断降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内多晶硅企业无论在技术设备还是成本控制上,跟国际大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内忧外患”,让企业寸步难行。

  当前我国多晶硅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美国、韩国、德国,见图34。目前美国已经占据总进口量的46%,韩国、德国分别为22%20%。这三个国家的进口量已经由总进口量的79%上涨到现在的88%,占据我国多晶硅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他们并未满足于现状,随即不断对我国光伏业展开“贸易战争”。

 

“双反”之路  贸易纷争无疑“雪上加霜”

  “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从201110月开始,德国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等企业向美国商务部申请“双反调查”。20125月,德、美相继作出针对中国企业征收30%~250%的反倾销关税的裁定。这对于本就处在停产边缘的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12720日,应江苏中能、江西赛维LDK、洛阳中硅和大全新能源的要求,对从美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对从韩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而对韩国仅提出“反倾销”调查没有“反补贴”,是考虑到美国企业涉及到政府补贴,而韩国大多数企业降价销售系企业自身行为,主要目的是抢占市场份额。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对竞争者的手段了如指掌,也采取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20128月,代表中国多晶硅70%市场份额的四大多晶硅企业提出了申诉,要求对产自欧盟的多晶硅实行“双反”调查,一方面避免欧美对我国多晶硅产品的排挤,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其他国家的警示作用。

  下游光伏产品方面的贸易战争也愈演愈烈, 1010日,美国最终裁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及补贴行为,这基本上为美国针对此类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扫清了道路。虽然这将有利于保护美国本土企业,但由于中国有着广大的国内市场,不可能被“双反”打垮,加上中美、中欧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密切,对中国“双反”,必将同样损害欧美原材料和设备出口商及消费者的利益。贸易战的继续,必将使双方从业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整合后的曙光

  目前,我国多晶硅行业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无论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上都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目前也只有少数领军企业能与国外企业抗衡,同样使用改良西门子法,但不论在控制质量、还是成本核算上都存在明显差距。

  另一方面,多晶硅进口多,光伏产品内销少。虽然国内企业不断扩大产能,但设备、技术仍然需要进口是导致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下游光伏组件微薄的利润,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进口多晶硅材料,这也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我国光伏业的发展。

  光伏产业作为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同时,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加速行业重组整合,开发国内市场,建立产业链发展优势。

  在行业经历过整合之后,多晶硅产业集中度将大大提高,行业增长速度也将趋于合理,盲目扩张的局面将会得到有效控制,整个行业将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