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中国硝酸制造——如何规避市场拥挤?
2012年50期 发行日期:2013-01-05
作者:□ 特约记者 姜玲沪

中国硝酸制造——如何规避市场拥挤?

□ 特约记者  姜玲沪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成投产的浓硝酸装置总产能361万吨,将于2013年投产、在建的浓硝酸装置产能117万吨,产能规模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6.2%;到2011年底,全国已建成投产的稀硝酸总产能1060万吨,将于2013年投产、在建的稀硝酸装置差能1020万吨,年增长速度高达48.11%。值得推敲的是:这两组数字系全国所有的硝酸装置数据统计,其中包含大量自用、非商品酸的产能装置,并非完全市场流通货品。据统计:2011年商品浓硝酸的实际产量为189.18万吨,2012年至2013年投产的新增纯商品酸的装置能力约为55万吨,市场容量年增投率为29.1%,增速高于产业发展正常平均的9.1%。大量的新建装置集中投产,2013年的硝酸市场局面令人不敢想象。

  回顾2012年,硝酸市场令制造商们心酸,旺季不旺,跌多涨少。由于整个经济面的不景气,硝酸上游的煤炭行业,下游的苯胺、对邻硝基氯化苯等行业也开工不足。从硝烟纷杂的市场鏖战中狼狈回眸,面对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生产利润报表上一串串数据的差距,很多硝酸企业经营者的焦虑和纠结难以言表——除了简单扩大再生产、单纯的以量换价和低价市场扩充外,企业有没有更好的生存之道和发展出路?

 

延伸产业链

  这是目前国内硝酸企业运用最多的一种经营思路,也是当下化工企业转型潮中的首选方案。

 

  1.原始配套

  指那些主体装置设备从设计建设的初期就定位为一体化制造链,产品全部用于配套自身供应链的类型。国内最大、最经典的一体化制造链企业当属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元月,该公司通过旗下海外公司收购匈牙利最大化工企业BorsodChem公司96%股权,成为仅次于拜耳和巴斯夫的全球第三大MDI制造商。同年3月该公司MDI一体化项目开工,它涵盖了60万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30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同时配套30万吨离子膜烧碱、24万吨甲醛、54万吨硝酸、18万吨合成氨、48万吨硝基苯等,是国内最具规模的一体化产业制造链型的企业。整个企业的产业链中,54万吨的硝酸产品全部配套自用。

 

  2. 商业配套

  指那些主体装置设备从设计建设的初期就定位为商业流通,产品主要或全部用于销售,流向市场的类型,后因市场饱和或转型等原因,增上上游或下游装置,与之进行配套的方案。

  皖北煤电淮化集团公司是自1996年起蝉联了16年的“中国第一硝”企业,十多年来淮化集团饱尝了企业效益因装置规模庞大而为市场起伏所左右的甘苦,深谙“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根本”的含义,开始在产业下游链上找突破。20098月,由淮化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淮化康乃尔硝酸有限公司在吉林省吉林市成立揭牌,淮化股份占60%,康乃尔化工占40%。双方投资3亿元,建成18万吨稀硝酸和12万吨合成氨配套项目,与之配套的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硝基苯、苯胺、稀硝酸、合成氨等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完成后,将有效解决安徽淮化集团硝酸资源流向和运输的难题,各项成本均得到大幅度降低,极大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康乃尔苯胺生产能力已达到36万吨。

  山东华阳迪尔化工有限公司浓硝酸产能为17.5万吨,是国内硝酸厂家中典型的“两头在外”型制造加工企业,也是国内浓硝酸制造业最密集、厂家最多的山东省中最富特点的企业。由于山东的硝酸企业过于密集,导致山东周边市场竞争格外激烈。为了规避恶性角逐、减少市场摩擦,迪尔化工早在几年前就向下游产业投资,培育自己的产品产业链。

  据该公司总经理孙立辉介绍,“山东省内目前约有70万吨硝酸装置形成自身配套产业链,下游已形成50万吨己二酸、10万吨苯胺、10万吨TDI,来消化这70万吨的硝酸资源,减少了山东市场的硝酸销售压力。作为山东省自我消化硝酸的一个制造企业,迪尔化工除了增上硝酸下游产品——硝酸钾、硝酸镁、硝酸铵钙外,还每年扩大原有的硝基苯苯胺装置规模,预计2013年将达到10万吨能力,年用自产的浓硝酸30%,预计到2013年底基本可实现自用消耗浓硝酸50%以上”。

  目前工业级硝酸钾山东需求量在2.5万吨左右,农业的需求量在4万吨上下。迪尔化工已建成投产了一套装置能力2万吨的工业硝酸钾,计划2013年再建一套2万吨的农业硝酸钾,争取吸纳掉省内更多的富余硝酸资源。

 

 

缩短运输半径

  缩短销售半径、缩短运输半径,是硝酸制造领域的一场物流革命。作为液体化学危险品,硝酸企业应采取“就近销售、缩短运输半径”的措施。

  缩短运输半径和销售半径最直接的功效,就是:减少车辆购置成本,减少人员工资成本。山东华阳迪尔化工的孙立辉总经理说:“从2008年起,我国的硝酸产业的毛利率约在15%,平均利润率也就是个10%。而硝酸企业每年的物流运输成本却要占去硝酸制造成本的8%15%,这么高的运输成本,对于一个制造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再减去4%5%的财务成本,长期以往,这个行业非垮掉不可”。孙总说:“为此,迪尔化工在增上项目时,集资不贷款,省掉4%5%的财务成本。产品扩大自用产业链的规模,用不掉的就地销售,销售半径不超过300公里,将8%15%的物流运输成本也节省下来。比如我们新开发的硝酸下游产品——硝酸钾,考虑我国农业级硝酸钾的主消费地在云南,运输距离太远,我们就选择开发工业级硝酸钾,实行产品就地消化”。记者在华阳迪尔的工厂内看到:该厂新建的浓硝酸装置与一家硝基苯苯胺企业仅一墙之隔,硝酸产品出库后,直接用管道输送到客户的生产线,真正实现了‘零物流’。”201219月份,华阳迪尔盈利2200多万元,并获得了英国益可环境公司给予的1200万元国际CDM碳减排收益。

  安徽淮化集团这些年也积极调整客户结构,有意识放弃一些运距较远的客户,将销售比重的重点放在百公里之内的用户身上。与此同时,淮化集团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宁夏中卫大力发展以硝酸为核心业务的产品链,依托中卫市丰富的资源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产业链密集的企业群,大力发展基础化工产业,在西部再造一个新硝酸产业制造基地。目前宁夏中卫项目稳步推进,厂前区土建施工基本结束,进入生产装置土建施工阶段。

  缩短运输半径和销售半径的社会功效更多,至少不下于五个方面:①环保,减少汽(船)尾气排放,减少大气(水系)的污染。②节能,减少汽车(船)燃油能源、火车煤电能源的消耗。③减少交通拥堵,硝酸等危险化学物品的运输减少,无疑是对道路拥堵社会问题的一大重要贡献。④减缓超载对道路的损毁,液体化学品运输均为大型罐车(舱),尤其是公路运输,这些年来的超载超限现象,多发生在这些大型货物运输车辆的运输上面。⑤减少公共安全危害。

 

 

技术和产品的新亮点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为许多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山东华阳迪尔化工有限公司通过硝酸工艺的技术创新尝到了甜头,谈起这件事,孙立辉算了这样一笔账:

   使用企业自己研发的新型塔分布器和新型疏水器后,可降低蒸汽消耗120千克/吨酸,折合减少生产成本21.6元人民币;采用节电技术电耗由116/吨耗降到95/吨耗,按照每度电0.8元计算,生产1吨硝酸可节省费用16.8元;通过酸性水回收和零排放技术,降低稀硝酸消耗2.6千克,降低吨浓硝酸成本43.5元。把上述几项加起来,每生产1吨浓硝酸可减少成本81.9元。201219月,企业共生产浓硝酸12万吨,仅酸性水回收这一项工艺新技术就实现增收540余万元。

  天津华景化工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了68酸工艺,使成品稀硝酸浓度不经提浓就可直接达到68%wt%,下同),尾气排放浓度≤100ppm。该工艺不同规模的装置在国内十余家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建设,201211月华景公司开发的第一套年产15万吨68酸装置在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投产运行。

  据天津华景化工总经理景双伍介绍:“68酸技术的开发成功,不仅可以使企业生产浓硝的成本大幅度下降,68%硝酸还可以作为商品酸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同时该工艺还解决了传统双加压法硝酸装置存在的氧化废热锅炉换热管的爆管问题、尾气预热器和氧化氮压缩机设备的腐蚀等十多项装置存在的问题,确保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除了要用新技术,产品也要多样化。记者将接受采访的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的做法进行归纳,主要有四种方式:以不同浓度的硝酸配比方式,作为终端产品进行销售;在传统产品里进行结构调整,比如利用稀硝酸生产硝酸铵;开发中间环节产品,如截取硝酸生产过程的中间原料四氧化二氮作为军工产品;开发新型合成产品,如硝基复合肥等。

  以淮化集团为例,其生产的军工产品先后成功助推“天宫一号”、“神九”飞天,获得解放军总装备部和省市政府的表彰,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产品多样化:以不同浓度的硝酸配比方式,作为终端产品进行销售。在传统产品里进行结构调整:比如利用稀硝酸生产硝酸铵;开发中间环节产品:如截取硝酸生产过程的中间原料四氧化二氮作为军工产品;开发新型合成产品:如硝基复合肥等。

 

 

优势整合的1+12方程

  “基础化工撑门面,精细化工赚大钱”这是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迎春在员工大会上的一句话。

  2012年,金禾实业这个几年前在硝酸行业还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做了件让国内硝酸界人士为之震惊的一件大事——通过与中国第二大硝酸生产企业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内并购,实现了中国硝酸制造业的冠军大置换,改写了中国硝酸史上延续了16年的排位格局。

  “华尔泰有交通、区位、队伍优势,金禾有技术、管理、资金优势,两家的重组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杨迎春董事长说。兼并重组所带来的功效是多方面的,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副总孙涛表示,对企业来说,两家企业的重组联合使原料采购和物流配送渠道获得了优化,最大幅度地降低了各项管理成本,提高了综合效益;对行业来说,既减少了市场竞争的摩擦和销售成本的消耗,也减少了市场份额的条块分割,更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布局;对社会来说,避免了很多重复建设和设施配备带来的投资浪费,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物资流动,对节能环保、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是一种无形的贡献。

  据了解,自重组完成后,华尔泰的“十二五”计划立刻得到了落实——60万吨硫酸、3万吨三聚氰胺、15万吨硝酸和10万吨二氧化碳及华尔泰长江港口码头二期等工程相继进入实施和施工阶段。目前,金禾实业实现了浓硝酸装置56万吨的规模总能力,一举获得市场话语权,跨入硝酸界的“高富帅”。

 

 

国外市场觅良机

  记者在山东华阳迪尔化工有限公司采访时,恰巧碰上在该厂学习培训的苏丹学员。据介绍,近年来,为了规避国内日渐激化的硝酸市场竞争矛盾,企业刻意在国外寻找市场拓展机会。“由于硝酸是液体危险化学品,不适宜跨越国境远距离运输出口,经济上也不划算,迪尔化工就从出口生产技术和设备上想办法。西方国家的工艺设备都比较先进,国内企业出口没有机会,就从工业制造比较落后的第三世界找机会。”

  “这几年我们已经向苏丹、缅甸、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出口设备、输出技术,特别是我们国内淘汰的产能低的硝酸装置,拆下来可转售到这些国家,因为他们缺乏这项工艺技术,下游需求量也不大,所以这些东西到了他们那里还是‘香饽饽’。”孙立辉说。

  孙立辉还呼吁国内的同行转换思路,不要一味在国内与同行拼杀,可以考虑将硝酸、硝铵的工厂建到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去。那里的原料、劳动力也比国内便宜,综合成本比国内低,市场需求又刚起步,这样既避免了国内硝酸业的拥挤,又支援了第三世界落后国家的建设,是件于国、于世界经济都有好处的事情。

当前评论