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企业,准备好转型了吗?
日前,工信部公布的一份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的24个工业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消失,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粗放型”增长也即将走到尽头,这其中也包括诸如硝酸这样的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和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样,我国浓硝酸产业目前也面临着有鼎盛繁荣到衰弱萧条的生命阶段,产品加工粗糙,市场附加值低,产能严重过剩等种种问题已凸显出来。大规模真金白银的投资曾驱动了国内硝酸产业的一路快跑,同时也沉淀下来了可观的生产能力。
从产能利用率方面看,按照全国制造业认同的一般标准,当企业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就表明设备闲置过多,久之便形成产能过剩。而纵观近两年我国浓硝酸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9%左右,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71.6%的平均水平。以2011年为例,全国浓硝酸的总产能在361万吨,但2011年的实际产量只有225.18万吨,开工率仅62.4%。而浓硝酸产品的重要下游产业——苯胺,近3年的开工率则更低,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到50%。
苯胺装置开工率不足,直接造成浓硝酸市场需求不足,进而导致浓硝酸供应过剩,产量压缩,直至形成产能过剩的局面。浓硝酸其他下游产品对硝基氯化苯、邻硝基氯化苯、TDI、MDI等产业的情况也大多如此。从需求方面看,情况也不乐观。当前,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对接近终端消费领域的中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远高于如硝酸之类的基础化工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高端化工产品,而硝酸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其未来的市场道路只会越来越窄。
硝酸制造企业必须积极应对这一时代变迁的要求,努力寻找新的替代产品和转型之路,密切跟踪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展,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提前进入开发试验阶段,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技术,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促进化工企业由粗放原料加工型企业向精细科技研发型企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